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軍事家,在槍火橫飛的革命戰場上,他号令千軍金戈鐵馬,威名赫赫縱橫捭阖。
他是外交家,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台上,他淡定從容博聞強識,叱詫風雲舌燦蓮花。
他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也是我國第二任外交部長——
陳毅
。

改變志向,走向革命
1901年8月26日,四川省樂至縣薛包鎮張安井村,一個大胖小子出生了,他眉目清澈,父親給他取名陳毅。
父親
陳昌禮
是舊時代的文人,琴棋書畫無所不能
,從小耳濡目染的陳毅,5歲便識字,七八歲時,陳毅年齡漸長,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樣在田地裡玩泥巴,而是喜歡在家門口的大槐樹下面看着老人們下棋。
他喜歡象棋,他喜歡象棋的走法,千變萬化;喜歡象棋裡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喜歡象棋裡的調兵遣将,一決生死。
9歲的陳毅随着父親來到了成都,在成都這個繁華的大城市讀書,陳毅雖然幼小但并沒有沉醉于繁華之中。
上了私塾後,他開始對中國的中庸之道表現出微弱的興趣,對一切充滿鬥争的書籍甚是喜愛。
他愛《封神榜》中十萬大軍出岐山的壯闊;他愛《西遊記》中嫉惡如仇恩怨分明的孫大聖;他愛《說嶽全傳》中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嶽飛。
他愛讀書,也愛獨立思考,有一本名叫《雅俗抄》的書裡,将讀物分成三六九等,書裡說《西遊記》《水浒傳》不是好書,是“誨淫誨盜”,
陳毅當即寫下反駁批語:餘(我)讀過等書,并未學偷學盜。
他極愛寫詩,一次作詩比賽,連作七首,大有曹植七步成詩之才,如果日子像這樣發展,或許陳毅 會成為一位詩人,一位将熱血浸透進每一個文字的詩人,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
20世紀的中國,遍地狼煙,外國列強逐鹿中原,大有瓜分華夏之勢。
1911年5月,清政府将民辦的川漢鐵路收歸國有,繼而無恥轉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家,四川境内掀起強烈的反對風波,史稱
保路風潮
時年10歲的陳毅跟着同學經常到九眼橋一帶去觀看宣傳活動,9月,保路會去督府請願,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槍擊學生,釀成成都血案,一場愛國運動,就此演變成一場流血沖突。
政府的昏聩,同胞的慘死刺激着陳毅的每一根神經。
同年,孫中山上司的同盟會在武昌發動起義,通宵血戰攻下總督府。
接着,湖北、湖南和陳毅所在的四川紛紛相應起義,建立了中國民國政府。
年幼的陳毅雖然對革命的意義不甚了解,但耳聞目染這次新舊社會制度的大變革,已經撥亂了他“當個狀元郎”的砝碼,
革命黨人剪了辮子,陳毅也毅然跟随剪去辮子。
俄國
十月革命
勝利的消息傳來,他代表學生出面講話,他支援無産階級革命,他糞土萬戶侯,他崇尚科學,他反駁《易經》
,他的老師斥責他離經叛道,他的老師感歎四川曆史沒有出過皇帝和大将軍,就是因為太多的“刁民”,隻是老師沒有料到,幾十年後他眼中的調皮蛋成了開國元帥。
剛從學堂出來的陳毅曾想去當兵,不過彼時軍閥的混戰讓他打消了念頭,正好這時去法國勤工儉學的熱潮湧入了四川,于是陳毅跟好友一起踏上了渡輪,這一去,他的一生開始走向另一條道路。
攻入堡壘,險象叢生
在法國期間,陳毅
目睹了勞動階層的辛酸苦累
,他和法國勞工聚在一團,高唱
《國際歌》、《馬賽曲》
1921年法國生涯即将結束,留影紀念時,陳毅望着眼前的此情此景,百般滋味湧上心頭,唱起了《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要想隻手撐天空,睡獅前年,一夫振臂萬夫雄”,
回國後的陳毅于1923年經李大钊介紹加入共産黨,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正式開始。
1926年春天,他在
三一八慘案
中,被機槍掃射;
1927年春天,他在四川軍閥
劉湘
血洗的名單中,乘船逃離;
1927年夏天,他在
汪精衛
甯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個漏網的檄文中,趁夜轉移上了井岡山。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陳毅依舊堅守戰場,他帶領着隊伍開始了漫長的遊擊戰,雖未參加長征,但他經曆的梅山一戰足以被稱為“小長征”。
20多天的晝伏夜出,他們吃野果嚼野菜,戰士們各個面色慘淡,饑餓與疲憊萦繞在每個戰士的内心,在這樣的絕境下,陳毅的内心充滿了焦慮與絕望。
3年的遊擊戰中,陳毅的舊傷曾複發導緻傷口化膿潰爛,在傷腿走路都成困難的時候,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潰爛不愈的傷口行動受阻而拖累戰士們,
于是他指令警衛員将自己的傷腿綁在樹幹上,硬是咬着牙用刀剃掉了傷口上的腐肉。
陳毅上司過最艱難的一場戰役,是著名的上海戰役。
1946年至1949年,解放軍戰士們在解放戰争中各個都是骁勇善戰,以摧枯拉朽無可匹敵的力量橫跨長江解放南京,一路捷報頻傳,卻未曾想到臨近上海時遭到了國民黨軍的頑強抵抗。
在江蘇丹陽10萬大軍入上海前,鄧小平、陳毅在此進行整訓,
《入城守則》
中最重要有兩條:
一是市區不得使用重武器掃射,二是不得入住民宅。
對于後一條規定,有的幹部想不通,遇到下雨,有傷病員怎麼辦?而且曾經的解放戰役,戰士們不都是住在老百姓家裡的嗎?
