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秦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功绩应该就是统一规制了,上期我们介绍了秦的玉器存世量并不是很多,我个人收藏了一些秦的碧玉佣牌,具体实际用途尚不太清楚,但是这也是秦时独特玉器的一种制式,相对于秦时其他的一些管理措施,对玉器的发展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文化的延续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要说秦对中国玉文化最大的影响还是要从“玉玺”说起,毕竟从秦以后,玉玺成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是否正规“真龙天子”的象征,没有得到“玉玺”,即使得了天下,也被世人沦为“篡位谋逆”的乱臣贼子,得不到众人的信服。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关于始皇玉玺和传国玉玺的文章,我已经写过很多遍,这里也就不再重复,有兴趣可以翻看以前写过的文字,昨天也简要复述了缘由,今天我们重点介绍的不是玉玺,而是秦时统一的规制,这是大汉奠定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凝集团结的起始点,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秦时明月,才可以真正理解汉时中原文化的形成体系。

秦国的统一是建立在其他六国兼并和战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 但是由于战国七雄并立时间长达250余年,所谓的各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看起来的各省份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受环境和原有部落文化习俗的影响,各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使用规则方面有很大差异,秦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为加强统治管理,维护中央统一权威,始皇计划开始实行了统一文字, 货币、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我们知道自从汉字产生后,从早期的象形文字符号到甲骨文、金石文,再到最后的书体文字,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动荡和急剧变化,各区域地方文字的形体和读音都开始出现不同发展,很多的文字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一点我们现在看一下欧洲的各国文字其实也就可以理解;在战国末期,甚至出现了同样的文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写法不同。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字例是“马”的诸多字形,这个字在齐国就有3种写法,而在楚国和燕国还有另外两种写法,同样在韩国、赵国、魏国,这个马字还有两种不同的写法。

文字的多样化,是当时诸侯国地方文化的代表,单独存在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统一以后,文字的多样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人民间的交流,面且也给秦朝的各种指令、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人为造成巨大困难。

这种情况的来源应该得益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对各诸侯的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大一统为秦以后,交流和管理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

秦始皇是历史上最为蒙冤的君王,他的功绩至今无人项背,但是他的骂名却始终也无法摆脱,他一生未杀戮一介文官,却被后人指责是“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在公元前221年,他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书同文”的谕令,规定以后各国文字进行管理,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 与小篆不同者书文记载全都废掉,为此烧毁大量地方书籍与史册,这也是其统治最具争议的举措。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但是从当时的管理手段上来看,他为了在其他六国推广小篆字,始皇专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抄写《乏颉》,《爰历》《博学》3篇,传递各国,作为文字范本,此举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之举,

而所谓的坑儒也有不同的版本,主要是当时的江湖术士以炼丹为生,为始皇帝寻求长生不老灵药,然灵药苦寻难觅,皇命也不可违,于是便有牢骚言语,将长生不老与仁义仁慈的治国本性结合起来,似乎是为长生不老之药难寻找到注解,却也彻底惹恼了始皇,最后满城抓捕,将擒到的466名江湖术士活埋了之,留下这个千古骂名。

但是客观来看,正因为有了秦始皇统一的文字,才有利于统一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文化的统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远远超过其秦国的武力威胁,从秦始,中华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也才有了二千年后,我们的孩童可以咏颂二千年前老祖先留下的文学精髓,我们可以自豪对世人叙述,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民族血脉。

除了文字以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各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同,铸币也往往不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空首布、刀币等不同的版别,虽币面版别差异较大,但是铸铜货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品种,各诸侯国的国力不同,管理体制存在差异,造成所铸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区别。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而由于币制的不统一,会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的收支。

所以,秦统一七国后,始皇下令开始统一全国货币,主要采取三项措施,第一步是将铸币权收归国家,严令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第二步,明确规定铸造的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借助战国时期的管仲珠玉理论,分为黄金和铜钱,将珠玉摒除于货币交易范畴,定黄金为上币,铜钱属下币。

而铜钱也一改各国的刀、铲形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第三步就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国家,最早就从货币起始,清除了各诸侯国地区之间的币制上纷乱杂陈的现状,结束了货币的混乱状态,秦王朝开始制定的圆形方孔钱,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被后世历朝各代沿用了两千多年。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最后在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乱,计量单位并不统一。

单以长度而论,就有数种传世铜尺可以为证,如经过考古挖掘得知,长沙楚国出土的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在安徽寿县战国墓中出土的楚铜尺长为22.5厘米;而出土于洛阳金村的铜尺长22.1厘米。

同样的时期,1 尺的长度却相差多达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诸侯国之间的差异更大,例如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登、种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种”。

而魏国的计量单位则以益、斗、斛为单位,与其他诸侯国也不同。

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各地的使用单位和名称差别更大。

例如当时楚国是经济大国,他们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而赵国计量单位则以镒、釿为主;东周、西周时期,记载中都是以孚、升为单位。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度量衡是衡量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易货贸易,商品交换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依据。

秦兼并六国以后,秦始皇下令,开始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逐步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这件实物也是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具体措施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准器,另一方面又可以宣传秦始皇的功绩。

沈华:从历史文化解读秦时规则标准的制定背景

大一统后,秦朝的度制开始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文字、货币、度量衡,包括后来的车同轨的统一,不仅打破了诸侯之间杂乱无章的使用体制,很多也成为延续千年封建统治过程中的首要基准,这一次统一,不仅仅是在国土的面积和疆域上,更多体现在与民生实用的基本要素之中,在中国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基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