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蜀國後期為何出現人才斷層?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主要是調侃三國後期,蜀國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将,到了姜維北伐之時,整個蜀國居然找不出可以統兵的大将,隻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那麼為何到了蜀漢後期,蜀國将才凋零,居然連個獨當一面,力攬狂瀾的大将都找不出來,着實讓人唏噓。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蜀國後期為何出現人才斷層?

大家都知道,人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以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注意延攬人才。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人才,進而一舉掃平北方群雄,開創了曹魏的江山。孫氏兄弟占據江東,依靠的也是吸收各方人才。但是蜀國,除了諸葛亮、五虎上将和其他幾位寥寥數人外,可謂再無其他多餘人才。

雖然劉備對待人才的态度還是十分渴求的。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招攬人才,劉備甚至“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是以,劉備在世時,蜀國文臣武将雖然不多,但是個個都是在當時頂尖的存在。但是劉備去世後,蜀國就迅速走向下坡路,最後才會出現“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的戲語。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這種尴尬的局面的?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蜀國後期為何出現人才斷層?

造成這一局面的最大客觀因素就是蜀國的地域狹小,且偏隅西南。這些地方在中原地區來看就是蠻夷部落之地,地瘠民貧,人煙稀少,哪裡比得上中原富庶之地。人才都是喜歡流向富庶和權力的中心地區。是以,鮮有人才願意投靠蜀國。

劉備建國之時,蜀國的人才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才跟随劉備,從荊州進入到蜀地的。而另一部分人才就是原益州劉璋集團之人。并且劉備任用要職部門均是來自荊襄之人,益州本地之人時常受到打壓。使得外地外來人才流入時,很難有很大的機會展示。是以前來投靠蜀國之人越來越少。

蜀國窮兵黩武,無謂耗盡人才。在關羽丢失荊州,被東吳殺害之後。劉備不顧孫劉聯盟的關系,親率數十萬大軍征讨東吳。這次東征可以說是傾蜀國全國之力。但是卻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餘裡,大敗而歸,此戰蜀國不僅折損了數十萬精兵,同時還折損了黃權、馬良、傅彤、程畿、馮習、張南、杜路、劉甯數十位年輕将領,可謂傷筋動骨。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蜀國後期為何出現人才斷層?

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魏,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好處并沒有多少,而且還折損許多大将。

蜀後主阿鬥昏聩無能,不善于提拔或選用蜀漢的人才,諸葛亮獨攬大權,諸葛亮可謂是事必躬親。無論什麼事都是自己親曆親為。手下之人和年輕的官員很難獲得重用,缺乏曆練。到真正需要用時又無法獨當一面。諸葛亮去世後,除了諸葛亮弟子姜維外,蜀國可堪大任者幾乎沒有。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蜀國後期為何出現人才斷層?

“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是蜀國多方面因素綜合導緻的結果,如果劉備或者諸葛亮早日發現這一隐患,或許蜀國就不會出現武将人才斷層的局面,也不會那麼快就滅亡了。

作者:國學那點事。每日一讀,貴在堅持,你若喜歡,歡迎支援。

國學那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