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原文

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注釋

1、季劄:春秋時期吳國貴族。

2、過:拜訪,探望。

3、上國:春秋時稱齊晉等中原諸侯國為上國。

4、尚:還,仍然。

5、予:贈予,給予。

6、倍:同“背”,背叛,違背。

譯文

季劄剛出使時,向北路過徐國,前去拜訪徐國的國君。徐國的國君非常喜歡季劄佩戴的寶劍,但是沒有敢說出來。季劄心裡知道徐國國君的意思,因還要出使到中原各國,是以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

季劄出使回來後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已經死了,季劄于是就解下寶劍,挂在徐國國君墳墓前的樹上,然後離去。

季劄的随從說:“徐國國君已經死了,還要把寶劍送給誰呢?”

季劄說:“不是這樣的。當初我心裡已經決定要把寶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死了就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文言知識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說“予”:“予”的本義是“給予”,讀yǔ。如上文中的“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予”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指“贊許,稱譽”,讀yǔ。如《管子·宙合》:“主盛處賢,而自予雄也。”又如,“嘉予”意思是“贊許”。

指“我”,作代詞,讀yú。如《愛蓮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又如,《嶽陽樓記》:“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人物故事

季劄挂劍,是著名的曆史典故,也最能表達古人對于友情及誠信的了解。

這則典故在《史記》、《新序》中均有記錄,曆代的文人墨客也多次在作品中提到此事。

“詩仙”李白在《陳情贈友人》一詩中有這樣幾句:“歸來挂墳松,萬古知其心。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季劄,是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因為封于延陵(大約在今常州一帶),又稱延陵季子。

季劄品德高尚,富于才學,卻對權位淡漠。他一生多次出使于各國,在列國之中聲名鵲起,成為了天下有名的大賢。

後人将季劄稱為“南方第一聖人”,與孔子并稱為“南季北孔”。隻是季劄沒有帶學生,也沒有成立自己的學說,是以并不是那麼有名。

下面講述一則季劄三讓王位的故事。

吳王壽夢共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劄。由于季劄最為賢明,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

季劄的兄長也争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劄不肯接受,堅持把王位讓給大哥諸樊。這是季劄第一次辭讓王位。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大哥諸樊等到父王喪期過後,又準備将國君之位讓給季劄,但是季劄還是堅持不肯接受,這是季劄第二次辭讓王位。

大哥諸樊繼承了王位,但是他仍然想着季劄。他在臨死前将王位傳給了二弟餘祭,希望沿用這種兄傳弟的方式,最終讓季劄擔任吳王。就這樣餘祭、餘昧先後繼承了王位。

後來餘昧身患重病,臨終之前,他說什麼也要季劄接替王位。季劄被逼得沒有辦法,結果直接逃走了,跑到山水之間隐居了起來。這是季劄第三次辭讓王位。

由于國不可一日無君,最終餘昧的兒子僚繼承了王位。

以上就是季劄讓國的典故。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

啟發與借鑒

曆史典故“季劄挂劍”,充分表達了古人對于友情以及誠信的了解

季劄的允諾隻是生發于内心之中,旁人根本無從知曉,但他并不因為徐君的過世,而違背自己的承諾。在季劄看來,千金難買的寶劍與信義相較起來,簡直微不足道。這種“信”到極緻的行為,令後人無比地崇敬與感動。

反觀當下,别說承諾,連白紙黑字都想抵賴的人,大有人在。

古人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是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做人誠信與否,是一個人品德和人格的展現,更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條件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