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作者 | 芒來小姐

“張同學”火了。

如果你經常刷短視訊,一定見過這個紅臉膛的“糙漢”。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來源:抖音@張同學

他釋出視訊不到三個月,粉絲突破1700萬,單條視訊百萬點贊。

熱度來得又快又猛,連央視和中國消防都關注了他。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他被稱為“糙漢版李子柒”。

他的視訊,沒有李子柒仙氣飄飄的田園美景;

隻有起床穿衣、喂狗養雞、買菜做飯的真實農村日常。

早起嚼一顆六味地黃丸;

擦頭後聞聞毛巾的味道;

冬天上完廁所隻洗三根手指頭……

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讓粉絲大感親切,高呼“回到童年”。

引人入勝的拍攝、7分鐘290個運鏡的精細剪輯、行雲流水一般的背景音,

讓“野蠻原始”的視訊内容,多了一層高制作、高水準。

有人覺得:

張同學視訊裡,能感受到996繁忙生活中,消失不見的樸實安甯。

一時間,全網都在刷張同學,模仿者層出不窮。

但,一條評論吸引了我的關注:

想讓娃跟着張同學住幾天。

吃吃鄉村飯,過過苦日子,做做家務事。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這是為什麼?

看完張同學的介紹,你就可以知道這位父母的“用心良苦”了。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張同學,“窮養”出來的好孩子模版

張同學真名叫張凱,1986年出生,2008年結婚。

最初,張同學是一個靠“段子”養活自己的幕後工作者。

他給很多人寫過段子,收費低廉,入不敷出。

最窮時,去超市隻能賒賬,連一包13塊錢的煙都買不起。

作為兩個孩子的爹,卻整天拍來拍去,村裡人認為他不務正業。

這樣的人,不太像傳統的農村漢子。

于是有人謠傳:

張同學如此特立獨行,是因為他“大有來頭”。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大家都以為,

他是影視專業的畢業生,擔當過幕後導演。

但張同學澄清:

他不是導演,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早年一直在打工,連9年義務教育都差一年。

隻是這幾年接觸短視訊,才削尖了腦袋自學成才。

在做自己的賬号之前,

他刻苦學習,

熟練掌握了短視訊拍攝手法。

沒有團隊、沒有夥伴、拍攝剪輯全靠自己。

他的初心是謀個溫飽,順便幫老鄉賣賣貨。

沒想到,偶然火了。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在張同學的父母看來,這是“天降大運”。

他們不懂短視訊,

不知道兒子一天到底在鼓搗什麼。

母親的工作是食堂阿姨,

偶爾“出鏡”,數落兒子一天隻知道拍段子。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但知道兒子沒錢後,她會抽出80%的工資來資助他;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來源:抖音@鄉裡鄉外

父親是樸實的農村漢子,木讷寡言,

但會默默買回器材和食物。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全世界都在關注張同學有多火;

隻有他的父母,關注他有多累。

看着張同學連續拍視訊,

月瘦十幾斤,媽媽心疼得掉眼淚。

但嘴巴上,她隻說:

我兒子不管火不火,得為老百姓做點實事。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張同學火了之後,第一個考慮的就是“帶貨”。

不為掙錢,而是為了分擔村民農産品滞銷的壓力。

“咱就一個普通老百姓,能被這麼多人喜歡,是一種幸運”。

雖然名氣飙升,但張同學沒有膨脹。

這個在“窮窩窩”裡長大的男孩,

有一顆富裕的心。

曾經,父母拼盡全力,托舉了他;

如今,他有了餘力,也想托舉别人。

這樸實、善良、耐吃苦的精神,

才是張同學的“名氣密碼”。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到底該讓娃吃苦,還是讓娃享福?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共識:

吃苦,是生活日常。

做農活、做家務、喂雞喂狗、種地洗衣……

3歲割豬草,6歲田裡跑。

農村孩子早就在這樣的日子裡,習慣了人生的苦味。

是以對單調、挫敗和壓力,

有着極強的抗性。

成長中遇到困難,反而越挫越勇。

張同學談自己的成名經曆,

表示自己嘗試過很多風格。

拍段子、拍風景、拍生活日常……

都沒有水花。

直到拍攝“農村單身漢的日常生活”,才有了流量。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來源:微網誌@電商報

火之前,他有着漫長、枯燥的蟄伏期。

換一個人,可能就在蟄伏期倒下,不再嘗試。

可無論失敗多少次,張同學都一笑而過。

農村長大的童年經曆告訴他:

生活哪能輕易讓你成功?

