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子牙的故事:中華謀略家之鼻祖姜尚

姜子牙的故事:中華謀略家之鼻祖姜尚

第一節 石番溪垂釣,王侯上鈎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尊稱子牙,号太公望。根據史籍記載,姜太公是炎帝神農氏的遠裔,是伯夷的後裔。他的奇才大略,為後世兵家和謀略家所景仰,被尊為祖師、武聖,堪稱千秋軍師第一人。

姜子牙的故事:中華謀略家之鼻祖姜尚

姜尚年輕時,即身強力壯,聰明好學,尤好兵法。其時正值商朝末期,此時的商纣王更加殘暴,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聰明的姜子牙深感腐敗的商朝已離滅亡不遠了。他覺得再在朝歌居住已沒多大意思了,便以逾古稀之年,和女兒邑姜一起來到溪,以垂釣度日。

有一天,姜子牙在溪邊釣魚時,結識了樵夫武吉。武吉笑他不會做釣鈎。姜子牙則笑答:“我甯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為銀鱗設,隻釣王與侯。”樵夫武吉聽罷大笑不止。回家把姜子牙的話琢磨了一晚上後,第二天請姜子牙為他算卦。結果,姜子牙為他算的吉兇兩卦都應驗了。

應驗了兇卦,為躲避文王車駕而誤傷人命的武吉,連夜趕往溪,懇求姜子牙搭救。姜子牙早就喜歡上這個老實耿直的小夥子。他不僅傳授了武吉保平安無事的方法,而且還收他為自己的徒弟。

從此,武吉一邊打柴養母度日,一邊跟姜子牙學習兵法武藝。一晃三年過去,姜子牙已經80多歲了。大約是姜子牙認為自己出頭的日子到了,他吩咐武吉挑柴到 西岐城裡出賣。武吉擔心被文工認出來,姜子牙說:“認出來不必害怕,你可跟他如實講說,他不但不會傷害你性命,還要封你做将軍呢!”

武吉遵從師父的吩咐,入西岐城賣柴。一到城門口,就被守城的兵丁認出,抓去見周文王。周文王一見大為驚奇,問明原委後稱贊道:“姜子牙能破我八卦,一定是位十分了不起的人才。”于是他讓武吉帶路,親自去溪訪賢。

周文王曆經波折把姜子牙請到西岐後,拜為太師,執掌周室軍權。

一日,周文王見一顆流星瞬間劃破夜空,受到極大觸動。于是他便帶上太子姬發夜訪姜子牙。這使姜太公大驚。待問明來意,思忖一下,他說道:“商面積雖廣, 且已傳多代,但它所積累的那些東西,終究要煙消雲散;而暗中準備的周國,它的光輝必定會普照四方。聖人的德行,就在于獨創地、潛移默化地收攬人心。聖人常 慮之事,就在于建立收攬人心的方法。”文王聽罷,連連點頭。

太公接着說:“君主先要自修其德,禮賢下士,施惠于 民,收攬人心。再察天道人道之變。當天道還沒有征兆的時候,不可以倡征讨;當人道還沒有出現禍亂的時候,不可先策劃興師。必須看到既出現天災,又發生了人 禍時,才能策劃征伐。目前商纣雖然暴虐昏庸,但還沒有達到那種一觸即發的程度。而我們這一面,也還沒有達到一舉就能滅商朝的力量。是以,萬萬不可操之過 急,貿然行事。”

文王點頭稱是,然後又問:“請太師講講應當如何推行政令?”

姜太公說道:“政令的推行,要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最好的政治為順應人心來治理人民,宣揚政教以感化人民。這樣人民就會被潛移默化而服從政令,天下就能安甯。此為聖人之德政。”“好!”文王叫道。

接着文王又問:“怎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呢?”

姜太公道:“國家能否長存,在于能否居安思危;君主能否長樂,在于能否樂不忘憂。您已經考慮到關系國家存亡的許多根本問題,還能有什麼事呢?”

