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直是一個大國與強國。正所謂“天下雖大,半入于楚”,楚國在鼎盛時期幾乎占據了當時的天下一半疆土,這一龐大的體量足以讓楚國傲視群雄。

而楚國正是因為有着廣闊的土地與衆多的人口,盡管中原地區風雲變幻,楚國在五百年亂世之中一直保持了其強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忽視的強大存在。

但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春秋晚期卻遭遇了一場變亂,其國家幾乎到了滅亡的邊緣。

而将楚國打到這地步的卻不是楚國的老對手晉國,或者齊秦等國,而是春秋晚期新崛起的一個新秀——吳國。

吳與楚之間的戰争簡單來看是一場兩個國家之間的鬥争,但如果我們仔細回想,會發現這場戰争反映出的是整個春秋晚期的政治格局。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倔強的楚人:從打工仔到大老闆

在春秋時期的國際格局中,楚國本是一個另類。楚國地處長江流域,遠離中原文明發源的黃河中下遊。

在先秦時代,長江流域幾乎是未開發的蠻荒之地,而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文明程度相較中原地區的居民比較落後。

在更早的時代,這裡本來居住的是三苗人,他們被稱為“苗蠻集團”。

在華夏文明的部落聯盟時代,中原地區曾和三苗人爆發過多次戰争,使得三苗作為一個種族幾乎消亡,隻存活下來比較零散的部落依舊生活在這裡。

在夏商周時期,逐漸形成了新的族群——“荊蠻”,其一度臣服于商人的統治。

而到了商朝後期,荊蠻的勢力已經十分壯大,其廣泛的分布于長江流域。

等到周朝的時候,該地區的熊氏貴族的首領熊繹選擇臣服于周朝,是以被周朝分封為楚國國君,爵位僅是低等的“子”爵。

此後,楚國就成為了周朝的一個臣屬國,但其地位卻不甚高,被中原國家所輕視。

在西周時期,由于楚國在江漢地區逐漸發展壯大,而該地區又屬于“天高皇帝遠”的閉塞地帶,這使得後來的楚君不願意在臣服于周朝。

但作為周朝的臣屬國,周朝絕不允許有挑戰自身權威、破壞西周統治秩序的事情出現,一旦出現,必然訴諸武力。

是以,在西周時期,周朝軍隊曾就楚國的背叛多次興兵讨伐,但楚國在弱勢時選擇臣服,一旦有機會還是會想着尋求自立。

到了東周時期,由于周王室的權威逐漸衰落,而楚國的實力進一步擴充,楚國再次背離周王朝。在楚國國君熊通在位期間,楚國自稱為“王”,以示與周室平起平坐。

此後,楚國更是通過持續的對外擴張,逐漸擴大自己的領土,到了春秋中葉,楚國已經是雄視一方的強國。

此時的楚國不滿足于僅局限在長江流域,他希望将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中原的黃河流域去,給那些曾經輕視自己的中原諸侯以顔色。

在這一時期,楚國積極進軍中原,給中原地區的傳統諸侯國以痛擊。但就在此時,從中原北部崛起的晉國卻給了楚國當頭棒喝,使得雄心抖擻的楚國遭遇了從所未有的慘敗。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此後的楚國不得不在晉國的限制下蟄伏數年,直到楚國的一代雄主楚莊王時期,楚國重振雄風,積極逐鹿中原,在邲之戰中報了當年城濮之仇,楚國終于取得了其孜孜追求的霸業。

但好景不長,在楚共王時期,晉國卷土重來,再次大敗楚軍,使得楚國丢失了霸主地位。

這還不算完,為了徹底鎖死楚國,晉國聯合中原乃至東方的諸侯國構築起一道“環形壁壘”,緊緊扼守中原要地,用以壓制楚國。

而在這些國家中,有一個國家是楚國的老冤家,那就是吳國。

熊氏與姬姓,難舍的冤家

與楚國不同,吳國是屬于姬姓王族的老牌諸侯國。吳國的開國君主為太伯,其為周文王的伯父。

周朝的習俗本來是嫡長子繼承家業,但周文王姬昌的爺爺太王非常喜歡聰明的姬昌,如果傳位于太伯,那他心愛的小孫子必然與家業無緣,但他又不好開口,是以整天很惆怅。

太伯看出了太王的心思,于是就借口采藥離開了西岐,一直流亡到荒涼的吳中地區,并于此生根繁衍。

等到武王建立周朝後,派人到吳中尋找太伯的後代,找到了當時已經是吳地君主的太伯的侄重孫周章,并正式冊封其為吳王,位列諸侯。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吳地本來是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在太伯到來時這裡的生活習俗還比較原始與古老,有“斷發文身”的傳統,農耕技術非常落後。

