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匈奴對印度戰争失利使其崩潰,波斯和突厥則給其緻命一擊

白匈奴是一個混血民族(匈奴與大月氏),在各國的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稱呼。總之,中國學者稱其為嚈哒,印度學者稱其為白匈奴,隻有他們自己以正宗匈奴人自居。介于白匈奴的活動區域所限,以下對其隻以“白匈奴”相稱。白匈奴是一個短命的政權,從立國到滅亡不足百年,它滅亡的主要原因是與印度笈多王朝的戰争失利而導緻,而波斯與突厥不過是扮演了一個趁火打劫或是牆倒衆人推的角色。

白匈奴的崛起與擴張

白匈奴大緻起源于烏浒河(即阿姆河)以前200公裡的滑國,也就是古代的拔底延城(今阿富汗伐濟納巴德),白匈奴人最早的稱呼就是“滑”。

4世紀70年代,烏桓與鮮卑南下與中原王朝融合,趁機崛起的草原第三帝國柔然将白匈奴驅離草原。無奈之下,白匈奴背井離鄉,沿着大月氏西遷的路線來到索格裡亞那。遊牧民族的天性就是掠奪、擴張,它不會因為地域的變化而改變。白匈奴在遷徙的過程中以武力占據了中亞錫爾河、烏浒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并且一舉消滅了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

白匈奴對印度戰争失利使其崩潰,波斯和突厥則給其緻命一擊

大象踩死螞蟻不值一提,而老鼠咬死老虎絕對是轟動一時,白匈奴正是由于擊敗了曾經與漢王朝并駕齊驅的貴霜帝國而聲名鵲起。随後,白匈奴人以巴克特裡亞為基地,四處征戰,分頭并進,向東橫掃塔裡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的疏勒、龜茲、姑墨、句盤、焉耆、于阗等綠洲城邦,向西進攻薩珊波斯,向南挺進印度。

白匈奴與波斯的戰争

白匈奴的西進并非一帆風順。四世紀的波斯稱薩珊波斯,為了抑制白匈奴的嚣張氣焰,波斯王巴赫蘭主動應戰。當白匈奴越過烏浒河,發兵呼羅珊時,巴赫蘭白天佯裝狩獵,故意麻痹白匈奴軍隊,晚上秘密集結軍隊包圍了毫無防備的白匈奴軍隊。結果,白匈奴一敗塗地,匈奴的王被砍頭,王後被俘虜。之後,兩國簽訂和約,重新劃分國界。

遊牧民族不會輕易服輸,在重振旗鼓後,白匈奴又與波斯進行了數次較量。484年,白匈奴與波斯國王卑路斯進行了決定性的一戰。此戰,波斯人的王牌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白匈奴人宣布建國,首都設在巴底延城。随後,薩珊波斯的繼承人沃洛蓋斯主動前來祝賀,并納貢稱臣。從此,白匈奴将薩珊波斯視為藩屬國,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對波斯内政指手畫腳。

挺進印度的滅亡之路

與進攻波斯相比,白匈奴入侵印度顯得非常順利。455年,白匈奴的先頭部隊強渡奧克蘇斯河進入印度,占領了西亞科特地區和東馬爾瓦。6世紀初,白匈奴遷都印度旁遮普的密希拉古拉。到此,白匈奴進入極盛時期,東方準噶爾和塔裡木盆地、西方薩珊波斯、南方印度的大片土地都被白匈奴占領。

白匈奴對印度戰争失利使其崩潰,波斯和突厥則給其緻命一擊

卑路斯

盛極而衰并不是中原王朝的宿命,白匈奴同樣躲不過這個魔咒。當白匈奴擁有廣袤無垠的土地時,他們既不懂得如何去治理,更不會與其他民族和平共赢,而是依舊采取殘暴行徑去蠻荒劫掠,甚至還将印度的吉祥物大象從高坡上推下去,然後津津有味地欣賞一個龐然大物連滾帶爬的慘狀。

白匈奴的種種惡行激起了印度北方貴族的極度反感。582年,北印度的王公聯合起來進攻白匈奴。于是鬣狗分食老虎的悲劇上演,白匈奴被擊敗,逃入克什米爾,并一蹶不振。錦上添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井下石。此時波斯人終于等到了絕地反擊、一雪前恥的機會,為了取得戰勝白匈奴的絕對把握,波斯人聯合了剛剛崛起的突厥人向正在與印度作戰的白匈奴發動進攻。白匈奴腹背受敵,首尾難顧,最終在連續七天七夜的布哈拉會戰中一敗塗地,渥澤爾可汗殒命疆場,白匈奴這堵巨牆轟然倒塌。

随後,白匈奴殘部退卻到興都庫什山區,推舉了一名叫富汗尼什的貴族繼承汗位,從此臣服于波斯人,這就是今天阿富汗的雛形。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76年),突厥木杆可汗派叔父室點密率10個部落西征,徹底搗毀了白匈奴在烏浒河的老巢。就這樣,白匈奴猶如一片哀鴻,發出凄涼的叫聲,消失在了曆史的天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