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2023年1月12日刊 | 總第3114期

《破曉東方》播出第21集後,劇情相關話題#破曉東方裡的自助式踐行宴# 沖上了微網誌上升榜TOP1、微網誌文娛出圈榜TOP2。

劇中,張嘉益飾演的陳毅市長要為鄧小平(盧奇 飾)政委送行,但因為家中“一窮二白”,隻好采用紀參謀(劉濤 飾)的妙計,要求參加的每個人自帶一菜,組成了這場讓觀衆看得頗為心酸的自助式踐行宴。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這場戲,讓觀衆看到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陳毅,一個貼近普通人的陳毅。劇集更新到中後期,觀衆已經看出,張嘉益版陳毅是更全面、更多面的陳毅。我們過往的“陳老總”印象,隻是張嘉益版陳毅的其中一面。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立者和上司者之一,陳毅在衆多革命題材曆史劇中很少缺席。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影視作品中的陳毅都隻是群像刻畫裡的一環。像《破曉東方》裡這樣戲份吃重的陳毅,還是第一次出現。

曾有研究陳毅的專家表示,目前熒屏和銀幕上的陳毅,大概隻還原了這位偉人輝煌一生的10%。雖然《破曉東方》很難将陳毅另外的90%全部呈現,但從飾演者張嘉益對細節的深入挖掘可以看出,他此次的塑造方向,正是為人們呈現10%之外的陳毅。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陳毅長子陳昊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到:“他(張嘉益)是出色的演員,冒着形象差異較大的風險出演陳毅這個角色,付出巨大努力,我很感謝。真實的陳毅是位儒将。他從不會對身邊的從業人員發脾氣,也絕不是個大老粗式的人物。也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影視作品形成了一種定勢,似乎不拘小節才是陳毅在久經沙場以外的性格特征,但其實,他更是個才華橫溢、以誠待人、富有浪漫精神的人。”

也許正是考慮到要呈現性格中的更深層内容,高希希導演并未選用特型演員來飾演《破曉東方》中的陳毅,而是選用了業界公認的演技實力派張嘉益。

從已播出的劇集中可以看出,張嘉益很好地把握了陳毅在上海解放前後,身上将軍、“考生”、市長三個不同身份在不同時期的比例,以及不同身份下的心理狀态,觀衆終于看到了一個擺脫定勢的陳毅。

“将軍”身份抓住一個字:快

陳毅的“将軍”身份是觀衆最熟悉的。為了接近人物的曆史形象,張嘉益不僅專門增重、剃頭,而且還學習了四川話,并在拍攝過程中全程使用了四川話。雖然播出版最終改為國語配音,但是通過劇中偶爾出現的四川話專用詞,依然能看出張嘉益在掌握四川話上所下的功夫。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張嘉益作為非特型演員,在塑造定勢身份時有着天然的劣勢。唐國強在第一次接演毛澤東時,王勁松在第一次接演蔣介石時,也都遇到過同樣的困境。他們突破困境的經驗,為張嘉益提供了參考。

張嘉益對“将軍”身份的表演,首先把重點落在“急性子”上。在說台詞時,觀衆可以聽出,張嘉益經常把重音放在“馬上”“立刻”“現在”“早日”等能展現出陳毅心情之急切的詞彙。

此外,他在演某些對手戲時,也有意地加快了部分接話速度。反應台詞也盡量短,能兩個字就兩個字,能一個字就一個字。尤其是那些铿锵有力的“好”,用最短的反應時間,奠定了陳毅的性格底色。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其次,即便是社會身份從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轉換為上海市長,張嘉益依然保留了陳毅身上的“将軍”色彩。在整頓上海經濟秩序的工作中,陳毅先後組織實施了“銀元戰”“米棉戰”兩場大規模的經濟仗。張嘉益把戰場上的淩厲眼神和中氣十足的語氣,沿用到這些經濟戰中,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嘉益很敏感地把握住類似“雙管齊下,才有戰場的樣子”“我們跟這些投機商打一仗”這樣的台詞,總能醞釀出最飽滿的激情去演繹其中蘊含的氣勢。還有挂牌儀式和烈士緬懷大會前,張嘉益對敵特分子可能采取的襲擊和暗殺嗤之以鼻的表情,都精準地诠釋出戎馬一生的陳毅骨子裡的戰鬥基因。

最後,張嘉益版的陳毅于很多細節處,展現出了陳毅長子陳昊蘇提到的“儒将”特征。挂牌儀式将要舉辦,陳毅專門囑咐秘書去找來一張《英雄交響曲》;第一次接見上海的文藝界代表,陳毅把形式改成了舞會;看到家裡隻剩下酒、辣椒、花生後,脫口而出“花間兩壺酒,辣椒七人行”的詩句自嘲……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之前的影視作品很少涉及這類戲份。張嘉益通過研讀史料和陳毅的著作,深入剖析人物,第一次将陳毅的“儒将”風采呈現在了熒屏之上。

“考生”身份抓住兩個字:刻苦

張嘉益擅長捕捉人物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特定心理狀态。在《破曉東方》所截取的曆史段落裡,陳毅身上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身份——考生。不同于司令員、市長這種外在的身份,“考生”是陳毅在當下階段的自我認知。

