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接上期)

一、明代曆史文化發展過程和背景

朱元璋的理想帝國開始創立時期,也是以酷刑和聯代舉報的方式打擊貪官污吏,隻不過這樣的懲治效果并不明顯,卻造成君臣的隔閡與更加疏遠的距離,當朱元璋于公元一三九八年逝世的時侯,原定的太子已經早先步入黃泉,按照傳位于長裔的辦法,皇位直接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

可惜這位皇孫完全沒有任何的政治經曆,雖然也明顯地感覺到勢單力薄的壓力,卻想依仗着皇位的職權将兵權收回到自己的手中,想通過削藩的手段削弱各藩王的勢力,果不其然,駐守在北方的燕王朱棣在一年後反叛,他以“清君側”為名,經過3年的内戰之後,取代了侄兒的位置,至于朱允炆的屍體,一直也沒有下落,有各種各樣的傳言,有說是在宮殿裡失火時喪生,也有說逃到了南洋某地。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朱棣奪位之後,号稱明成祖,改弦更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号稱是撥亂反正,将他父親朱元璋原來制定的所有方針政策徹底推翻。

另一方面,他在南京為父皇朱元璋和馬皇後專門興建了大報恩寺,這次去南京還專程參觀了這座遺址,上圖的琉璃瓦都是此寺院的遺物,可見當時的規模和奢華。

明代是距今600年前最後的一個漢人朝廷,朱棣又是在刀槍劍雨中成長起來的,有着豐富的戰鬥經驗和廣大的心胸目标,他心中還是有着恢複漢唐盛世的雄心壯志,即使在國力還沒有徹底恢複的情況下,他即不顧朱元璋的遺命,率軍進兵安南。有人将此役解讀為追尋朱允炆的延續,但是從朱棣的性情分析,這樣的可能性并不大。

安南作為前朝的附屬國,一直是向中原政府納貢和稱臣的,隻不過到了蒙元無暇顧及之時,才趁機獨立出去,與征戰多年的明軍無法抗衡,最初明軍之行進極為順利,很快征服了大半個疆域,朱棣乃将今日越南北部劃置為中國的行省,隻是後來越南人一看根本無法正面抗衡,便采取遊擊戰術,化整為零,四處騷擾,中國遠征軍面臨亞熱帶潮濕的氣候環境,大多數士兵水土不服,上吐下瀉,進退失所,加上與内地交通通訊困難,補給供應連續被阻,後勤供應不繼,遠征軍的處境陷入膠着的對峙狀态,迄朱棣于1424年逝世時,此狀況仍未得到徹底的解決。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朱棣作為燕王駐紮在北方,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警惕也從未放松,他也不相信他父親提出的不介入政策。将明代的皇位坐穩以後,他自己即親率大軍開始對窺視中原的蒙元屬地進行征讨,他一生共讨伐蒙古五次,其中有兩次甚至都渡過了今日蒙古共和國境内的克魯倫河。

在朱棣之前,漢代有過對匈奴的征伐經曆,但是從未有過一位在位的君主親率大軍如此勞師遠征,而朱棣的征伐也絕不是做樣子去的,北伐的部隊每次大概有25萬人左右。可見朱棣的雄心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邊境的安全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長城,其中很重要的大規模修複和連接配接也都是在明代這個時期完成的,但是與遊牧民族的沖突卻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在最後一次征伐蒙古遠征南返途中,朱棣因病而死在今日内蒙的多倫諾爾附近。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朱棣還做了一件讓後世引以為傲的事,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之上,重建明代的皇室宮廷與城垣,他于公元1421年将政府的政治中心移都北京,将南京稱為“留都”;在他督導之下,經過12年整體建設,使用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達10萬,勞勞工數達百萬之衆,建好後的北京城垣高40英尺,周圍14英裡,成為中國曆史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一座恢宏的建築。

傅作義也是為了讓這座古城免受戰火的洗禮,最後起義和平儲存了這座古城的原貌。直到1962年因為要迎合城市的發展,疏暢市區的交通,這城牆才被拆除,城牆的遺址被一道環線所替代,在這座環線的兩端,今日我們還可以看到的,隻有前門和地安門,兩座像堡壘式的建築依然存在,上有碉樓數層,好像表彰着中國在曆史上的生命活力,這座建築自15世紀迄至今日,已在各種世事變亂之中經曆了不少的風霜。

