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橋街楊氏宗祠
全祖望《甬上族望表》一書,記載了甯波每個家族裡有名望的人,共涉及229個甬上氏族。在甯波曆史上,宋代和明代都出過非常有名的四大家族。
宋代四大家族是樓氏、史氏、豐氏、鄭氏,這些都是宰相家族,其中以史氏家族最為甯波人熟知。
史家“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出過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三個宰相,在南宋曆史上影響深遠,對甯波文化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樓家也是非常有名,這個家族有慶曆五先生之一的樓郁,有曾經廢廣德湖、修建高麗使館的明州太守樓異,有文學家樓鑰,還有畫《耕織圖》的樓璹。鄭家出過宰相鄭清之。豐家也出過宰相豐稷。豐家在明代的時候出過一個書法家,叫豐坊。豐家有非常有名的藏書樓叫萬卷樓,豐家家道衰落以後,把萬卷樓的書賣給了天一閣範欽。明代的時候豐家有一支遷到桐鄉石門鎮,近現代,石門豐氏出過一位著名的畫家豐子恺。
明代也有四大家族,都是尚書世家。明代的四大家族有西湖陸氏、槎湖張氏、江北屠氏、鏡川楊氏。
陸氏世居煙嶼,現在月湖柳汀上還有陸殿橋、尚書橋,就是陸家修的。陸家出過陸世科、陸周明。槎湖張氏出過兩個尚書張邦奇、張時徹。屠氏家族出過吏部尚書屠滽,文學家屠隆,海洋生物學家、文學家屠本畯。諾獎得主屠呦呦也是這一支屠氏後人。鏡川楊氏出過楊守陳、楊守阯。
大戶人家出的名人較多,然而他們居住的地方以姓氏命名的相對來說比較少。比如說月湖有個寶奎巷,很少有人說寶奎巷史家,但是寶奎跟史浩有關,因為寶奎精舍是史浩用來收藏宋高宗和宋孝宗墨寶的。
同樣,像屠園巷,是因為屠隆有一個小園子叫凫園。尚書街也是因為屠滽而命名的,但是沒有叫屠家巷,因為他們的功名或府邸蓋過了他們姓氏的概念。

楊氏宗祠牆界
下面略說幾家望族的小故事。
西湖樓氏,聚居在月湖竹嶼,以文學家樓鑰最有影響,前幾年《浙江文叢》重新出版了《樓鑰集》6冊。
樓鑰,字大防,生于紹興七年(1137),隆興元年(1163)進士。據史料記載,他考試考得很好,隻是忘記避諱,是以隻好排在後幾名。“累官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溫州。光宗立,除考功郎,改國子司業,擢起居郎,遷給事中”。宦海風波,因“與韓侂胄不合,以顯谟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知婺州,移甯國府罷,奪職”。韓侂胄被誅殺後,樓鑰重新起用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同知,進參知政事。累疏求去,除資政殿學士,進大學士,提興萬壽觀”。嘉定六年(1213)卒,年七十七,“贈少師、谥宣獻”。有《攻媿集》傳世。
樓鑰學宗朱熹,性喜藏書,祖父樓郁家中藏書萬餘卷,他自己築樓于月湖畔,名“東樓”。全祖望《湖語》“藏書之富,南樓北史”就是說樓鑰的藏書。好書不倦,自六經至百家傳記,無所不讀,家藏書萬卷,手抄居半。貫通經史,酷嗜典籍,如諸子百家、音訓國小諸書,悉究其淵奧。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皆手自校雠,甚至動員奴婢亦參與校書之事,稱善本者頗多。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以書狀官從試吏部尚書汪大猷、甯國軍承宣使曾觌出使金國,以賀正旦。樓鑰留心觀察,詳細記錄沿途見聞,成此書”。 這書就是《北行日錄》。全書以日記體裁,詳記每日所見所聞,内容包括天氣、行程、道裡、城郭、古迹、人物、風俗、飲食、物産、典章等。
書中重點記述金中都(今宣武區域)的見聞及使節入賀禮儀,還較長的描述了汴京淪陷後的凄涼景象和遺民的困境,記錄了與北宋遺民的對話詳情,金人對遺民的驅役與壓榨,汴京城中娼妓盜賊的盛行,貨物奇缺與物價的奇高等情況,是宋代較有名的一部日記。
西湖陸氏,在月湖桂井。陸瑜,字廷玉,号省庵。宣德八年進士。授刑曹,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屬官,曆遷郎中,因為才望出任山東布政使。布政使明時即為一省之行政長官。