一次失敗、兩次失敗、多次失敗……太正常了。

“苦養”出來的孩子,

吃再多苦也不當回事。

遇到一點點成功,

反而會視若珍寶、加倍珍惜。

于是,人生越來越順。

“福養”出來的孩子,卻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總覺得一切甜頭,理所當然屬于自己;

偶爾吃上一點苦,

就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

《變形記》中的城市孩子施甯傑,

從小嬌生慣養,

送去農村呆了幾天,苦得他掉眼淚。

回到城市後,

他變本加厲找快活,去夜店狂歡。

這個節目的初衷,

原本是讓“纨绔子弟”變樸實一些。

可采訪時,施甯傑卻說:

“我覺得去《變形記》的城市娃,都不會改。”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來源:綜藝@《變形記》

心理學中有一個“跳蚤定律”:

将跳蚤放在瓶子裡一段時間,

拿出來後,它隻能跳到瓶子的高度,再也跳不了更高。

孩子習慣了被呵護、被寵愛、被保護,

就隻能吃那一點點苦。

這時再讓他吃苦,已經沒意義了。

苦給多了,還會反彈,甚至崩潰。

是以,智慧的家長知道:

從小讓孩子吃适度的苦。

小時候吃苦,

長大才會踏踏實實做人。

每吃一點苦,

都是在提高人生的上限。

就像種子一樣,

紮根越低,

就能長得越茂盛。

體會過隆冬的陰暗、泥土的苦澀、暴雨的打擊,

才配得起豐收的碩果。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最好的教育是“适度的苦”

蘇格拉底寫:

許多賽跑者失敗,都失敗在最後幾步。

努力一大半,最後洩了力。

生活中,這種事時常發生:

平時成績不錯,

一到考試就受不了壓力,考砸了;

平時乖巧懂事,

一要吃苦就擔不起責任,逃避了;

平時聰明開朗,

一旦受挫就喪失了自信,崩潰了。

很多孩子不知道:

這最後、最關鍵的苦,其實來自父母。

父母,

給予孩子最大、最溫暖的福;

但也會給予孩子最真實的規則。

紀錄片《小鎮農村VS北京海澱》中,

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城市女孩,講述童年吃過的苦頭。

她家庭條件優渥,

父母都很博學,

但從小英語成績不好。

為了讓女兒吃得了學英語的苦,

爸爸每天早晨6點起床,督促她讀英語、背課文。

這一陪,就是很多年。

高三,女孩憑借優異的英語成績,順利成為交換生。

她格外珍惜機會,

出國後沒有松懈放浪,而是努力讀書。

因為她知道,

這個機會,是無數個6點早起的苦,堆起來的。

這是她童年中最苦的時候;

她踏踏實實吃苦了。

到了享福的時候,她才能不浮躁、不膨脹。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來源:B站@我是劉夢娜

因為她吃過的苦,配得起她現在的福。

是以,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适度的苦”。

為人父母,該怎樣引導孩子吃苦呢?

首先,将“陪伴”放在第一位。

想讓孩子吃苦,不能指令、要求他。

而是孩子吃什麼苦,家長陪着吃一吃,

這樣一來,孩子才心甘情願,願意面對。

然後,默默“托舉”孩子。

看見孩子吃苦,

沒幾個家長不會心疼,

雖然為了孩子将來好,

家長不能心軟,但可以做點什麼。

比如:

贊美孩子做得好、允許他發脾氣抱怨、接納他的負面情緒。

這份溫暖的托舉,能幫助孩子有力氣接納痛哭。

最後,做孩子的後盾。

如果孩子實在撐不下去,别勉強。

告訴他:

“别怕,有爸爸媽媽在。

你有後路可退,家永遠是你的避風港。

隻要你想休息,爸媽的懷抱永遠向你敞開。”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也有選擇的權利。

讓他自由選擇吃多少苦,

同時表示尊重和了解。

這樣一來,

子女才能從苦頭裡得到滋養和成長。

為人父母,教會孩子“吃苦”,

就等于教會孩子成功。

因為,孩子現在吃的苦,未來都會化作福。

—— End ——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張同學”一夜爆紅,在他的評論區,一位母親留下這樣一句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