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車油耗變遷史:從百公裡50L到27.5L是如何實作的?

很多人難以想象,50年前,一輛載重10噸的重卡,油耗量竟然達到百公裡50L。而在今天,載重25噸的重卡,百公裡油耗甚至可以控制在30L以内,這究竟是如何實作的?今天就來看看我國重卡的油耗變遷史。

50-80年代:大耗油的軍用卡車時代

建國初期,二戰的硝煙剛剛結束,各國卡車還處在以軍用為主的階段,此時的卡車追求穩定性和安全性,油耗頗高。1956年,我國第一款卡車CA10,在長春一汽總裝廠下線,這款卡車以前蘇聯的軍用卡車吉斯150為原型,載重僅為4.4噸,最高時速70km/h,但是百公裡油耗卻已經達到29L。

按照今天的标準,CA10用作運輸,毫無“成本效益”可言。不過,CA10作為中國的首批量産卡車,被改裝成了公交急救車、加油車、運水車、傾卸車、起重車、工程車,承擔了當年大量的基建重任。70年代初期,我國産出了10噸以上的重型越野卡車——紅岩CQ261,最高車速為61Km/h,百公裡油耗高達50L,六輪驅動,主要用于部隊牽引火炮。

卡車油耗變遷史:從百公裡50L到27.5L是如何實作的?

80-00年代:跨越式進步的斯太爾時代

改革開放後,貨運量激增,市場開始重視運輸效率,高耗油、低載重的軍用重卡難以滿足貨運需求。于是,1984年,我們引進了奧地利斯太爾91系列14噸~40噸級重型卡車。1985年,第一輛斯太爾91在四川汽車制造廠下線,九十年代開始量産,成為當時的主要運輸車輛。

斯太爾卡車憑借低耗油和高載重的優勢,很快風靡我國的運輸市場。以經典的斯太爾1491車型為例,最大載重可達20噸,最高時速72km,百公裡油耗37L。相比上一階段的10噸載重,50L油耗的軍用卡車,經濟性已經大大提高。據說當年路上跑的卡車10輛有7輛都是斯太爾,是很多卡友的童年回憶。

卡車油耗變遷史:從百公裡50L到27.5L是如何實作的?

00年代至今:百花齊放的商用車時代

邁入千禧年,運輸市場更加繁榮。與此同時,日産重卡、歐洲重卡、美國重卡等各國先進造車技術被引入我國,重卡技術線路多樣化,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此階段運輸市場的競争逐漸激烈,市場對卡車的運載量和油耗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卡車的經濟性、安全性和動力性。

在市場驅動下,很多車企基于全球先進技術,将節油作為研發的重點之一。通過發動機優化、整車輕量化設計以及動力系統的一系列科學配置,目前我國國産重卡,在運載量和油耗量上獨具優勢。據卡友楊師傅介紹,他駕駛的紅岩傑獅H6牽引車,搭載上汽動力SC13發動機,從成都出發到蘇州,車貨總重40噸,百公裡油耗僅為27.5L,節油性可謂到了新高度。

卡車油耗變遷史:從百公裡50L到27.5L是如何實作的?

回顧我國卡車油耗發展史,不難看出,市場需求促使着卡車油耗必須降低,而技術的進步則是實作需求的前提。目前我國運輸市場競争仍然激烈,很長一段時間,經濟性高的低耗油重卡仍将是市場的主角。你的重卡油耗如何呢?歡迎留言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