文王聞此深感大悟,拉着太子姬發跪倒在姜太公面前,請求姜子牙收姬發為徒。太公幾經推辭,才接受父子二人跪拜,并流着熱淚說道:“臣本是一個流浪荒野的村夫,主公和太子對老夫如此厚愛,子牙當替周室效犬馬之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節 聯合諸侯,俟機滅商

周國跟商朝相比,實力有一定差距。姜太公一方面采用逐漸蠶食的政策,逐漸擴大周國的領土;另一方面,聯合衆多對商朝不滿的部落,組成聯軍,充分借重盟友的力量,準備與商朝展開決戰。

周文王采納了姜太公的“卑事殷纣,剪其羽翼”的計策,先是降服了泾水流域的密須國,消除了周的後顧之憂。又攻滅沣水流域的崇國,将周的都城由西岐遷至崇 城改名豐都,打通了向東發展的道路。這樣,就全部控制了關中平原。在此基礎上,姜太公親自率師遠征,攻打呂梁山區的黎國和河南的邗國,逐漸蠶食商朝的疆 土。

文王的大業逐漸實作。他深知這功勞歸于太師姜子牙。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滅商的宏願隻能靠兒子姬發去完成了。但沒有姜太公,姬發實難挑起這副重擔。于是,他通過聘邑姜為太子妻,密切了太子和姜子牙之間的關系。

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太子姬發)便加緊了伐纣滅商的準備工作。一日,他與太公商議滅纣事宜。

姜太公對武王說:“滅商的事,老臣時刻都在準備着。但是,目前時機尚不成熟。大王您也知道,商朝雖然十分腐敗,但它畢竟是個大國,擁有幾十萬軍隊;若我 們隻靠武力去征伐,那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是以,我們要等待商朝内部發生混亂,然後乘虛而入,這樣就能夠以弱勝強,用較少的代價獲得巨大的成功。”

武王聽了太公對目前形勢的分析後,決定在孟津觀兵,一可以試探一下各諸侯邦國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數;二可以看看纣王對這次行動作何反應,試探一下商纣的虛實;三可以利用這次觀兵,對軍隊進行一次戰前演練并将此決定傳布給四方諸侯。

10月底,武王和800諸侯國首領一起,進了孟津,并一同飲血酒盟誓:“吊民伐罪,躬行天讨,齊心滅纣,禍福與共!”

誓畢,800諸侯和岐周的文武官員群情激奮,請求趁熱打鐵,就此殺向朝歌。武王要姜太公向衆人解釋。

姜太公說道:“商纣王昏庸無道,早該天誅地滅。然而商纣有600年統治之基,擁有幾十萬軍隊。盡管殷商内部沖突重重,但還沒有到土崩瓦解的地步。是以, 我們不可輕舉妄動。況且,對我們今日孟津觀兵這樣如此宏大的舉動,商朝必然有所警惕,定會加強防禦。是以我們要等待有利時機。要戰,就要有一舉成功的把 握。”

各路諸侯聽了太公之言,認為有理,遂約定,一旦時機到來,願聽從武王差遣,同心協力,讨伐商纣。

第三節 牧野一戰,殷商傾亡

以周國為首的聯軍兵臨朝歌城下,纣王隻能将奴隸和罪犯組織成軍隊迎戰。但由于纣王平日裡暴虐無道,衆叛親離,這支部隊臨陣倒戈,與聯軍一起徹底埋葬了商王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滅商的勝利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颠撲不破的真理。

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覺得各方面時機均已成熟,便請來太師、周公等文武大臣,一起商議伐纣之事。這年冬天臘月,武王親率兵車,命姜太公為前鋒大将,浩浩蕩蕩向東出發。武王在牧野舉行誓師大會,鼓勵全軍在此決一死戰。

前鋒大将姜太公率領4萬多甲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向倉促應戰的商軍陣中。纣王連忙調集了17萬軍隊來迎戰。

但是,姜太公早已派人混入殷商軍中,進行瓦解工作。纣王的奴隸軍當陣倒戈。商、周軍隊合為一股,勢如破竹。纣王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朝歌城的商民,連 夜迎武王進城。姜太公見纣王雖被大火燒成幹屍,依舊二目圓睜,便指着纣王大罵:“無道昏君啊,無數生靈因你而遭塗炭,我要親自砍下你的頭顱,為天下百姓報 仇,為我的父母和東夷九族報仇!”說完,揮劍将纣王的頭顱砍了下來。

