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父親是一個社會的稀缺品

好父親是一個社會的稀缺品

好父親是一個社會的稀缺品

策劃:先知書店

文:屏營 編:先知書店店長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西方民主的産生,就源自兒子對父親的反抗。”

比如,希臘神話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就是“弑父”。在俄狄浦斯的故事裡,一個從小被放逐的王子,在命運的捉弄下,殺死并取代了自己的父親。

神話往往是現實的隐喻。這種“弑父”文化,最終演化成“敢于反抗權威,能在代際沖突中完成新陳代謝和自我更新”的獨特基因。

相反,遍觀中國上古神話,我們很少看到這種“大逆不道”的情節,在父子關系中,順從才是美德,甚至還有很多“殺子”的故事——比如“二十四孝”裡,舜對偏愛弟弟,屢屢加害自己的父親毫不反抗,堯就認為舜品德高尚,要禅讓于他。

兩種傳統,曆經千年,演化成兩種不同的文化。鴉片戰争後,随着西方思潮的湧入,對傳統父權的反抗,就成了反抗落後思想和制度的象征。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在《狂人日記》裡,就借一個被封建道統壓抑的父親之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人們對家庭權威的态度,往往決定了他長大之後對社會權威的态度。是以,當我們讨論什麼是“好父親”的時候,其實是在思考什麼是好的社會。一個好父親不僅是家庭的稀缺品,更是一個社會的稀缺品。

▍“卑微”的父親:苦難并不總是導緻偉大,還會奪走人的尊嚴

提起“好父親”,最先浮現出來的形象,就是羅中立老師的名畫《父親》——一位操勞一生,卻無法改變命運的農民,他的臉龐被歲月的刻刀雕镂出核桃般的紋理,生活的苦難也化作神情融入了他的靈魂。

這些“卑微”的父親,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後代的身上,并盡己所能的滿足孩子和家庭所需。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是以,隻能犧牲自己,支撐起整個家,甚至要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就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父親寫的散文詩》:一個貧困年代的老父親,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孩子母親的離開,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沒有給他更好生活的愧疚,看着孩子一天天長大,終究有一天要離開的辛酸。

這是種不用多說,一眼就能領悟的情感——

“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孩子哭了一整天,鬧着要吃餅幹”

“想一想未來,我老成了一堆舊紙錢。那時的女兒一定會,美得很驚豔。”

在家庭層面,這些“卑微”的好父親,知識貧瘠,無權無勢,與孩子也少有精神層面的交流,隻是單純的“供養”,但并不妨礙他們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感受如山般的父愛——“他什麼都給不了我,卻又什麼都給了我。”

但在社會層面,這種偉大的父愛,常常是苦難歲月的産物。人因各種原因,有時候無法避免苦難,但苦難就是苦難——一邊制造着偉大的父愛,同時又剝奪了父親做為一個正常人的幸福的尊嚴。

是以,苦難既不值得讴歌,更不值得追求。應該追求的,是改變制造苦難的土壤,讓偉大的父親少一點,讓平凡的、幸福的父親多一些。

▍“強勢”的父親:以愛之名,投射自己

與“卑微”的父親不同的,是“強勢”的父親。他們往往是世俗世界中的成功者,對孩子充滿“善意”,卻又“強勢”的要為孩子安排一生,結果往往以悲劇收場。

他們做一個好父親的标準是——“管孩子,是為孩子好”:從學習交友,到成家立業,不僅關心過問,甚至代為選擇、決定。孩子隻要按照父親說的去做,就是一個“好兒子”。比如,拿破侖的獨子——拿破侖二世,一出生就被授予“羅馬王”的尊貴稱号。

遺憾的是,這位一生戎馬的大英雄,為了他偉大的革命理想,為了把整個歐洲送給孩子,卻忙得從未陪伴過孩子,甚至連面都沒見幾次——本屬政治婚姻的妻子,在兒子出生不久,就帶回了自己的娘家奧地利,拿破侖本人也很快因戰敗被流放,與不到三歲的孩子永久分離。

