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平易之言說道家義理,以體貼之心講老子智慧。

用平易之言說道家義理,以體貼之心講老子智慧。

全書精心撷取《老子》中深富智慧的段落百句,以權威的釋義、精當的解讀,闡述老子五千言的核心思想。

本書中緊貼當下讀者至為關心的内心話題,以深入淺出、意蘊悠長的文字,将人們已然忘卻的老子精義從歲月的鏽蝕中打磨出來,探尋老子哲學世界中的生命意義,傳遞經典所蘊含的深刻智慧。

用平易之言說道家義理,以體貼之心講老子智慧。

書名:《老子百句》

作者:[中]汪湧豪

【您将聽到】

1.通過老子的話語,我們可以向“水”學習什麼?

2.在作者眼裡,哪一種人對不起豬?為什麼?

3.關于“勇敢”,老子教給了我們怎樣的道理?

用平易之言說道家義理,以體貼之心講老子智慧。

有一個成語叫“無中生有”,我們都知道它的意思,形容憑空捏造,帶點兒貶義,比如說某人無中生有,編造了一個理由,陷害了别人。

其實,“無中生有”這個詞出自《道德經》。

《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句話的含義,比我們現在說的“無中生有”豐富多了,闡述萬事萬物萬物互相依存、互相變化的規律。

《道德經》也稱《老子》,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編著的《老子百句》,從五千言中撷取百句,彙成四十四篇短文,帶讀者領略這部經典的魅力。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其中的三篇,先睹為快。

先來說說“向水學習”。

公元前523年,孔子來到周王朝的國都,向守藏室史,相當于今天國家檔案館館長的老子求教。

在滔滔黃河邊,孔子發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歎,老子也說了一段話,記錄在《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憂。”

大意是說: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

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争,停留在衆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是以最接近道。

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地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存心仁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治理國家,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隻因為不好與人相争,是以沒有怨咎。

我們怎麼來向水學習呢?汪教授認為:

人如果能由水的這些善性,體悟到立身處世的道理,由此謙虛而安于卑下,深沉而玄妙不測,博愛而無所不施,誠信而一諾千金,行事端正,行政簡平,處後不争,因時曲伸,就是君子。

用平易之言說道家義理,以體貼之心講老子智慧。

今天看來,在水的各種美德中,容納污穢一項尤其不易做到。

把這個道理用于為人處事來說,凡事了解包容尤其難能可貴。

人生一世,要遇多少人、多少事。在生命的幽暗處自然有煙有霧,如果不能寬容,這日子還能過麼?

是以呀,就包容或寬容而言,不是應該而是必須。

由此想到,文化也是如此,也需要彼此了解與包容。

今天我們已經是一個跨文化的存在,要發展,僅僅與自己的文化對話遠遠不夠,還要與其他文化和傳統對話。

一個人追求至善至美,必定缺乏包容,并不能寬容;一種文化追求至純至潔,也必定不能有自信的拿來和宏大的展開,必定無法與其他文化和睦相處。

這樣荒敗單一的風景,可以叫做窮山惡水。

汪教授的妙語可不止此處。在“奈何功敗總垂成”一篇中,這位博士生導師說有一種人對不起豬。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有這麼一句:“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意思是說:人們做事,經常是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的。對事情的完成能像開始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做壞的事了。

一個人做事應當善始善終,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

可對有的成年人來說,他不缺豐屋美食、華服姣色,缺的是常識。他們太想做事,急于求成,不免有失權衡,結果顧此失彼。事情萌發以前不能從容擘畫,禍亂發生以後才去想應對之策,這樣算不得是成熟的做法。

有些人是“行百裡而半九十”,把那辛辛苦苦奠定的基礎毀于一旦。有善始,卻不能善終,“大好河山,葬于匪手”。

汪教授感歎說:有的人就是這樣,智商很高,情商也不低,看起來人模人樣,做起事來豬頭豬腦。

讀了老子,他們能否體悟到,有了好的開頭而不能堅持下去,真的連豬都對不起。

再來說“勇于敢和勇于不敢”。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第一句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大意是:勇于橫強就會死,勇于柔弱就能活。

如果把這句話簡單的了解為,勇敢者好沖鋒冒險,容易危及生命,不勇敢者退避畏縮能保全性命。

那就太低看我們的先哲,把老子的深知灼見與淺薄的心靈毒雞湯相提并論了。

用平易之言說道家義理,以體貼之心講老子智慧。

要知道老子為什麼說這樣的話,還要回到那個時候,查考當時的社會狀況。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大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間。

那時,周王室日漸衰微,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

許多野心勃勃的霸主急于登台建功,許多無田可食的士人急于重獲飯碗,人人懷自利之心,把社會風氣弄得污七八糟。

宗法制度沒什麼人再嚴格遵守了,各國往來結交禮節也不大講究了,諸侯間彼此以吉兇禍福之事互相轉告的也少了,這些原本都是國家大事啊!

這說明大利目前,許多人已經沒了顧忌。

心中有了利益,頭上便很容易沒了神明。為了實作個人利益最大化,有什麼事是這些人不敢做的?

是以在那個時候,“勇敢”的人很多,知道敬畏而有所不敢的,反倒很是難得。

特别是,在别人為争權奪利而“勇于敢”的時候,能夠“勇于不敢”做這些事,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

老子的“勇于不敢則活”,是說那些不趕熱場,凡事謙下,甘居人後,心存畏避,有所不為,以保證自己在生活中的寬于應付,在精神上的裕于回旋,進而使自己顯現出一種“生活在别處”的人。

“勇于不敢”于争名奪利的人,未嘗不是别樣的勇敢者。

汪教授認為,要真讀懂《老子》,要從史實考辯、義理辨識和文化闡釋三個角度切入。

如何不僅僅從“用”的角度作浮光掠影的闡發,還能從“體”的層面進入其思想核心,是一道擺在人們面前的莊重的考題。

一如卡夫卡所稱“老子的哲學是堅硬的核桃,我被它們陶醉了,但是它們的核心,卻對我依然緊閉”。

汪教授作此書,想問的是:如果老子哲學是一個堅硬的核桃,它的核心向你敞開了嗎?

或者,你是它樂意敞開的那個人嗎?

本期圖書為《老子百句》,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好書項目組推薦。

撰稿:郭元斌

編輯:郭 梓

總編:昆 石

主播:小 雅

進學緻和 行方思遠

翰墨飄香 古城西安

在看的,點一下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