張嘉益對“考生”身份的诠釋,不在表,而在裡。他拿捏的是陳毅的一種心理狀态,并将這種心理狀态,融入對應的戲份之中。

比如劇集開篇還沒有攻打上海時,陳毅就知道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經濟的影響力非常大。這時候張嘉益表現出的人物狀态,就像還未入學的大學生,知道自己有很多事不懂,卻又困惑于要如何去學習和掌握。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張嘉益演出了陳毅在進入上海初期,短暫的缺乏自信的狀态——但凡陳毅的談話對象、所講述的事情與經濟建設或城市管理有關,我們就能從張嘉益的眼神中看出認真聽取、認真琢磨的内心活動。

劇中陳毅的兒子曾問他:“你們有不會的題怎麼辦?”陳毅答道:“那就要看,爸爸是不是努力刻苦了。”張嘉益對陳毅身上“考生”身份的成功塑造,正是牢牢抓住了“刻苦”二字。

雖然口頭上說過“經濟資料吃不透,心裡煩,睡不着”這樣的話,可一旦有人和陳毅聊經濟建設或城市管理,他的精神狀态立刻上提,随即認認真真地說出個一二三來。

陳毅在經濟和管理層面的學習,貫穿着整部《破曉東方》,但高希希導演并不需要直接拍攝他伏案學習或點燈夜讀的畫面。因為張嘉益用将心理狀态融于細節表演的方式,讓觀衆看出陳毅内心的考生心理,看出他在工作中一點點地累積自己的知識,小心謹慎地解答每一道難題。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通過聽别人說話時的表情反應、對突發事件的行動反應,以及對經濟建設和城市管理的逐漸熟悉,張嘉益細膩地呈現出陳毅于戰鬥中學習的成長弧線。

“市長”身份抓住三個字:為人民

随着劇情推進到中後期,“陳市長”成了陳毅在劇中的主要稱謂。張嘉益在呈現“市長”身份時,着重抓住其基于共産主義信仰的工作原則——處處為人民。面對各種敵對分子的挑釁,陳毅在強勢應對的同時,總會優先關心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張嘉益也準确地呈現着陳毅在發出這類詢問時的真切。

比如,商讨制定人民币和金圓券、人民币和銀元的兌換比例時,紀參謀連續送出的方案均被陳毅否決,因為他堅決要讓老百姓先得到保障。張嘉益在這裡的表演有一種“執拗感”,形成了壓迫力。為什麼此處張嘉益的氣場調強了呢?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彰顯出“為人民”是陳毅作為市長的首要原則。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好演員的表演,往往是有流動變化的。七·七閱兵式前的籌備會上,面對敵人寄來的子彈威脅信,張嘉益給出的是一臉的不屑;兩分鐘後,在詢問參與遊行的群衆的安全保障問題時,張嘉益給出的是一臉專注。前後鮮明的表情對比,讓觀衆直覺地看懂了角色内心。

張嘉益對“市長”身份诠釋得最細膩的一場戲,是陳毅和陳雲(賀剛 飾)一起聽評彈。陳雲問陳毅,“這評彈,聽得懂嗎?”陳毅答,“完全聽不懂。”接着,張嘉益很快接上下一句台詞:“但是,隻要是上海的東西,我就要了解。”

在陳雲為陳毅解釋這段評彈唱的是許仙和白娘子一起過中秋節後,張嘉益看向評彈演員,既像回應陳雲,又似自言自語地說:“中秋團圓,希望那個時候呢,上海的市民,也能過一個舒心的中秋節。”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台詞雖然波瀾不驚,但張嘉益在念台詞時,加入了節奏控制、視線控制、語氣控制。看似陳毅在和陳雲聊天,實則陳毅在說給自己聽。一個始終把上海人民放在心頭的“市長”形象,經過這麼幾句對白的演繹,立即變得鮮活又可信。

相較于戰争年代征戰沙場的陳毅,擔任上海市市長這一年的陳毅,離普通人更近,也有了更多的煙火氣。張嘉益飾演過很多經典的百姓角色,這讓他比特型演員更适合演出陳毅的這一面。類似“我從現在就開始攢酒錢咯”這樣生活化的打趣對白,從他的嘴中說出顯得尤為自然順暢。

《破曉東方》雖然挖掘了定勢10%之外的陳毅,但它畢竟不是《陳毅傳》。陳毅雖是劇中戲份最多的角色,但故事并非圍繞着他展開。該劇的故事主線是曆史程序,人物塑造也是群像手法。

三個詞六個字,張嘉益在挖掘10%之外的陳毅

是以,《破曉東方》很難像張嘉益過往作品《借槍》《白鹿原》《裝台》那樣,用大量外在事件去刺激人物,為其設定大量情緒宣洩的出口。本劇中的陳毅,不能外化表演,隻能向“裡”用功。

《破曉東方》是一部切口新、細節多、主題深的劇集。張嘉益也同樣走出了舒适區,挑戰高難度,通過深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将人物内在的心理身份附着于外在言行,成功地突破了非特型演員飾演曆史偉人的困境,為觀衆帶來了這位層次更豐富、形象更立體、弧光更完整的陳毅。

【文/滿囤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