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郁振華|何種确定性?——讀杜威的《确定性的尋求》

讀書|郁振華|何種确定性?——讀杜威的《确定性的尋求》

▲《确定性的尋求》

[美]約翰·杜威 著

傅統先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哲學著作的第一句話往往值得重視。亞裡士多德《形而上學》開篇道:“求知是人的本性。”對此,他指出,我們喜愛感覺便是一種明證,而在各種感覺中,我們特别倚重視覺。就這麼看似平常的一番話,引出了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沉思傳統。秉持視覺隐喻(認知的本質是觀看),推崇靜觀/沉思的生活,是這一傳統的基本特征。在古希臘,隻有哲學家才能過上這種清風明月般的生活,因為他們遠離塵嚣,擁有閑暇,《形而上學》便是亞裡士多德沉思存在之所得。

2000多年之後,杜威出版了《确定性的尋求》(1929)。打開此書,劈面而來的是:“人生活在危險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尋求安全。”在新冠疫情流行、極端天氣頻發、國際局勢動蕩的今天,讀到這句話,未免百感交集。杜威所言,與當下人類的生存處境若合符節。不難想見,由危險和安全的實存緊張所引發的哲思,其指向與亞裡士多德所向往的靜觀/沉思生活,定然迥異其趣。

20世紀,杜威發展了皮爾士思想:以“探究”尋求确定性

杜威接着指出,尋求安全有兩條途徑。途徑一:在感情和觀念上改變自我,委順于支配自己命運的各種力量,籍以獲得安全感。途徑二:發明各種技藝,通過行動改變世界,利用自然力量為自己構築安全堡壘。在古代,工具簡陋,技藝發展水準低下,通過途徑二來尋求安全不太可靠,是以,人們更傾向于途徑一。在此方向上産生了希臘的原始宗教和古典哲學,前者主張改變自己的情感,後者主張改變自己的觀念。尋求安全的動機,在古典哲學中發展出了“确定性的尋求”(the quest for certainty)的思想主題。人們之是以追求确定性,力避不确定性,是因為前者給人安全,後者則帶來危險。古典哲學區分了實在世界和現象世界,前者是永恒不變的,後者總在遷流之中。變動不居的世界是不确定的,隻有永恒不變的終極實在才具有絕對确定性。

在經曆了17世紀科學革命和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支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在尋求安全的兩種途徑之間發生了消長,人們更加信賴途徑二:“通過實際控制所獲得的安全遠較理論上的确定性更為珍貴。”近代科學的興起是人類曆史上的“大事因緣”,其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如何了解近代科學的本質,是一個開放問題,幾百年來,人們給出了各種解答。杜威認為,近代科學的本質是“實驗探究”。培根以來,近代科學的實驗面向已廣為人知。對探究的強調,是實踐(用)主義(pragmatism)的洞見。在該傳統中,皮爾士首先強調了探究的重要性。他認為,懷疑是一種不安甯和不滿足的狀态,信念是一種安甯和滿足的狀态,要擺脫懷疑而獲得信念,需要一番拼搏,他将這種拼搏稱作探究(inquiry)。在皮爾士的基礎上,杜威對探究作了進一步發揮:“探究就是以受指導的或受控的方式,将不确定的情境(indeterminate situation)轉化為确定的統一的情境(determinately unified one)。”具體而言,探究就是将含糊的、可疑的、沖突的、失調的情境轉化為清楚的、有條理的、安定的、和諧的情境。杜威認為,探究貫穿于人類生活,在近代自然科學那裡,探究獲得了一種典範形态,即實驗探究。

讀書|郁振華|何種确定性?——讀杜威的《确定性的尋求》

▲約翰·杜威

杜威提供了認識論版本的知行合一論,展現了講求實際的淑世精神

至此,我們觸及了兩個确定性概念:古典哲學對确定性的尋求與實驗探究緻力于将不确定的情境轉化為确定的情境。兩個确定性概念之間存在多重差異,試簡述如下。

一、文字表述。從上文的英文标注可以看出,對于這兩個确定性概念,杜威采用了不同的術語:certainty和 determinateness。對應于古典哲學的确定性概念,杜威談論的是“quest for certainty”(确定性的尋求)。對應于實踐(用)主義的确定性概念,杜威關心的是如何将“indeterminate situation”(不确定的情境)轉化為“determinate situation”(确定的情境)。

二、尋求安全的途徑。古典哲學對确定性的尋求,由途徑一發展而來。古典哲學用永恒不變的終極實在來擔保絕對确定性,尋求絕對安全。與此不同,途徑二隻能提供相對安全。杜威說:“技藝所提供的安全是相對的、永不完全的、冒着陷入逆境的危險的。”相對安全的論旨不僅适用于傳統技藝,而且适用于可控實驗,後者是前者的提升轉化。與此相應,實驗探究所能成就的确定性也是相對的。一項探究将不确定的情境轉化為确定的情境,其完成隻能是相對的,因為新的不确定情境又會興起,新的探究又将啟動,如此這般,以緻無窮。

三、形而上學預設。古典哲學對确定性的尋求,以實在世界和現象世界的二分為前提。科學革命拒斥兩個世界的形而上學,隻承認一個現實世界。古典哲學貶斥變化,近代科學則積極擁抱變化,并且通過實驗主動地引入變化,探索自然的奧秘。緻力于将不确定的情境轉化為确定的情境的實驗探究活動,就展開于變化的世界之中。

四、知行關系。《确定性的尋求》一書的副标題是“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在該書中,知識和行動、理論和實踐這兩對概念是替換着使用的。從杜威給悉尼·胡克的信中可以看到,他曾考慮過另一個副标題“關于理論和實踐之關系的研究”。古典哲學對确定性的尋求,在認識論上的後果之一是知行分離:知識/理論和行動/實踐分别對應于實在世界和現象世界,兩相隔絕。實驗探究則以知行合一為基本特征,行動/實踐貫穿于整個探究過程:探究從變革環境的外在行動開始;探究受觀念的指導,而觀念的本性是操作;随着探究的完成,公開、外在的行動所産生的後果,建構了知識對象。如果說王陽明主要在道德領域中闡明了知行合一論,那麼杜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論版本的知行合一論。

對于這兩個确定性概念,杜威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拒斥前者,倡導後者。古典哲學通過思辨虛構了一個永恒不變的世界,以此來尋求絕對确定性和絕對安全,這是一種形而上學幻相。比較而言,實驗探究所追求的相對确定性和相對安全,更為務實,更具進取精神。直面問題的情境,明确困惑之所在,努力求解,進而改變現實,将不确定的情境轉化為确定的情境,這是探究的基本程式。當今人類正處于由新冠病毒、極端天氣、國際局勢動蕩等所引發的不确定情境之中,問題叢生,危機四伏。唯有發揚務實進取的精神,積極探究,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時代困局,赢得轉機。這是杜威這部名著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郁振華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