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局勢,對于清朝而言已是退無可退。

1912年12月16日,載沣被迫辭去攝政王一職,此後清政府由隆裕掌舵,雖說隆裕也想學一學姑姑慈禧,掌個幾十年的權。
但是,隆裕的能力終究撐不起一個破破爛爛的清朝,隆裕沒有慈禧那樣的政治才能和政治手腕,也沒有慈禧那樣的膽魄,讓她撐起風雨飄搖的清朝,讓她挽狂瀾于将倒之時,可謂是難如登天,
載沣救不了清朝,隆裕能力遠不如載沣,是以她更救不了清朝。
載沣一走,決定清朝是繼續負隅頑抗還是退位讓賢,是走還是留的人,是隆裕,隆裕的手上掌控着決定權。
隆裕會做怎樣的抉擇?
實際上,隆裕21歲嫁給光緒皇帝成為皇後,一直受到光緒的冷落,雖然久處深宮,但是因為慈禧的緣故,她皇後的位置根本沒人能夠動得了,這也就意味着她不用像慈禧一樣費盡心機地和别的妃嫔鬥。
是以,隆裕沒有受過“宮鬥”的洗禮,也沒有什麼見識,更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猝然接手權力,她根本應付不了如此複雜的局面。
袁世凱和革命黨談妥了條件之後,便抓住了隆裕沒什麼見識和能力這一點,将她忽悠得團團轉——
他先是故意說革命黨之勢已成,如今外面到處都是革命黨,即便是他他快擋不住了。隆裕頓時被吓得臉色蒼白,看到隆裕被吓住了之後,他又話鋒一轉說自己已經和革命黨談妥了條件,隻要隆裕答應讓溥儀退位,答應将政權交給革命黨,便能夠保住滿清皇室的富貴。如若不然的花,革命黨一打過來,恐怕财、命難保。
隆裕被袁世凱這麼一吓,已經沒了主意,聽到袁世凱說還能保住富貴,也就咬咬牙答應了。
是以,1912年清朝沒有選擇學北元一樣退回關外老巢的原因之一,便在于隆裕在袁世凱的威逼和利誘之下所做的這個讓溥儀退位的決定。
清朝之是以沒有退回關外,除了隆裕所造成的主觀因素之外,當然還存在着必不可少的客觀因素。
首先,關外雖然曾經作為滿清的老巢,但是1912年的關外對于滿清而言也已經不再安全了,因為滿清早已經失去了對關外的控制。
清朝自入主中原之後,實際上一直很注重保護自己的關外老巢,用政治和軍事手段限制甚至是禁止關中漢人向關外遷徙。
但是到了晚清,清政府的軍事力量一則弱不堪用,二則被1842年以來的一場接一場的戰争給消耗得差不多了,是以對關外的控制力也就逐漸弱了下來,是以也就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關内人口向關外遷徙的人口遷移活動,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闖關東”。
1912年的關外,漢人人口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滿人、旗人,說白了就是關外已經成為了漢人的天下。
從官府的當政者到軍隊的掌控者,幾乎都是漢人。
拿奉天來說,當時奉天巡防營掌握在張作霖、馮德麟二人的手上,二人又是胡匪出身,他們能對清朝又多少忠誠度?清朝根本不敢奢望他們會對自己死心塌地,是以也就不會冒險回奉天試探他們的忠誠度。
溥儀1931年去長春的時候,張學良已經被日本人趕出了東三省,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去。
再則,清朝想要繼續維護自己的政權,便不得不擁有一樣武器——軍隊!
載沣對此應該說也有着很清醒的認識,是以他才會在自己一上台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對袁世凱下手,罷免了袁世凱的一切職務,将北洋軍的軍權收歸皇室。
随後,他鑒于1901年親赴德國道歉之時見到了德國的皇室近衛軍,是以1908年一上台他也趕緊讓載濤、良弼等人着手訓練一支絕對忠于清朝皇室的禁衛軍。為了保證禁衛軍的忠誠度,除了步兵第四協用了漢人以及馬隊一個營用了蒙古人之外,剩下的幾乎全是滿人或者旗人。
載沣用了三年的時間,加上無數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才訓練出了一支1.2萬人的禁衛軍。
但是,禁衛軍才剛剛練成,武昌那邊卻響起了槍聲,拉開了清王朝覆亡的序幕,又因為蔭昌指揮不動北洋軍,載沣隻好低聲下氣地請袁世凱出山。
袁世凱一出山,便着手奪走了載沣辛辛苦苦練出來的禁衛軍。
如此一來,也就意味着清政府所有可用的軍事力量都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沒有了軍隊,退回關外?
退不了,即便退回去了也不可能建立所謂的“北清”。
此外,袁世凱也不會允許清朝退回關外建立所謂的“北清”。
袁世凱此人實際上很癡迷于領土版圖,他總督北韓的時候想過将北韓納入中國的版圖之内,後來據說還試圖将尼泊爾也一塊納入中國版圖。
這一點也在清帝退位诏書上展現了出來,诏書中有一句頗為關鍵的話:“總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據說這句話也是袁世凱看完了拟稿之後加上去的。
是以,清朝想退回關外?先問問袁世凱答不答應。
綜上所述,清朝也就不敢退回關外了,也沒有退回關外的機會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