周人是生活在關中地區的一個古老的農業部落,其始祖就是著名的“農神”後稷,其農業技術比較先進。

在太伯到來後,他将周人的農業技術傳入了當地,是以受到當地人愛戴。但太伯沒有試圖影響吳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反而在到吳地後為了融入當地自己也斷發文身。

吳人的習俗在較長的時間内沒有太大改變,依舊自成一脈,獨立于中原文明之外。

到了春秋中期,吳國漸漸強大起來,在壽夢主政時期也自稱為王。出于打壓楚國的需要,晉國此時積極與吳國結盟。

在壽夢時期,因為楚國大夫申公巫臣流亡晉國,其後被派到吳國出使,随行的還有大批專業士兵充當技術專家指導吳國發展軍事,吳國的軍事力量在此時得到壯大。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但當時的楚國雖然打不過晉國,打吳國還是手拿把攥,是以多次讨伐吳國,但因為有晉國這個背景,吳國倒也不怕楚國。

在此之後,吳國積極在中原各國活動,往來齊鄭衛晉之間,這為吳國接近中原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就在吳國一步步壯大起來的時候,楚國卻陷入了一場動亂之中。公元前541年,楚國公子圍發動政變,殺死了楚王夾敖,奪取了楚國的王位,是為楚靈王。

楚靈王僅在位十二年,其後就被公子棄疾所殺,公子棄疾即位為楚平王。

而楚王的這兩位國君其都是以政變而上台,在位期間不是對外征戰就是對内殺戮,此外還窮奢極欲,浪費國力,其作為嚴重損害了楚國的實力。

而因為靈平二位楚王得國不正,為了鞏固地位而對内大力打擊公卿大夫。在平王手中,大夫伍奢與其兒子伍尚被殺,其次子伍員逃奔吳國。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而此時的吳國正是吳王僚在位時期,吳王僚是吳王餘昧的兒子,餘昧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餘昧兄弟四人以四弟季劄最為賢能,先王本欲傳位季劄,季劄不受,于是長子諸樊即位。

諸樊想把王位傳給季劄,就規定兄弟四人按次序即位,直至季劄為君。

但在餘昧死後,季劄還是不願意當國君,并出奔國外,這才由餘昧的兒子僚即位。

但僚的即位引起諸樊的兒子光不滿,他認為自己的叔父既然不願意當,那就應該傳給自己。

而伍員來到吳國後效力于公子光,并為公子光物色到刺客專諸,專諸僞裝成廚師把魚腸劍藏到魚肚子裡,然後行刺吳王成功,公子光成功即位,是為吳王阖闾。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阖闾即位之後重用伍員,同時啟用了很多人才,這其中就包括被譽為“兵聖”的孫武以及從楚國逃亡而來的伯嚭。

吳王阖闾在此期間一直整軍備戰,時刻準備讨伐楚國。在公元前506年,在兵聖孫武的帶領下,吳軍揮師西進,讨伐楚國。吳軍五戰五勝,一路高歌猛進,直至攻破了楚國的國都。

當時的楚平王已經薨亡,楚昭王在位。面對吳軍破城,昭王出奔勳縣,楚國幾乎到了滅亡的境地。

秦哀公的小九九

在吳軍攻破楚國都城後,楚國有一個名為申包胥的大夫為了挽救楚國出奔秦國,想要尋求秦國的幫助。

秦國與楚國基本屬于一衣帶水的鄰邦,雙方的關系一直比較和睦,并且當時在位的秦哀公還是楚昭王的舅舅。

一直以來我們都說秦晉之好,但自從崤山之戰以後,秦國和晉國的關系就已經破裂了。

而晉國和楚國一直是對頭,本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秦國一直積極和楚國交好。

吳國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其實一早就傳到了秦國,而秦國内部就應不應該救楚國展開了激烈的讨論,當時的主流意見是救楚國,因為要是楚國沒了晉國就少了一個大敵,而秦國就少了一個可以牽制晉國的幫手。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但此時,秦哀公還沒下最後的決斷。之後申包胥急匆匆的趕到了秦國,申包胥一路徒步跑了一千多裡路,一雙腳都磨爛了,直到抵達秦國的藍田才由秦兵護送到了雍城。