即使如此,拿破侖仍早早為他的孩子規劃好了人生——他在遺言裡對他說:“我的兒子,應該成為一個忠誠于我在各處所赢得的勝利事業的人。”

然而,拿破侖二世孱弱的身體卻不足以支撐他父親偉大的寄托,為複制父親的成功——參軍的艱苦生涯摧毀了他的健康,小拿破侖永遠都活在他父親的影子下,他更像是父親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的一個注腳,微不足道,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出生、死去,這就是我的故事。”

“強勢”的爸爸,之是以“以愛之名”将自己的事業和意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并非因為他天生就是“暴君”,想讓孩子不幸福。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他太愛孩子——不想讓孩子将自己吃過的虧、受過的苦、走過的彎路,再重演一遍,也不想讓自己拼搏一生的事業,流落他人手中。

這種心态,在社會層面也經常出現,甚至還形成了一種叫做“父愛主義”的算法或思想——像強勢的父親一樣,将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強推給别人。

但是,人的成熟,絕不隻是身體上的,首先是精神上的獨立;人的成功,也必須建立在自由選擇的前提下。同樣,一個成熟的社會,絕不是以強制的方式給予每個人自由——因為強制和任何美好的東西,在邏輯上就無法自洽。

▍最好的親子關系:爸爸與小孩一起成長

如果說好的社會,是一種基于自治、平等的契約關系,那麼,一個好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絕不可能是單向度的——不是父親對孩子單向的物質供養,也不是父親以愛之名的強制,而是需要爸爸與小孩共同去經營的一種雙向度的關系。

在這種雙向度的親子關系中,成長是孩子份内的事,父親需要做的,不是單向度的供養,不是為孩子設計好人生,也不是教孩子準備迎接即将到來的某生活。正相反,父親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正如《爸爸與小孩》一書的作者趙洪雲在書中寫道: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關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長,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長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而是開始的結束。”

書中有這樣一小節,爸爸帶小孩去放風筝——

小孩問,這隻風筝為什麼不能飛了?

爸爸說,是風筝線斷了。風的力量太大,線産生的拉力也增大。線承受不住了,是以就斷了。

小孩問,是風太大的原因,對嗎?

爸爸說,好像是,其實不是。是因為風筝沒有獨立飛翔的能力。因為依賴線,是以不能飛得更高;因為依賴風,才會被風從天上吹落。”

書中還有一個故事,爸爸與小孩爬山過程中,小孩發現,山頂的塔上有根尖尖的針,于是問爸爸這是什麼——

爸爸說,這叫避雷針。避雷針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連着金屬絲,接到地下。可以把雷電引入地下,保護塔身不遭雷擊。

小孩問,也是像保險絲那樣,犧牲自己,保護别人嗎?

爸爸說,保險絲是用自己的弱點,保護别人。是以,它隻能保護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結束了。避雷針也是主動承擔危險,犧牲自己,保護别人,但方式不同。因為,避雷針是用自己導電好的長處,去保護别人。是以,避雷針可以長久地保護别人。

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都經曆過,這樣的問題,每個孩子小時候也都問過。但這樣的回答,還是第一次從這套書中看到。

如果說父親的天職是改造社會,那麼,好的家庭教育無疑是改造社會的第一步。今天,卑微但偉大的父親越來越少,卓越但強勢的父親也越來越少,雙向度的親子關系基本成為常态。但更多的場景是:

有些父母,想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分享給孩子,但每次都是一開口,就被孩子一句“在學校被老師灌了一天了,到家又要灌”怼回;

有些父母,非常認同“最偉大的教育,是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但現實卻是“孩子在成長,父母在停滞,并很快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闆”;

有些父母,想和孩子做朋友,但最後發現,這不僅需要觀念的轉變,需要足夠的耐心,更需要能力。而這種能力,不但需要學習,還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的修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