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對中國文化的最大功績應該就是統一規制了,上期我們介紹了秦的玉器存世量并不是很多,我個人收藏了一些秦的碧玉傭牌,具體實際用途尚不太清楚,但是這也是秦時獨特玉器的一種制式,相對于秦時其他的一些管理措施,對玉器的發展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文化的延續卻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要說秦對中國玉文化最大的影響還是要從“玉玺”說起,畢竟從秦以後,玉玺成為一個國家上司人是否正規“真龍天子”的象征,沒有得到“玉玺”,即使得了天下,也被世人淪為“篡位謀逆”的亂臣賊子,得不到衆人的信服。

關于始皇玉玺和傳國玉玺的文章,我已經寫過很多遍,這裡也就不再重複,有興趣可以翻看以前寫過的文字,昨天也簡要複述了緣由,今天我們重點介紹的不是玉玺,而是秦時統一的規制,這是大漢奠定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凝集團結的起始點,是以,從這個角度解讀秦時明月,才可以真正了解漢時中原文化的形成體系。
秦國的統一是建立在其他六國兼并和戰争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起來的, 但是由于戰國七雄并立時間長達250餘年,所謂的各國,也就是我們現在看起來的各省份地域文化、習俗不同,受環境和原有部落文化習俗的影響,各國之間在文字、貨币、度量衡等使用規則方面有很大差異,秦皇在統一六國後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為加強統治管理,維護中央統一權威,始皇計劃開始實行了統一文字, 貨币、度量衡的具體措施。
我們知道自從漢字産生後,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元号到甲骨文、金石文,再到最後的書體文字,經過漫長時期的發展演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地方經濟與社會的動蕩和急劇變化,各區域地方文字的形體和讀音都開始出現不同發展,很多的文字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這一點我們現在看一下歐洲的各國文字其實也就可以了解;在戰國末期,甚至出現了同樣的文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寫法不同。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字例是“馬”的諸多字形,這個字在齊國就有3種寫法,而在楚國和燕國還有另外兩種寫法,同樣在南韓、趙國、魏國,這個馬字還有兩種不同的寫法。
文字的多樣化,是當時諸侯國地方文化的代表,單獨存在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統一以後,文字的多樣不僅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各地人民間的交流,面且也給秦朝的各種指令、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人為造成巨大困難。
這種情況的來源應該得益于“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結果,對各諸侯的經濟發展、文化振興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大一統為秦以後,交流和管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秦始皇是曆史上最為蒙冤的君王,他的功績至今無人項背,但是他的罵名卻始終也無法擺脫,他一生未殺戮一介文官,卻被後人指責是“焚書坑儒”的始作俑者,在公元前221年,他接受李斯的建議,釋出“書同文”的谕令,規定以後各國文字進行管理,以秦國小篆為統一書體, 與小篆不同者書文記載全都廢掉,為此燒毀大量地方書籍與史冊,這也是其統治最具争議的舉措。
但是從當時的管理手段上來看,他為了在其他六國推廣小篆字,始皇專命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書,抄寫《乏颉》,《爰曆》《博學》3篇,傳遞各國,作為文字範本,此舉也可謂是用心良苦之舉,
而所謂的坑儒也有不同的版本,主要是當時的江湖術士以煉丹為生,為始皇帝尋求長生不老靈藥,然靈藥苦尋難覓,皇命也不可違,于是便有牢騷言語,将長生不老與仁義仁慈的治國本性結合起來,似乎是為長生不老之藥難尋找到注解,卻也徹底惹惱了始皇,最後滿城抓捕,将擒到的466名江湖術士活埋了之,留下這個千古罵名。
但是客觀來看,正因為有了秦始皇統一的文字,才有利于統一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和諧發展,文化的統一,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要遠遠超過其秦國的武力威脅,從秦始,中華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也才有了二千年後,我們的孩童可以詠頌二千年前老祖先留下的文學精髓,我們可以自豪對世人叙述,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斷的民族血脈。
除了文字以外,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各諸侯國經濟發展不同,鑄币也往往不同,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空首布、刀币等不同的版别,雖币面版别差異較大,但是鑄銅貨币已成為當時流通領域裡的主要品種,各諸侯國的國力不同,管理體制存在差異,造成所鑄銅币在形狀、大小,輕重以及計算機關上卻有很大差別。
而由于币制的不統一,會嚴重阻礙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财政的收支。
是以,秦統一七國後,始皇下令開始統一全國貨币,主要采取三項措施,第一步是将鑄币權收歸國家,嚴令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币,對于私自鑄币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币,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币者;第二步,明确規定鑄造的貨币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币借助戰國時期的管仲珠玉理論,分為黃金和銅錢,将珠玉摒除于貨币交易範疇,定黃金為上币,銅錢屬下币。
而銅錢也一改各國的刀、鏟形制,統一為圓形方孔錢,上面鑄有“半兩”的字樣,每錢重十二铢,第三步就是廢除原來六國使用的布币、刀币、銅貝等各種貨币,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等充當貨币。
秦始皇統一國家,最早就從貨币起始,清除了各諸侯國地區之間的币制上紛亂雜陳的現狀,結束了貨币的混亂狀态,秦王朝開始制定的圓形方孔錢,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币的基本形制,被後世曆朝各代沿用了兩千多年。
最後在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亂,計量機關并不統一。
單以長度而論,就有數種傳世銅尺可以為證,如經過考古挖掘得知,長沙楚國出土的銅尺兩邊長度分别為22.7厘米和22.3厘米;在安徽壽縣戰國墓中出土的楚銅尺長為22.5厘米;而出土于洛陽金村的銅尺長22.1厘米。
同樣的時期,1 尺的長度卻相差多達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諸侯國之間的差異更大,例如齊國自田氏以來,實行以升、豆、登、種為機關,即“五升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為種”。
而魏國的計量機關則以益、鬥、斛為機關,與其他諸侯國也不同。
至于衡制方面則更加混亂,各地的使用機關和名稱差别更大。
例如當時楚國是經濟大國,他們的衡器是天平砝碼,以铢、兩、斤為機關;而趙國計量機關則以镒、釿為主;東周、西周時期,記載中都是以孚、升為機關。
度量衡是衡量經濟交易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易貨貿易,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标準依據。
秦兼并六國以後,秦始皇下令,開始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标準,逐漸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這件實物也是考古發現的實物證明,具體措施是将統一度量衡的诏書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準器上。這樣一方面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準器,另一方面又可以宣傳秦始皇的功績。
大一統後,秦朝的度制開始以寸、尺、丈、引為機關,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鬥、桶(斛)為機關,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铢、兩、斤、鈞、石為機關,進位是24铢為1兩,16兩為一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
文字、貨币、度量衡,包括後來的車同軌的統一,不僅打破了諸侯之間雜亂無章的使用體制,很多也成為延續千年封建統治過程中的首要基準,這一次統一,不僅僅是在國土的面積和疆域上,更多展現在與民生實用的基本要素之中,在中國發展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為維護中國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也是中華文化延續傳承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