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教授稱接受女兒平庸,評論為何翻車了?

在雞娃和内卷日益盛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告訴我們要接受孩子平庸的事實。

誠然,天才隻是極少數,平凡才是絕大多數孩子的宿命。可普通人家的孩子,真就可以徹底放棄努力了嗎?

北大教授坦言接受女兒平庸

教育焦慮,是當下不少家庭逃不開的魔咒。無論是普通的工薪家庭,還是擁有光鮮履曆的學霸父母,在教育這件事上都有同樣的煩惱。

北大教授稱接受女兒平庸,評論為何翻車了?

今年5月,一段北大教授吐槽自家女兒是學渣的視訊,在網上火了。這位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說起女兒學習時,滿臉都是無奈:

“焦慮到睡不着覺。”

“我教她逆天,她教我認命。”

“這就是天道,沒辦法。”

北大教授稱接受女兒平庸,評論為何翻車了?

“雞娃”路上不斷受挫以後,教授開始作出選擇:接受女兒的現狀,承認女兒的平庸。他逐漸接受了女兒不能取得像他一樣的學術成績、社會地位,對孩子的學習也沒那麼焦慮了。

接受孩子的平凡,并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這的确可以讓很多焦慮的父母,暫時得到安撫。沒想到的是,評論區裡網友并不買賬:

“如果我是北大教授,或者家有有一棟樓收租,我也不在意孩子平庸,隻希望TA健康平安就好。”

“咱普通人還是看看就好了,别當真。”

平庸和平庸大不一樣

教授苦口婆心地勸說,咋就翻車了?因為丁教授的這套“接受孩子的平庸”論并不适用于我們普通人。

丁教授何許人也?北大的博導和副教授,在教育經濟學研究方面有顯著成就。他能給孩子提供的資源和支援都是普通人所望塵莫及的,是以他的孩子擁有常人不敢奢望的“試錯”空間。

換而言之,丁教授的女兒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以後都不會為基本生存擔憂。正因為如此,他也才會有底氣接受女兒的現狀,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

北大教授稱接受女兒平庸,評論為何翻車了?

另外,雖然他口口聲聲說女兒是學渣,但要知道她女兒就讀的是北大附小,這個起點也已經超越了很多同齡人。

改變能改變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大V告訴我們,要把心态放平,接受孩子的平庸,天才隻是極少數。

這些話聽上去非常正确,也很能撫慰大家焦慮的心,但是這背後卻藏着一些紮心的真相。

鄭瓊導演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名叫《出路》,她花6年時間記錄下了三個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北京少女袁晗寒、農村女孩馬百娟和小鎮青年徐佳。

袁晗寒出生于一個中産之家,就讀于美院附中,她覺得讀書沒意思,媽媽便同意她辍學。辍學後,她開過酒吧,做過營業員,後來去國外留學,回國後開了一家藝術品投資公司。

北大教授稱接受女兒平庸,評論為何翻車了?

農村女孩馬百娟出生于甘肅一個偏遠的山村,一家人全年的開支不超過50塊錢。十多歲的時候辍學,連一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

兩個同樣平凡的孩子,生活差距何其大?

其實,隻要我們細究一下就會發現,那些口口聲聲說“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的父母,大多都有為孩子托底的實力,即使将來他們的孩子一事無成,也能啃老,衣食無憂。

對于普通人家來說,我們可以接受孩子是個平凡人,但不應該就此“躺平”,努力去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部分,接受不能改變的。

無論是順其自然,還是靜待花開,都應該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