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先抛兩個預測:

15萬-20萬級電動車市場要火。

誰先在這一細分市場出線,誰将創造新造車勢力的全新格局。

蔚小理X,或者将X前移,都不無可能。

為什麼這麼預測?

首先,你肯定發現了,最近大佬們都特别敢說。

比亞迪王傳福:2025年,35%!

零跑汽車朱江明:2025年,40%!

小鵬汽車何小鵬:2025年,50%!

蔚來汽車李斌:2030年,80%!

因為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大大超出預期,市場、使用者層面對電動車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肉眼可見的提高,是以對于未來5-10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大家的預期自然就高了。

而且,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最先進入的中國新造車勢力們确實搶占了更多細分市場佔有率,市場地位大大超過了合資品牌、豪華品牌等傳統汽車品牌。

蔚小理的率先出線,不僅是因為他們從中高端市場挖掘到了機會,也因為他們在營銷模式、産品定義和技術能力上都更為領先,是以他們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率先赢得口碑。

按照汽車市場的發展規律來看,最大的增量在中間部分市場,是以,下一階段智能電動車賽道的競争,必将在這一細分市場展開。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如果新造車品牌形成“蔚小理X”的四強陣營,第四的突圍,其實意味着智能電動車市場一個新的細分市場——15萬-20萬級市場真正開始崛起,在這一細分市場成為爆款,那将無疑帶動電動車市場更大的增量。

中級車車主,剛需且要面子

燃油車市場有句老話:得B級車者得天下。最挑剔的使用者你都滿足了,那你還差啥呢?

而且,這一級别的燃油車市場已經非常内卷了。

合資品牌盤踞,自主品牌想上攻,豪華品牌想下探。20萬級,好面子的,求實惠的,或是追求皮實耐用的,在這個級别都有很多選擇。高配的帕薩特、低配的奧迪A3,經濟實用的雅閣混動,SUV更是直接讓你眼花。

15萬-20萬級,汽車市場中選擇最多元的細分市場,選擇多了,也讓這一細分市場的車主格外挑剔,技術、内飾、空間、駕乘感受,比上不能不足,比下還得富富有餘,每一點他們能羅列出最多的需求。剛需且要面子,說的就是中級車車主。

給你20萬,燃油車的選擇太多了,電動車就……

要說15萬-20萬級的電動車,其實早在7年前就有了。

但那時候拿着這筆錢,你能買到的是一輛續航200公裡的北汽EV200,或者續航300公裡的比亞迪E6。

當時的電動車其實也是“被動”定價,一方面限購打開了私人電動車市場的消費大門,另一方面,電池成本高,供應鍊遠沒有今天成熟。

也正是這個級别,讓很多使用者看到了電動車與燃油車之間巨大的成本效益差距,賣的是雅閣的錢,卻和雅閣差出了好幾個思域。

是以,我國的電動車市場低端車型快速上量,先占号再說。

也有一些合資品牌選擇先拿油改電産品試探,都沒有敲開15萬-20萬電動車市場的大門。

對于造車企業來說,20萬級電動車市場,既考驗成本控制能力,又考驗技術實力,更考驗産品定義是不是真正打動了使用者的心。

拿在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王者大衆來說吧,在中國市場落地了歐洲市場的銷量王者ID.3,卻明顯不對中國使用者胃口。

鞏固了新造車品牌地位的小鵬,在這一區間的産品小鵬G3其實已經是上一代産品了。

最近兩年電動車私人消費市場的覺醒,除了日漸成熟的供應鍊、基礎設施環境加速了電動車的滲透,更重要的是,以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穩定的電池續航能力為核心的技術能力,讓智能電動車的體驗越來越突出。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9月底上市的零跑C11售價

如果要滿足剛需要面子的中級電動車主,那麼核心一定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高續航及可靠穩定的電池技術,以及在産品定義和設計上的面面俱到。

零跑,用時間換效率

打開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銷量超過7000輛的,沒有一款20萬級電動車。

不過,剛剛上市兩個多月的零跑C11,11月的訂單量已經超過7000輛。隻不過C11産能尚在爬坡中,實力還沒有在榜單中展現。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11月銷量前十名EV車型 資料來源:乘聯會

而且,從北京的零跑銷冠店我們還得到了一些資訊:北京單店銷量最高的直營店,11月銷量達到167輛,平均一位銷售的單月銷量就接近30輛。而在接下來的12月,老客戶轉介紹的比例就開始增加,C11的産品口碑來得如此之快,單月破萬指日可待。

