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小清河商朝人吃鹽從這運輸 薄姑國曾是東方大國

薄姑國是商朝晚期的東方大國,活躍于渤海、濟水一帶。在新舊王朝更替中,薄姑國站錯了隊,周公東征時輕而易舉将其滅國,随即土地歸齊,間接促成了齊國的崛起。随後,薄姑故城當過奄君的監禁地,又做過齊國二十載的國都,見證了早期齊國的政治風雲變幻。

相傳,薄姑都城就在博興縣城東南7公裡,今湖濱鎮寨卞村北,南瀕小清河,北依溢洪堤。

薄姑國是夏商時期東夷方國中的其中一員,它位于魯北地區、濟水下遊一帶(今山東博興縣)。據說關于“薄姑”一詞的最早出現,源于上個世紀20年代出土的西周周公鼎(現存于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該鼎銘文刻有“専古”,這兩個字便是“勃姑”的另一種寫法。

探小清河商朝人吃鹽從這運輸 薄姑國曾是東方大國

“薄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薄姑一詞在古代有多種叫法寫法,文獻資料中也各有不同,除了上面周公鼎上所刻的“専古”,還有“薄菇”、“薄姑”、“蒲姑”、“勃姑”等等。

勃姑其實是一種鳥類,也就是現在的布谷鳥。古代布谷鳥就叫勃姑鳥,比如南宋詩人陸遊的《春社》:“桑眼初開麥正青,勃姑聲裡雨冥冥。”當時薄姑國所在的位置依河傍海,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是以方遠一帶水草茂盛,環境清幽,農業較為發達,極其适合水鳥生存。特别是一種整天叫着“勃姑勃姑”的鳥類極為活躍,于是當地人依聲和鳴,順手給這種鳥類取了個名字叫“勃姑”,也許遠古最早期這個地方就叫勃姑部落。

直到商王朝在此立國,才正式将勃姑部落改為薄姑國。薄姑國可能是東夷沿海建立的第一個文明古國。

探小清河商朝人吃鹽從這運輸 薄姑國曾是東方大國

寨卞村原本隻是一個小村子,僅有一戶姓泥的坐地戶住在一個土堆之上。明洪武年間大移民,才陸續有其他的姓氏來此居住。由于村子的土地鹽堿得厲害,土堆周圍連一棵樹也沒有,是以村子便以“土疙瘩子”為名。後來随着人口日漸增多,村民覺得“土疙瘩子”不好聽,才有了“寨卞”村名。

小清河北岸,在距岸堤約百米遠處有一塊隆起的土堆,大概20多平方米,土堆上密密麻麻長滿了胳膊粗的楊樹。在土堆的北面有一條探溝,東面是一條淺淺的溝渠,還能發現青磚、陶片、貝殼等物。

1982年和198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部分地段進行鑽探,發現了400米長的東城牆。500米外還有一周高起的土嶺,各邊長約1500米。考古工作者分析認為,長寬各400米的城牆是傳說的薄姑城内城的城牆,長寬各1500米的城牆是外城城牆。

資料顯示,該遺址東西長380米,南北寬約400米,面積15萬餘平方米,以商周時期為主,兼有龍山文化及戰國至漢代遺存。華夏遠古先人最早認識和利用的海洋資源便是渤海,由中原進入山東半島的航運和漁鹽通道便是濟水,在博興境内,濟水故道正是今天的小清河一帶。傅斯年先生曾說:“薄姑地望正合于當年濟水之入海口,是當時之河海大港無疑。”

由史料和考古發現可以考證,商朝後期殷都安陽的漁鹽海産品和史官刻制甲骨文所用的大量龜甲,大多是從濟水河道經薄姑城運輸而來。夏商時期,海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以鹽治邊、以鹽略地是當時中央王朝的殺手锏。其後期對東夷的戰争,也是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和占有,可見薄姑國對商王朝的重要性。

探小清河商朝人吃鹽從這運輸 薄姑國曾是東方大國

博興博物館的陶瓷文物

西周時期,這裡成了齊國的封地。太公封齊之後,齊國局勢大體保持安定,但到第六代國君齊哀公時出現了動蕩。齊哀公荒淫失政,與鄰國紀國一直沖突突出,紀侯便在周天子面前說哀公的壞話,周夷王把哀公給烹殺了。哀公死後,周夷王改立哀公的異母弟弟姜靜為君主,這就是胡公。

當時公權力的争奪異常激烈,作為齊國都城的營丘無疑成為漩渦中心,既有擁護胡公的人,也有反對者,給胡公的統治帶來威脅。是以,胡公下令将齊國都城遷到了薄姑城。

然而,哀公同母弟弟姜山認為胡公搶了應該屬于自己的君位,積怨在心,經過多年的準備後,率領他的黨人以及營丘中反對胡公的人發動軍事政變,進攻薄姑城。

胡公見大勢已去,倉惶出逃,被殺死于博昌的貝水之濱。随後,姜山自立為君,是為齊獻公,不僅把胡公的兒子們全部驅逐出境,還把都城遷到了臨淄。此後,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直至秦滅六國,天下歸一統。胡公時期,薄姑城作為齊國首都,大約持續了20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