牧野決戰後第5天,周武王即舉行開國大典,建都鎬京,正式建立了 周王朝,史稱西周。他請來姜太公、周公、南宮适等一班重臣,商議怎樣處置殷商遺民,怎樣控制剛剛取得的廣大疆士,以鞏固建立立的政權。研究的結果是,分封 諸侯,将有功之臣和周室的叔伯子侄姻親貴戚中有才幹者封到全國各地,興邦建國,讓他們治理自己的封地,向周王定期貢賦,提供軍隊,夾輔王室。

然而,在封纣王的兒子武庚時,姜太公和武王、周公等人的意見發生分歧。姜太公建議把商朝的後人殺掉,以絕後患。但是武王卻支援周公的意見,封武庚為商後,留居朝歌,管理殷商遺民。姜太公見武王主意已定,也不好再說什麼,隻是在心裡暗自擔心。

武王為分封姜太公何地一事特地去征求他的意見。姜太公說:“老臣故地在山東營丘(今山東臨淄),那年纣王發兵東征,差不多将營丘夷為平地,殺死了我的父母親族。我曾發誓,要在推翻商纣之後,重返家園,複我邦國。是以,老臣懇請主公封我回山東故土。”

武王非常高興,遂把渤海與泰山之間的薄姑氏故地封給太公,國号為齊,都營丘。姜太公謝恩回府,預備赴任就國。

臨别之際,武王特意為太公舉行盛宴。席間,周武王動了感情,禁不住熱淚盈眶。姜子牙見狀,老淚也不禁奪眶而出,說道:“主公不必擔憂,老臣雖然年邁,但早年學過養生益壽之道,還能再活它幾十年。此去山東,老臣一定盡心盡力,治理齊國,成為主公的堅強後盾。”

誰知,太公此行竟是與武王之最後訣别。兩年之後,武王就因病去世了。

第四節 協助周公,平叛定基

周滅商後,姜太公的封地是齊國。姜太公在齊國推行農工商并重的政策,使齊地的經濟很快發展起來,齊國逐漸成為大國。數百年後的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繼續保持大國的地位,這都要歸功于姜太公當年打下的堅實基礎。

周武王去世以後,武王的長子成王繼承了王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恐成王缺乏經驗,自代成王攝政。周公這一舉動,引起了大臣和各諸侯國的不安。武庚趁機聯合17國,發動了叛亂。周公力主武力平定叛亂,但朝野上下意見紛争,無法統一。

周公于是立即給遠在山東的姜太公寫了一封密信。他在信中深刻分析了目前的嚴峻形勢,推心置腹地陳述了他為什麼要當攝政王,衷心希望姜太公顧全大局,幫助 他力挽狂瀾,全力維護文王、成王和太公等奮鬥一生打下的江山。他在信中還授命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隸,五侯九伯,均可征伐。”

姜太公看罷周公的密信,被周公大義凜然,光明磊落,忠心報國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立即認識到自己以前對周公的懷疑是錯誤的。與此同時,他的女兒邑姜(武王之妻)也勸父親助周公平亂。

在這危急關頭,姜太公當機立斷,發傾國人馬,迅速出兵平亂。他一方面派大将呂豹、呂虎去平定徐、奄等邦國的叛亂;另一方面,決定親自率兵南下,協助周公平定武庚和東南17國的叛亂。他建議周公率大軍東征,趁此機會,徹底征服東南叛邦,使西周江山永固。

周公收到姜太公的信後,神情振奮。他決定親率5萬大軍東征。周公和姜太公從兩翼協同作戰,使軍威進一步大震。

姜太公雖年紀已大,但仍能馳騁疆場,與周公形成犄角之勢,奮力剿滅東南一帶的叛匪。

叛亂平息後,姜太公又回到封地齊,繼續他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并制定了“大農、大工、大商”的政策。

姜太公自己稱這三項事業為治國的“三寶”,并且此“三寶”隻能由國君一人獨掌。不到三年工夫,齊國就得到大治。周公聞聽,不無感慨地說:“太公真是老當益壯,蓋世無雙也!”

姜尚為齊國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西周時期,齊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最重要支柱,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齊國最先崛起,成為縱橫中原、左右天下局勢的“五霸”之首。直至戰國時期,齊國依然跻身“七雄”行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