一輪又一輪新造車運動的浮浮沉沉,讓很多人忽略了,零跑其實是與蔚來、小鵬差不多時間起家的。

C11是零跑的第三款車型,過去三年,零跑先後上市了S01、T03,再到今年的C11,三款車型風格迥異,一時之間讓人很難摸清楚零跑的風格。

S01定位小衆,T03主打小車市場,這兩款車型一個讓零跑積累了全域自研能力,一個讓零跑的市場局面慢慢打開。但是,也讓零跑對第三款車型應該如何定義一度模糊。

最終C11選擇在此前的産品布局上繼續向上走,這其實也是一個必然,在技術能力積澱和市場佔有率提升的前提下,零跑需要一款提升品牌力的車型。

向上走的一個核心就是零跑的全域自研能力,全域自研與我們常常聽到的全棧自研能力最大的不同就是,全棧自研更多的是獨立完成自動駕駛的感覺及決策的算法、車輛控制政策、底層系統以及測試等全流程的開發工作,全域自研則是在此基礎上,硬體也自己做,比如電驅結構、控制硬體、電機本體、減速器、控制器總成、系統架構等核心部件,當然也包括晶片。

全域自研的最大好處就是,控制器自研才可以做到一體化,所有的軟體部分可以不斷的OTA,産品體驗會越來越好,同時,當産品達到足夠的規模後,成本優勢會更加明顯。

20萬級電動車,技術核心是必要條件,照顧使用者“虛榮心”的配置則是錦上添花。

是以,與Model Y同樣的無邊框車門、電動内開門、隐藏式門把手配置,C11一項沒少,還額外“贈送”了沉浸式三聯屏、人臉識别系統等等。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零跑C11内飾

據了解,C11目前銷量最高的TOP6城市包括杭州、北京、深圳、成都、鄭州、廣州,以一線城市或新一線城市為主,其中增換購的使用者很多,零跑銷售也回報,目前預定的使用者以金融、IT、事業機關人群為主,這些使用者既在乎電動車的科技配置,又追求媲美燃油車的駕駛感受。

在零跑的使用者群裡,一些已經提車的C11車主直呼90kWh大電池、三聯屏、雙叉臂五連杆簡直良心配置,底盤調校接近燃油車駕駛感受,後排隐私玻璃、座椅通風加熱這種合資車型的選配配置,C11也全部“打包”給使用者。

零跑雖然沒有成為第一批造車新勢力奠定市場地位的新造車品牌,但是卻也經受住了一輪大浪淘沙。

零跑用時間換效率。沉寂五年,換來了C11一戰成名。

C11作為20萬級電動車中的黑馬,正在給它的“前輩”們造成威脅,因為三聯屏的智能體驗和智能駕駛全域自研,很多使用者在對比小鵬G3、威馬W6後選擇了C11,而對比了空間、配置後,也有使用者放棄了比亞迪宋EV,甚至不乏一些預算有限又追求科技感、品質感的使用者,從特斯拉、蔚來的直營店轉戰零跑。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造車,是搶跑還是領跑

有人出局,有人入局。造車的賽道殘酷又熱烈。

今年,地産造車失勢,家電造車、科技企業造車入局,各種各樣的新造車品牌又冒出了不少。

新一輪造車熱潮的出現,在賭的也是智能電動車的未來。

有行業人士預測,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總量增長的幅度有限,随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高,那意味着電動車将取代越來越多的燃油車市場,甚至是全面替代。

機會擺在眼前,是以蔚小理之後,接下來的一個名額,一定是留給那個抓住新增量的品牌。

賽道越來越寬,搶跑很容易被提前罰下,領跑考驗的則是賽前的準備、賽中的耐力和狀态。

從過去新造車品牌浮浮沉沉的案例中不難看出,想在智能電動車賽道擁有一席之地,短期投機肯定不行,不懂使用者肯定不行,沒有技術肯定不行。為什麼說造車200億美元甚至是400億美元都不夠,道理就在于此。新一輪造車誰能成功,日後也可以從上述幾點來觀察。

零跑是新造車的前輩,但是并沒有選擇搶跑。從C11回看零跑,為什麼零跑抓住了市場格局轉型的機會?

其實可以從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表達的一些核心觀點中找到答案。

零跑一直堅持走技術路線,在如今智能電動車陷入“算力内卷”時,朱江明一句“算法突破比算力突破更加核心”可謂人間清醒。

“你用一個處理文字的系統,配一個因特爾的CPU,沒有必要。”是以從零跑成立以來,就堅持代碼自己寫。

當零跑C11拿出對标Model Y的産品力時,很多人還有一個疑問:零跑如何控制成本。

朱江明也舉過一個例子:其實無框車門成本更低,核心技術是如何把關門的體驗感做好,NVH做好,這個是技術難題,不是成本難題。

20萬的燃油車随便選,但是電動車呢?

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

既給使用者個性化的産品,也要提供最好的産品體驗,這其實是比成本更加重要的技術問題。

而科技領先對未來發展的意義,其中一點就是用時間換效率。這并不是一對沖突的概念,隻有前期充分的技術鋪墊,才能夠在後期合适的時機發揮最快的作用。

零跑沒有選擇走捷徑,憑借過去幾年的摸索和技術積累,對智能電動車市場有更加清晰的審視。基于此,零跑在電動車市場爆發時一把抓住機會,并以一款C11,打開了15萬-20萬級電動車市場的大門。

成立六年的零跑其實是參透了最重要的一點:核心技術之于長遠發展,之于使用者認知所形成的品牌核心,才是零跑未來發展的護城河。

搶跑還是領跑,零跑比誰都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