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
01
民國時期,上海的轎車數量,高居全國之首。
這其中,屬德國進口的奔馳,最為高端。
而在稀有的奔馳中,
一輛車牌号為4444,車把純銀定制的轎車
,分外引人注目。
坐在後排的人叫
盛恩頤
,江湖人稱盛老四,是清末首富盛宣懷的四子。

盛宣懷48歲,才喜提此子,是以異常寵愛,寵愛到居然邀請慈禧太後,為兒子起名。
恩頤的命很好,雖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幼子,但三個哥哥,均不幸英年早逝,是以首富爸爸一直将他視為接班人培養。
與如今首富培養後代的模式相仿,盛恩頤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便立馬回國,繼承家族産業,喜提一大堆總經理、董事長等職位,多到名片寫不下。
但盛恩頤的心思并不在事業上,而是沉溺娛樂業。
尤其在賭博業,
他“成就”頗豐,曾多次重新整理上海灘各種紀錄。
最有名的,當屬他曾一夜之間,輸掉當年上海黃金地段的一整條弄堂,連帶弄堂裡的100多幢房子。
這樣的賭資,我們這種開個盲盒,沒開到好東西,就嗷嗷叫的貧下中農,是不敢想象的。
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樣糟蹋。沒過多久,盛恩頤的現金儲備就告急了。
不過他倒不慌,因為家裡的家居擺設,全都是古董,這可都是硬通貨。
有這樣堅實的後盾,盛恩頤的日常生活,好似當代網瘾青年。
他白天睡覺,下午起床,天黑拿着古董出門,先去典當行當貨,再直奔賭場。
從私德上來講,盛恩頤無疑是個敗家子,不過在豪門之中,這很常見,不足為奇。
壞就壞在,他的公德也是差到沒譜兒。
他曾在上海,設立了一個叫
“宏濟善堂”
的機構。聽名字,你或許以為這是個福利機構。
其實不然,這是盛恩頤替日本運銷鴉片的馬甲公司。
通過這波操作,他不僅可保證源源不斷的賭資,還能免費抽上兩口,歡樂到不行。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染上賭博的人,結局往往都不大好。
如果這人,還曾與日本人做過生意,那你即便是首富之子,最終也會倒在社會主義的鐵拳之下。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前,盛恩頤就把家底,敗得差不多了。
那時,他與李鴻章的孫子李厚甫,常結伴逛街。一次,走到襄陽公園門口,兩人都想進去坐坐。
結果你看我,我看你,誰都拿不出門票錢。
1949年解放後,新中國給盛恩頤,配置設定了蘇州留園(他家花園),門口的四間祠堂。
9年後,他就死在了自己宅子的門房裡,再也沒有踏進留園。
02
在盛恩頤去世的前一年,《财富》雜志将石油大亨
保羅·蓋蒂
評為“最富有的美國人”。
到了1966年,吉尼斯世界紀錄更是将他評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個人”。
但這個首富的兒子,并不好做,可以說是地獄難度。
保羅·蓋蒂的小兒子蒂米,于1952年被診斷出患有腦瘤。
但此時,他正忙着将石油帝國,擴充到阿拉伯,沒空關心兒子。
即便如此,工作間隙,他仍不忘囑咐老婆,需要用她的個人津貼,來支付醫療費用,甚至還責怪老婆過度開支。
有這樣摳門的的老爸,小蒂米自然活不好。6年之後,12歲的他就離開了人世。
更可惡的是,
忙碌的保羅·蓋蒂異常決絕,居然缺席了葬禮。
但保羅·蓋蒂的表演還沒結束。
幼子的離世,絲毫沒有影響,他擴大商業帝國的野心。
但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是以加快了接班人培養計劃的程序。
這個可憐的接班人,就是保羅·蓋蒂的長子——
喬治·蓋蒂
。
含着金湯匙出身的喬治,年紀輕輕就已貴為蓋蒂石油的執行副總裁、美國銀行執行副總裁、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執行副總裁。
但對他來說,成功并非一件快樂的事。
因為在他老爸看來,這算不上什麼成功。這應該是不少富二代共同的人生困惑。
保羅·蓋蒂從未給過長子任何贊賞,習慣以尖酸刻薄的語言鞭策。
這個美國人,像極了傳統中國式嚴父。
日複一日的焦慮與挫敗,讓喬治患上了抑郁症,并直接導緻了他的第一段婚姻破裂。
可即便再婚,也沒有改變這一切。
一天下班後,喬治先是拿起霰彈槍,向空中射擊,驚動了妻子。
随後,他又用一把烤肉刀刺傷自己的胸膛,并在警察到來後,将自己鎖進房内。
由于發瘋前,喬治已服下緻死劑量的藥物,是以,第二天,他就在醫院不治身亡。
03
一個無疑是溺愛,一個近乎是虐待。
首富家的兒子,想得到平民家庭,随處可見的簡單父愛,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兒子越多,就越複雜,看看賭王何鴻燊家的内鬥,就知道這事兒有多難。
與上面這些首富相比,李嘉誠簡直堪稱楷模。
面對長子李澤钜被綁架,他不慌不忙,心平氣和與劫匪張子強講條件,甚至建議劫匪
少賭博,多買自己的股票,可保未來富貴。
這是他商人的一面,什麼時候都不忘做生意。
同時,他不忘叮囑張子強:
隻要保證犬子的安全,我保證不報警。
這是他父親的一面,孩子的安全永遠是第一。
時至今日,這段經曆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智慧,20多年過去了,香港首富還是這個男人。
反觀中國内地富豪榜,20多年來,許多人不僅憑本事走下榜單,甚至連家族都消失在商業世界。
他們大都不懂一句話:
小心駛得萬年船。
而再厲害的商人,其能力的巅峰也不過四五十年,至盛而衰,是永遠的宿命。
要逃離這樣的宿命,聰明人、冒險者往往做不到,唯有“子子孫孫無窮匮也”的傻愚公才能做到。
可是愚公這樣的人,又怎能登上首富的寶座?
是以,2000多年過去了,中國隻有一個商聖——範蠡。
商人推崇範蠡,除了希望賺得多,也祈求能基業長青,或者至少能全身而退。
當然,結果常常事與願違,直叫世人唏噓不已。
想到那些高處墜落的人,就連蘇轼也忍不住感慨:
“春秋以來,沒有一個人能像範蠡一樣,知道何時進取,何時後退,并且最終全身而退的。
我常常為這種現象歎息,并深深地悲哀。”
斯基沒什麼文化,隻能說:“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