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用平易之言说道家义理,以体贴之心讲老子智慧。

用平易之言说道家义理,以体贴之心讲老子智慧。

全书精心撷取《老子》中深富智慧的段落百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阐述老子五千言的核心思想。

本书中紧贴当下读者至为关心的内心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将人们已然忘却的老子精义从岁月的锈蚀中打磨出来,探寻老子哲学世界中的生命意义,传递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用平易之言说道家义理,以体贴之心讲老子智慧。

书名:《老子百句》

作者:[中]汪涌豪

【您将听到】

1.通过老子的话语,我们可以向“水”学习什么?

2.在作者眼里,哪一种人对不起猪?为什么?

3.关于“勇敢”,老子教给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用平易之言说道家义理,以体贴之心讲老子智慧。

有一个成语叫“无中生有”,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形容凭空捏造,带点儿贬义,比如说某人无中生有,编造了一个理由,陷害了别人。

其实,“无中生有”这个词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的含义,比我们现在说的“无中生有”丰富多了,阐述万事万物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

《道德经》也称《老子》,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编著的《老子百句》,从五千言中撷取百句,汇成四十四篇短文,带读者领略这部经典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三篇,先睹为快。

先来说说“向水学习”。

公元前523年,孔子来到周王朝的国都,向守藏室史,相当于今天国家档案馆馆长的老子求教。

在滔滔黄河边,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老子也说了一段话,记录在《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大意是说: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地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存心仁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只因为不好与人相争,所以没有怨咎。

我们怎么来向水学习呢?汪教授认为:

人如果能由水的这些善性,体悟到立身处世的道理,由此谦虚而安于卑下,深沉而玄妙不测,博爱而无所不施,诚信而一诺千金,行事端正,行政简平,处后不争,因时曲伸,就是君子。

用平易之言说道家义理,以体贴之心讲老子智慧。

今天看来,在水的各种美德中,容纳污秽一项尤其不易做到。

把这个道理用于为人处事来说,凡事理解包容尤其难能可贵。

人生一世,要遇多少人、多少事。在生命的幽暗处自然有烟有雾,如果不能宽容,这日子还能过么?

所以呀,就包容或宽容而言,不是应该而是必须。

由此想到,文化也是如此,也需要彼此理解与包容。

今天我们已经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要发展,仅仅与自己的文化对话远远不够,还要与其他文化和传统对话。

一个人追求至善至美,必定缺乏包容,并不能宽容;一种文化追求至纯至洁,也必定不能有自信的拿来和宏大的展开,必定无法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

这样荒败单一的风景,可以叫做穷山恶水。

汪教授的妙语可不止此处。在“奈何功败总垂成”一篇中,这位博士生导师说有一种人对不起猪。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这么一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说:人们做事,经常是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对事情的完成能像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做坏的事了。

一个人做事应当善始善终,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

可对有的成年人来说,他不缺丰屋美食、华服姣色,缺的是常识。他们太想做事,急于求成,不免有失权衡,结果顾此失彼。事情萌发以前不能从容擘画,祸乱发生以后才去想应对之策,这样算不得是成熟的做法。

有些人是“行百里而半九十”,把那辛辛苦苦奠定的基础毁于一旦。有善始,却不能善终,“大好河山,葬于匪手”。

汪教授感叹说:有的人就是这样,智商很高,情商也不低,看起来人模人样,做起事来猪头猪脑。

读了老子,他们能否体悟到,有了好的开头而不能坚持下去,真的连猪都对不起。

再来说“勇于敢和勇于不敢”。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第一句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大意是:勇于横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能活。

如果把这句话简单的理解为,勇敢者好冲锋冒险,容易危及生命,不勇敢者退避畏缩能保全性命。

那就太低看我们的先哲,把老子的深知灼见与浅薄的心灵毒鸡汤相提并论了。

用平易之言说道家义理,以体贴之心讲老子智慧。

要知道老子为什么说这样的话,还要回到那个时候,查考当时的社会状况。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大致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间。

那时,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

许多野心勃勃的霸主急于登台建功,许多无田可食的士人急于重获饭碗,人人怀自利之心,把社会风气弄得污七八糟。

宗法制度没什么人再严格遵守了,各国往来结交礼节也不大讲究了,诸侯间彼此以吉凶祸福之事互相转告的也少了,这些原本都是国家大事啊!

这说明大利当前,许多人已经没了顾忌。

心中有了利益,头上便很容易没了神明。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有什么事是这些人不敢做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勇敢”的人很多,知道敬畏而有所不敢的,反倒很是难得。

特别是,在别人为争权夺利而“勇于敢”的时候,能够“勇于不敢”做这些事,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

老子的“勇于不敢则活”,是说那些不赶热场,凡事谦下,甘居人后,心存畏避,有所不为,以保证自己在生活中的宽于应付,在精神上的裕于回旋,从而使自己显现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人。

“勇于不敢”于争名夺利的人,未尝不是别样的勇敢者。

汪教授认为,要真读懂《老子》,要从史实考辩、义理辨识和文化阐释三个角度切入。

如何不仅仅从“用”的角度作浮光掠影的阐发,还能从“体”的层面进入其思想核心,是一道摆在人们面前的庄重的考题。

一如卡夫卡所称“老子的哲学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却对我依然紧闭”。

汪教授作此书,想问的是:如果老子哲学是一个坚硬的核桃,它的核心向你敞开了吗?

或者,你是它乐意敞开的那个人吗?

本期图书为《老子百句》,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撰稿:郭元斌

编辑:郭 梓

总编:昆 石

主播:小 雅

进学致和 行方思远

翰墨飘香 古城西安

在看的,点一下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