天天看點

輻射長三角、領跑全國,上海90家民營劇團全年演出9000餘場

輻射長三角、領跑全國,上海90家民營劇團全年演出9000餘場
輻射長三角、領跑全國,上海90家民營劇團全年演出9000餘場

新東苑滬劇團以本土紅色文化為主題,打造了原創滬劇《飛越七号橋》,獲得了廣泛贊譽和專業好評。

■本報記者 童薇菁

2021年,在疫情起伏不定的困難面前,上海民營院團依然結出碩果累累。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最新統計:近90家民營院團全年共創演近150部劇目、約50個小戲節目,演出場次共計9000多場。在建黨百年這一重要年份,諸多原創音樂劇、滬劇、話劇作品嶄露頭角,在長三角乃至全國打響了知名度,展示了上海城市軟實力。

經得起不斷演出,作品的生命線才能延長

由徐俊戲劇藝術中心打造的音樂劇《趙氏孤兒》,是2021年全國演出市場的一匹黑馬,被很多人列為“年度必看劇目”。它從上海啟航,一路到南京、杭州、長沙、西安、深圳……巡演之處無不掀起驚歎與熱議,全年演出已近50場。

“經得起不斷演出,作品的生命線才能延長。”劇團掌門人、 《趙氏孤兒》總導演徐俊說,近五年來,劇團一直探索如何用音樂劇講好中國故事,讓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去照亮每個人的生活,進而讓綿延千年的中華文明和中國精神代代傳承。 “令我們感動的是,很多觀衆們在觀劇前後積極研究經典文本和相關曆史資料,站在哲學和人性的角度上回味我們的作品,留下了一篇篇高水準劇評,而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藝術理想。”

作為“上海聲音”的傳播者,深耕本土的民營滬劇團始終堅持紮根基層,上海郊區的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迹。一年中,勤苑滬劇團、文慧滬劇團演出的日子超過300天,團長和主要演員幾乎每天都堅持在演出第一線,服務基層的同時,更累積了不少“上海故事”的現實題材。

勤苑滬劇團把“創作、創新”作為劇團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聚焦上海本土感人事迹,三度改編“中國好人”故事,用上海的聲音在舞台唱響社會正能量。文慧滬劇團一年推出一部新作品,已經積累了十多台新創劇目。今年,劇團創排了以柔石烈士為原型的原創滬劇《早春》,在上海和長三角連演50多場。 《早春》日前回到柔石故鄉甯海演出時,柔石後代與家鄉觀衆在劇場聚首,共同重溫英雄的革命事迹,留下感人一刻。

有效孵化平台,為孕育舞台精品奠定良好基礎

近年來,在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扶持、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下,上海民營院團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上海繁榮文藝創作、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生力軍。有效的劇目孵化,為孕育舞台精品奠定了良好基礎,也得到全國各地演藝業同行的一緻好評。

今年,澳門演藝協會來訪交流時就不無羨慕地表示: “上海的孵化機制真好。在創作過程中,院團得到專家的指點,不斷優化創作,讓觀衆能欣賞到更好的節目,這種做法對提高演藝産業化水準很有啟示意義。”

緊緊圍繞建黨百年,新東苑滬劇團以本土紅色文化為主題,打造了原創滬劇《飛越七号橋》,獲得廣泛贊譽和專業好評。作為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重點孵化的劇目, 《飛越七号橋》自首演半年多來,經過兩次大改,無數次小改,反複聽取專家和觀衆的意見,不斷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團長沈慧琴說: “不怕改!因為每一次修改都有意義。”

從編劇、作曲、導演、舞美設計到人物造型各個方面的提升,讓《飛越七号橋》的舞台呈現更加精緻好看,吸引了很多非滬劇迷入場。每一個演員也都鉚足了勁,全身心投入到人物的塑造中。身為主演的沈慧琴,放棄了自己絕大部分休息時間,有時候排練累到不行,趴在排練廳的地闆上仍堅持演唱,不斷打磨唱段,讓自己的表演和唱腔更進一步。

“時至今日,能帶來經濟效應和社會影響力,起到市場領跑作用的民營院團越來越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說,如果要問它們的發展秘訣,就是始終堅持主旋律創作、堅持紮根基層、堅持品種多樣、堅持市場歡迎。前不久,上海民營院團組織了一次優秀劇目赴長三角推廣巡演,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市場處副處長石海頻提出希望上海民營院團多來“傳經送寶”。他說: “一手抓創作、一手抓市場生态和平台發展的‘上海經驗’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幫助!”

來源: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