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去,是抗命,去,是送死!新四軍是如何化解這個兩難的?

1939年5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正準備派主力跨出茅山,向東路和蘇北挺進抗日時,國民黨第三戰區突然來了指令,讓一支隊去接替國民黨軍108師,擔任蕪湖以東水陽一線的陣地防禦。

不去,是抗命,去,是送死!新四軍是如何化解這個兩難的?

水陽是水網地區。而此時陳毅隻有一個多團,且沒有重武器,讓新四軍這樣一支部隊去接替一個國民黨正規師的防務,顯然是置之于死地的陷阱。

原來,第三戰區見多種辦法都無法限制住新四軍的抗日範圍,丹陽挺縱又占領了揚中,于是顧祝同等人便定出了這個把陳毅一支隊送到日軍炮火下守備水網陣地的毒計。

事出突然,一支隊上下一時都感為難。

為什麼?

因為,按國共協定,三戰區有權向新四軍下指令。這種情況下,不去接防,就是“抗命”;而去接防,無異是去送死;如果準備翻臉“摩擦”,不但力量懸殊,且也“理”不在我。

不去,是抗命,去,是送死!新四軍是如何化解這個兩難的?

經過思考再三,陳毅決定親自去找第三戰區,找前敵副總指揮,節制江南各作戰部隊的國民黨中将冷欣說理。

陳毅一見冷欣,冷欣的心就虛了。

因為陳毅的才華,他早就領教過,知道他打仗,有本事,比自己還強;搞辯論,他口才極佳,自己不是對手,不好對付,隻好硬着頭皮與陳毅相見,且組織了一批謀士準備與他舌戰一番。

陳毅首先談起了對這個指令的要害,這指令并不符合國、共兩黨談判之初所商定的讓新四軍到敵後擔任“遊擊任務”的精神。

冷欣等人卻說新四軍遊而不擊,儲存實力。

不去,是抗命,去,是送死!新四軍是如何化解這個兩難的?

陳毅據理力争,擺出大量事實,說:“1月上旬,日軍6路進攻我二支隊3團。3團占據山地殺傷敵人,同時派部隊襲擊敵側後,迫其回竄,又在其回竄途中給以伏擊,并乘勝攻克小丹陽、陶吳,鎮壓了漢奸。1月中旬,二支隊奇襲蕪湖近郊的官陡門,8分鐘解決了戰鬥。我一支隊也主動襲敵。2月4日,襲擊丹陽城西門,突入城内,殲敵僞50餘名。2月6日,王必成率領2團,攻克東灣據點,全殲守敵日僞軍50餘名。2月18日,即農曆除夕之夜,2團1營長途奔襲延陵。用火攻殲滅了頑抗的日軍,攻克延陵。此戰全殲日軍川野中隊1個分隊和僞軍100餘名,還生俘日軍1名。請問這是遊而不擊嗎?”

然而,他列舉蔣介石、顧祝同電令嘉獎,冷欣等人不僅啞口無言,反而被新四軍的戰績折服。

雙方在舌戰中,核查具體事實,對照各種條文,談判長達三晝夜。

不去,是抗命,去,是送死!新四軍是如何化解這個兩難的?

但事實勝于雄辯。最後,冷欣不得不承認,克扣新四軍的經費、被裝、彈藥、兵員補充不及時而且數量也極小,确是事實。同時,他也承認,如果這些問題不另想辦法解決,新四軍在敵後無法生存。最後他說:“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貴軍的抗日遊擊活動,是戰績卓著的。因而,指令貴部放棄敵後遊擊而以劣勢裝備作陣地防禦,是不用其長而用其短。”

陳毅緊逼他:“那怎麼辦?冷欣解決不了,我就根據兩黨協定,報請中央解決。”

冷欣生怕事情鬧大,隻好表示收回成命。

此番兩難,經過陳毅大智大勇的鬥争,不費一槍一炮終于得以化解了。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曆史

¥57.2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