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在家為國家做貢獻,不亂胡跑給政府添麻煩。準備把自己的一些東西整理一下,寫一個蜀道的系列文章,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沒有什麼順序,大家有興趣就看看吧。
我對秦嶺的興趣始于蜀道的研究,很多年前喜歡臨習《石門頌》,開篇就是“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我就先寫子午道吧。

一、什麼時候修建
子午道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在王莽傳中寫當時王莽當政,為了給自己當皇後的女兒“有子孫瑞”,開鑿了從長安“直通梁漢”的子午道。
這個說法很多人不贊成或者有不同的解釋,這裡我說說我的了解。
從《石門頌》就可以看出子午道至少在秦漢之際就被開辟應用,至于這個名字,有可能是王莽命名的,大家知道,王莽是有“改名狂魔”。
這幾天西安抗疫說“長安常安”,當時王莽就是把”長安“改成了”常安“。最奇葩是,有一個地方的地名一年之中被改了五次,最後又改成了原來的名字,甚至連自己個國号都改了兩次。
新莽政權很短,修路又是國家工程,按秦漢時期的工程能力,短期是修不好的,是以王莽就是給這條道取個名,然後功勞就歸他了,有才!
古代稱北為“子”,南為“午”,”子午道”的命名是因為這條道路的北端由漢長安城的正南進入子午谷(陝北秦直道的子午嶺也是同意的道理)。
其實子午道正南正北的道路不是很多。我們現在的子午峪是從長安區子午鎮南豆角村進入的,過“左公橋”後東望小五台,西過金仙觀,上了五道梁、碌碡坪就到了210國道的喂子坪(以前寫作硙子坪,硙wèi石磨:"造治碾硙。")。
金仙觀小五台我就不寫了,前面的文章寫過。
二、關于子午關的位置
210國道大家就熟悉了,一路到分水嶺廣貨街。這裡要說一個讓曆史學家非常暴躁的一個事情,就是關于“子午關”的斷定,簡直要把王莽的八代祖先罵死。
子午關如果顧名思義在子午峪就麻煩了,大名鼎鼎的清代曆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曆時30餘年,編著成《讀史方輿紀要》,就認為“子午關”在子午峪,要是知道了王莽的這個“騷操作”,刨了王莽墳的心都有。
子午道的入口在子午峪,子午關卻在沣峪,也就是現在沣峪裡210國道的石羊關。
我進入過子午峪多次,從來沒有見到一個可以當做“百二雄關”的地方,隻有從沣峪進去到分水嶺的石羊關堪當此稱。
唐人楊凝《送客入蜀》詩雲:
劍閣迢迢夢想間,行人歸路繞梁山。
明朝騎馬搖鞭去,秋雨槐花子午關。
還有李白等人提到的子午關就不提了,可見子午關的名氣之大。
經常進山的人對石羊關應該不陌生,從沣峪河的東邊過一個橋,在一個巨大的石壁上刻着三個大字“石羊關”,這裡非常險要,每次我想停下車拍張照片都不敢,隻有幾次騎着自行車的時候,才拍下幾張照片。
當地諺語:“石羊關,鬼門關,進門都要把命交天。”絕非虛言。
三、子午道南邊的目的地。
如果說蜀道都是通向蜀地,這就把天聊死了,下面的文字就不要看了。
子午道通向的目的地一說是漢中,一說是安康。其實這兩種說法是一緻的:漢中就是安康。
看到這裡先不要着急,我說的不是現在。“漢中郡”最早是戰國時候的楚國設立的,秦占據後依然沿用其名,而這個漢中郡的郡治就是在現在的安康。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當然漢承秦制,西漢的漢中就是現在的安康。現在的漢中市那時叫做南鄭,是漢中郡下的一個縣治。
平河梁風光
過了廣貨街、江口鎮、月河梁、太山廟、龍王鎮、鐵爐壩,就到了漢陰縣,一直到現在的安康市漢濱區,也就是到了當時的“漢中”。池河鎮的古城遺址被當地人叫做“漢王城”。
當然這條路也叫做子午舊道或者子午東道,就是說還有一條子午東道,從甯陝的江口鎮進入月河河谷好旬陽壩,翻平河梁進入長安河谷,到甯陝縣城、兩河口,然後到西鄉縣的子午鎮,對,莫錯,就是子午鎮,為了和長安的子午鎮差別,也叫做南子午鎮,這裡不管去現在的安康還是去漢中都很友善。
這是我的觀點,當然每一條線路都有很多支線,很多資料上說還有很多的線路,我同意對,但是我隻說我的觀點。
現在的210國道基本就是沿着新線路(西線),和我以前跑過的從月河梁到鎮安的路(這個路修得很好,但是線路的名字我說不清,以前文章中寫過),就是東線的一部分。
總之,子午道的目的地是現在的安康而不是現在的漢中市。補充一點:西安市子午谷口位于東經108度52分,安康市正好也處于東經108度50分,與西安市子午谷口相比,基本上是正南正北的子午方向。
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底是修的那條棧道。
首先用李之勤先生的觀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于史無據,是元雜劇廣為流傳的,也就是說這是民間故事。
我們看正史,《史記》的高祖本紀中這樣記載:“夏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從杜南入蝕中。去辄燒絕棧道......"
但是《史記》留侯列傳同樣說“漢王之國,良送之褒中”,然後張良勸說燒絕棧道。
也就是說同樣一本書,所記載的内容不一,這就把後世的曆史學家給難纏死了。
我取史念海教授的說法:劉邦到漢中走的是”蝕中“,至于送張良,已經是劉邦到漢中之後的事情了,從漢中送到褒中。這個解釋完美。
秦末漢初當時還沒有子午道這個名字,能否确定這個”蝕中“是哪裡?這個專家們讨論的也不亦樂乎,各種說法都比較玄學,我從“杜南”一詞說,在從當時阿房宮所在的位置,以及考慮到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長安城已經是天下之中,就認為所謂的”蝕中“,就是後來的子午道。
雖然正史中沒有寫到修棧道,那麼既然考證出來是在子午道燒棧道,那麼後世傳說中的“修棧道”,肯定就是在子午道修的。
多麼完美的解釋。
《石門頌》是東漢的,與西漢相隔不遠,認的是劉邦當祖宗的,“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也是一個有力證據。
五、三國魏延建議的從子午道奇襲長安的建議,諸葛亮為什麼不采取?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那就簡單地說一下。一說子午道在漢中偏東 的地方,遠離蜀漢的大學營;二是子午道的山路太長了,物資供應跟不上。
諸葛亮為什麼要先取隴右,再攻長安,就是為了解決糧草供應問題;而曹魏多次從子午道出征,這裡距離他們的大學營長安很近,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總結一下:子午道修建得很早,命名很晚。子午道最早是通向現在的安康,最早安康就叫做漢中郡,後來劉邦因為戰略考慮,溯漢水西上“都南鄭”,漸漸南鄭就成為了戰略中心,是以子午道就在南邊逐漸分為兩條線。這樣明修棧道基本确定修的是子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