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繼“婆媳沖突”後,“婆孫沖突”成家庭難題,聰明媽媽懂得調節

本文原創丨乖媽

自古以來,婆媳沖突就是中國家庭中最難調解的沖突之一,也造成無數夫妻分道揚镳,孩子成單親娃娃,近幾年“婆媳沖突”越來越少,“婆孫沖突”反而愈加凸顯。

“婆孫沖突”顧名思義就是婆婆和孫子孫女的沖突,年輕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爺爺奶奶成了家庭帶娃主力,孩子也跟老人更親,卻沒想到沖突也更多了。

繼“婆媳沖突”後,“婆孫沖突”成家庭難題,聰明媽媽懂得調節

孫女在家不聽話,爺爺奶奶輪番告狀,媽媽一句話逗笑全家人

莉莉的女兒今年11歲了,從小就跟着爺爺奶奶玩,上學也是奶奶接送,晚上睡覺也不想跟媽媽回家,看似跟爺爺奶奶更親,卻沒想到這種爺孫親随着長大變了味兒。

自從上了四年級以後,女兒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動不動就跟奶奶吵架,兩個人誰也不讓誰,活脫脫像“婆媳”。

繼“婆媳沖突”後,“婆孫沖突”成家庭難題,聰明媽媽懂得調節

有一次,爺爺去接她放學,她吵着鬧着要吃幹脆面,可是每次吃了都會胃不舒服,爺爺就不給買,孫女哭着喊着不走,爺爺怕外人笑話就買了。

回家以後,爺爺就氣沖沖地跟媽媽告狀“她胃不好,一吃幹脆面就難受,你說怎麼辦?”

媽媽說了一句話逗笑了爺爺,“那還不是你給買的?你給買的你給吃的,還告啥狀?”

繼“婆媳沖突”後,“婆孫沖突”成家庭難題,聰明媽媽懂得調節

還有一次,奶奶在家打麻将,讓孫女去寫作業,孫女不寫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你天天就知道打麻将玩,把錢全輸了,我玩一會兒就不行?”

“我打麻将也是花自己的錢,你花的也是我的錢,你就得聽我的。”

“我花的是我媽媽的錢,沒花你的錢!”......

奶孫倆你一句我一句,孫女雖年齡小嘴巴也不饒人,氣的奶奶抄起燒火棍就追出去了,孫女跑得比奶奶還快,奶奶追了好幾條小路都沒追上。

到了晚上媽媽下班後,奶奶冷着臉一句話不說,哐哐地把碗摔在桌子上,媽媽一看就知道奶孫倆又吵架了,趕忙問了問。

孫女有孫女的道理,奶奶有奶奶的說辭,夾在中間的媽媽說“挺好,現在能把奶奶氣成這樣,将來肯定不會受婆婆氣”,媽媽說完奶奶也笑了。

繼“婆媳沖突”後,“婆孫沖突”成家庭難題,聰明媽媽懂得調節

“婆孫沖突”是好是壞?其實未必是壞事,聰明的媽媽要懂得調節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青春期、叛逆期、逆反心理等等,天天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自然就會産生“婆孫沖突”,其實未必是壞事。

孫女跟爺爺奶奶吵架,就減少了婆媳沖突的發生,婆孫沖突再嚴重也比不過婆媳沖突,而且大多數都是爺爺奶奶出于愛護孩子,看到孩子不良習慣就像糾正,聰明的媽媽們要學會調節,将婆孫沖突轉化為家庭幽默。

1|不當面批評任何一方

婆孫沖突中錯誤的一方多半是孩子,爺爺奶奶都是出于疼愛孩子,才會看不過孩子壞習慣而生氣。

但壞習慣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當面批評孩子會激化婆孫沖突,不如用幽默的方式轉移話題,事後再找機會私下教育孩子。

2|婆孫沖突越多越放心

或許孩子會跟媽媽告狀,媽媽覺得老人過分刻薄孩子,慢慢地跟老人産生隔閡,也不放心把孩子交給老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婆孫沖突越多代表老人照顧孩子越上心,隻有關心孩子才會産生沖突,媽媽應該為此感到開心。

3|以孩子健康成長為标杆

不論婆孫沖突什麼時候發生,都是孩子成長路線的見證,媽媽一定要把握好界限,避免孩子走彎路。

比如孩子動手打爺爺奶奶、對爺爺奶奶說髒話、脾氣上來摔盆子摔碗等等,這些都超過了簡單吵架的範疇,必要的時候要使用棍棒教育,避免孩子成長路上越走越偏。

繼“婆媳沖突”後,“婆孫沖突”成家庭難題,聰明媽媽懂得調節

PS: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侵權可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