有一次齊魯大地鬧饑荒,老百姓一起哄搶富人的糧食,監司把這些人定罪為搶劫。陸瑜說,老百姓沒飯吃搶糧食,也是苟延殘喘,以免餓死在路上,怎麼忍心把這些人殺了呢,還是輕判一些吧。
明英宗時,李賢在朝廷上推薦陸瑜,等到刑部尚書空缺的時候,就讓陸瑜頂了上去。據說當時有一個叫李景瓒的人,會算命,他跟陸瑜說,刑部劉尚書休矣,你趕快整理行裝可以取代他。沒過多少時間,預言果然實作。等在朝上叩謝皇恩的時候,皇上對左右朝臣說,刑部的職責是管百姓的命的,現在找到人了。意為陸掌刑部是最佳人選。
曹欽作亂,夜裡把陸瑜抓起來,但等到認出是陸瑜時,說,這個人平和忠恕,放過他吧。後來曹欽被平,有人抓了曹的佃農好幾百人,說是逆黨。陸瑜說,曹欽作亂,十分倉促,不像是早有預謀的;而且這些佃農都住在數百裡之外,怎麼能參與謀反作亂?就都把他們放了。
陸瑜前後在刑部十八年,尚書崗位上十五年,是大明的重臣。當時稱“名法臣第一”。晚年的時候,回了月湖,鶴發童顔,拄着一拐杖,逍遙在月湖十洲間,猶如一老神仙。他在這裡住了十七年,八十一歲時壽終正寝,谥“康僖”。
全祖望家與陸家世代為鄰,他小時候可以拜瞻到陸瑜的畫像,說陸瑜之像,“其淵然者,則璞玉渾金也;其龐然者,由蒼松古柏也”。又說了一些曆史上的人物,比如漢武帝前的人物,如周昌、王陵、張蒼、周亞夫、窦嬰、汲黯這些人,看上去質樸而不善于言辭,但“竭天下之智名勇功,不足過之”。但武漢帝後的人物,就覺得是誇誇其談了,是以漢衰,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而陸瑜就是像漢武以前的人物,“厚重端墨默,不見圭角”。雖然以貌論人,不是十分合适,但也算是一家之言。
現今的桂井街就是以陸家故事而名,因為陸懋龍的房子後面有一老桂樹,枝蟠高結,環圍如井。陸懋龍,字啟原,萬曆丁醜進士。曆刑科都給事中,為人秉趄,不怕豪強,于是就外放做地方官去了,做了湖廣參政。曾仿範仲淹的“贍族法”,就是買沃田千畝,号為“義田”,以其租入濟族中貧困之家。捐田百畝,分給兄弟。使得鄉裡百姓都得到好處,因而對他感恩戴德。
鏡川楊氏居住在日湖邊上,現在蓮橋街還有一個碧川房楊氏宗祠,祠裡有一塊碑為民國書法家張琴書寫。《了凡四訓》上講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故事,就是以楊氏為例的。鄞縣人楊自懲,在縣衙裡當差,為人公正,寬厚仁慈。當時的縣令是個很嚴厲的人,有一次鞭打一個犯人,打得血流滿地還怒氣未消。楊就跪在地上替那犯人求情。縣令說:“不是我想打他,但他犯的法也太違理了,不由人不生氣。”楊叩頭說道:“古人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姓犯法,若非迫不得已便是出于無知,不懂法紀,根源還在于當官的治理無方,教化不力。是以應該同情、哀憐他們才是,即使破案有功也不值得高興,更何況發怒啊!”縣令聽了這番話,怒氣才平息下來。
楊家很窮,因他在衙門裡做事,免不了有人送給他東西,但他絲毫不受。若遇到囚犯沒有吃的,楊自懲還經常設法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囚犯,夥食還沒有着落。但他家中的米也不多了,要是給囚犯們吃了,家裡人就沒得吃;若顧了自己,那囚犯們怎麼辦?他就同妻子商量。妻子問:“犯人是從哪裡來的?”楊自懲說:“從杭州來,一路挨餓,滿臉饑色,着實可憐。”于是,他的妻子就把準備給自家煮飯的米,拿來熬成稀飯給囚犯們吃了。後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楊守陳,次子楊守阯,分别當了北京和南京的吏部侍郎。
《快園道古》裡記錄了楊守陳的一個故事。“楊文懿公守陳,以洗馬乞假歸。行次一驿,其丞不知為何官,與之抗禮,且問公曰:‘公職洗馬,日洗幾馬?’公曰:‘勤則多洗,懶則少洗。’俄而,報一禦史至,丞乃促公讓驿。公曰:‘此固宜,然待其至而讓未晚。’比禦史至,則公門人也,長跽問起居。丞乃蒲伏謝罪,公卒不較。”洗馬,是古代的官職名,為太子屬官,侍從,太子出行時為前導,故名。楊守陳在驿站碰到一個無知驿丞,誤認洗馬就是洗馬的官。不過楊守陳并沒有為難這個小官員,跟他開玩笑說:“洗馬嘛,勤快時就多洗幾匹,懶了就少洗幾匹。” 足見其寬宏大量而又幽默風趣。
來源 甯波市檔案館 作者 周東旭
一審 龐錦燕 二審 任曉雲 三審 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