由于這座建築的宏偉大氣,在明代統治者被推翻時這座建築被後繼者延續使用并儲存修複了起來,對比我們曆史上常常提到的:大明宮、未央宮、長樂宮等等建築,這座故宮是我們目前唯一可以看到并儲存相對完整的大型皇家建築,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無奈吧。

此外的建築規模也超過以往曆史上記載的各類宮殿,朱棣下令建造的宮殿的原稱為紫禁城,後來被改為故宮,裡面的建築則全部保全完整,内有房舍9000間,以後又續有新添,到了清朝統治後,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改造,現有的故宮成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大規模的現物陳列。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除了以上這幾件事情之外,朱棣還有一件事也是改變了朱元璋的管理方法,就是把蒙古人建立的南北大運河,朱棣即位後也将之進行拓寬和清淤重造,将河道掘深,又增加築閘壩以增進其效率,它所帶來的效果就是南北交通的通暢對提升北方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明代文化特征和藝術特征

在玉器的制造和發展上,因為南北交通的便利,對玉器的制作和普及帶來了更大的影響,也為玉器在官場上的普及起到了促進作用,朱棣即位後,一反其父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酷政手段,将玉德品行作為官場為人之道,由此而興起的玉帶是官場禮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官服配置上達到了使用最廣、規定最嚴的地步。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将玉質的帶闆用于官服,并不是明人所創,是從唐代開始實行,隻不過到了明代,發展到輝煌的頂峰,出土的數量衆多,款式較為統一,用料考究,雕琢精緻,并形成了一定的規範。

今天我們也從考古實物中找到這樣的一條玉帶,作為文章的實物說明,就是1970年10月,由南京市文管會在南京中央門外一小土山南麓挖掘的汪興祖墓葬,裡面出土的玉帶。

這條玉帶是迄今出土最早的明代玉帶,尚無定制,結構與唐宋元時期的基本一緻,雲龍紋和環形扣尚存宋元風格,是元明交替時的典型作品。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多層镂空透雕技藝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并且,白玉在金托的映襯下更顯富麗,突出了遊龍戲珠和靈芝祥雲的藝術表現力。

明中晚期的玉帶發生了變化,镂空透雕技法不再分層次,多采用“花下壓花”的镂雕技藝,主紋和地紋不再出現疊壓交錯的現象。

三、明代早期玉帶飾基本特征

汪興祖是随着朱元璋征戰四方的功臣,他的墓葬應該是洪武四年埋葬的,墓出土了一條明代初期的特殊玉帶,共14塊,有铊尾和鎊兩種形式,銙又分為葵瓣形、葵瓣帶環形和半月形三種,由色澤純正、潔白如凝脂的新疆和田白玉制成,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玉器琢磨特點。

每塊玉帶闆均中心隆起,邊緣以優美的曲折線構成邊框。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鑲有金托并包裹在玉帶闆正面邊緣,形成一條窄窄的細金邊,線條圓潤流暢,寬窄如一,襯托出玉帶的精美。

每塊玉帶闆,各自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案,或作遊龍戲珠,或作朵雲。

整條玉帶以遊龍戲珠紋為主題紋飾,以單朵祥雲紋為輔助紋飾。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四、明代早期玉帶飾的鑒賞要點

作為主題的遊龍戲珠紋分三個層次,以五爪龍為整個圖案的中心,聚焦于中央的龍首上,龍身、首、肘互相疊壓,周圍空間綴以靈芝形飄拂狀朵雲紋作襯墊,龍身似翻騰遊動于層雲之間,若隐若現,突出表現了遊龍戲珠的藝術主題。

并且準确刻畫龍的細部,盡顯龍的威猛神态,這也是明代早期玉雕龍紋的典型特征。

在紋飾處理上,構圖新穎,布局謹嚴。

沈華:從曆史文化背景解讀明代玉帶闆的藝術特征

既注重整體效果,又講究左右對稱。

層次疊起,豐富繁缛,立體感強。

制作上采用留有宋元琢玉遺風的多層镂空透雕技法,雕镂精巧細膩,表面琢磨精緻。

在我免費推廣的文字專欄系列下方,還有專門的鑒定方法介紹課程,如果您覺得我的文字對你從曆史文化的角度,學習玉器的鑒定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點選下方的連結課程,不僅有各種鑒定識别的方法,還有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實作以藏養藏的夢想,50堂課程,隻需要轉發訂閱成功,還可以分享50%的教育訓練費用,看看其他學員的好評和課程的目錄,還不趕快動動手指,跟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