等到了秦都雍城,申包胥哭訴請求秦哀公出兵救援楚國,他本以為秦人處于唇亡齒寒的危機感以及顧念甥舅的感情會立即答應他。

但沒想到的是,秦哀公卻直接拒絕了,說是要好好商議,随後秦哀公就讓申包胥先去休息。

但申包胥就是不走,執意要秦哀公答應,秦哀公走了他就趴到大殿門口去哭,這一哭居然就是七天七夜。

就在申包胥已經快堅持不住的時候秦哀公卻召見了他并告訴他秦國馬上就會出兵救援楚國。

往往讀到這個故事我們都會感動于申包胥的忠肝義膽,但實際上感動秦哀公的卻并不是申包胥的忠義之心。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其實早在申包胥來之前,秦哀公就已經想好了要出兵救援楚國。那為什麼秦哀公不直接救楚國,反而要看老實人在這慘兮兮的哭七天七夜呢?

那是因為秦哀公不是一個慈善家,而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要考慮的永遠是利益最大化的問題。

直接救援楚國,秦國除了收獲一個盟友之外還有什麼更直接的好處嗎?并沒有。

是以,秦哀公一早就派人前往楚國尋找楚昭王,向楚昭王表明秦國願意救楚國,但是需要楚國有所表示,那就是貢獻商於六百裡的土地,楚昭王很快就答應了。

而正是得到了楚昭王的回複,秦哀公才正式決定出兵。

至于為什麼不告訴申包胥,害他差點哭死在秦國,那是因為申包胥來秦國并沒有得到王命诏許,僅憑一腔赤誠,他什麼都做不了主,是以和他說沒意義。

而等到秦兵來到楚國,吳國已經占領楚國大半年了。而正是在這大半年之中,吳兵縱情享樂,燒殺擄掠,戰鬥力嚴重下滑,與秦軍的第一戰就被擊潰。而後,雙方主力開始對峙。

春秋一大強國的黑曆史,差點被小國滅亡,靠娘舅關系才保全下來

但就在這時,吳國卻傳來一個壞消息:之前戰敗回國的夫概在國内自立為王。吳王阖闾此時已經沒有心思再和秦軍對峙了,急忙帶兵回師吳國,随後平定了夫概叛亂。

在吳國撤兵後,楚國也由此轉危為安。在幫助楚國複國後秦國也順利拿到了楚王許諾的商於六百裡土地。

這場吳楚戰争實際上反映出了春秋後期的中國的政治格局。在當時,由于晉楚之間長期争霸,而自從楚共王以來,楚國在于晉國的對抗的過程中處于戰略守勢,楚國被晉國壓制。

而在打壓楚國的過程中,晉國着重培養起吳國這個馬前卒。

吳國與楚國有直接的地緣利益沖突,但吳國相對比較弱小,晉國不計成本的向吳國提供武器技術、軍事指導,使得吳國逐漸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構成晉國制約楚國的重要力量。

而自從崤山之戰後,秦國與晉國完全撕破了臉皮,雙方也曾展開長期的鬥争,隻不過秦國處于劣勢。是以,在春秋中期以後,秦與楚之間的關系就越來越緊密。

秦國不可能放任吳國滅亡楚國,那樣一來,晉國的勢力将空前擴張,對于秦國來說那将是毀滅性的災難。

而一直以來,由于忌憚于吳國的崛起,楚國也在想辦法制衡吳國,那就是扶植越國。

在吳楚戰争期間,楚國就鼓動越國進攻吳國,但由于相對于吳國來說,越國的勢力實在太過弱小,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但在楚國複國後,面對強勢的吳國,其不得不着重強化吳越兩國的對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晚期的兩大強國相繼崛起,續寫了最後的争霸事業。

參考資料:

《吳國破楚國,秦國為何必須救楚國》

《商代的楚蠻與西周初年的楚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