陳毅堅持說:無條件執行,說不入民宅就是不入,天王老子也不行。
就在槍聲停息後的第一個清晨,市民們依然惶惶不安,可當他們打開家門那一刻,眼前的景象給予了他們深深的震撼:
陰冷潮濕的馬路兩側,睡滿了身着黃布軍裝的解放軍戰士。
這件事情被報道後,對中外輿論産生了極為強烈的震撼力,當時英軍的著名将領蒙哥馬利元帥看了這樣的鏡頭後,感慨地說:
我這才明白了,隻有這樣能夠人人都睡在水泥路面的軍隊,隻有這樣的精神,才能夠打敗蔣介石數百萬擁有美國武裝的大軍。
當時的上海,蔣介石感到大局勢上對國軍不利,繼而下令在上海趕工建更多的堅守陣地。
加上抗日戰争時期,日軍在這座城中建立了許多軍事要塞和防禦工程,使得上海銅牆鐵壁,裡外都是“鋼筋水泥”,上有飛機巡邏偵察從空中制敵,下有坦克大炮虎視眈眈形成一道堅守的防禦堡壘,更有不計其數的碉堡和地雷密布于城市之中,想要攻進這樣的“絕對防禦”可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上海戰役也不愧對它解放戰争中“
第一難啃的硬骨頭
”稱号。
碉堡
當時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
湯恩伯
更是信心滿滿得意洋洋狂妄嚣張,揚言:“
上海會成為攻不破摧不毀的斯大林格勒第二!
”
而就是這樣一個有着完美防禦之稱的堡壘,在陳毅的指揮上司下,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硬生生攻打了進去。
而且這也不僅僅隻是簡單的破壞性攻打,上海是當時的經濟中心,來往華僑衆多,經濟貿易繁盛,若是稍有不慎,很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武力幹涉。
更重要的是,這裡是黨的誕生之地,如果上海遭到了大面積的實體破壞,不僅僅隻是解放戰争中的失敗,更是對黨的不尊重不重視。
在經過一系列的商議布署之後,上海戰役終于打響了,我軍第一次與這座銅牆鐵壁接觸,未接觸之前都隻是紙上談兵,接觸之後發現這座堡壘比預計中更難攻破。
實踐往往都是要比理論困難得多,
完美的防禦機制,不得使用重武器等等原因使得我軍出現了大批傷亡
,但是我軍并沒有放棄,陳毅沉着冷靜指揮,面對更加困難的攻擊,陳毅堅持使用原始步槍手榴彈,一個個啃下難攻的碉堡。
在10餘天的“匍匐前進”後,“斯大林格勒第二”終于瓦解,解放軍戰士再一次迎來了勝利的果實,這一場勝利的果實尤為甘甜,每一位戰士都是熱淚盈眶興奮不已。
而這場戰役不僅僅攻打進了城裡,解放了百姓,更是生生敲開了老百姓的心房。
這樣一群年輕的戰士們露宿街頭,和衣睡在濕漉漉的街頭,沒有一個人敲響百姓家門,為的就是不打擾老百姓的休息,為的就是不驚擾到老百姓,看到後誰能不熱淚盈眶,誰能不感動!
而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在國共大軍共計40多萬人長達十餘天的火力拼殺下,上海市區竟然從未停電停水,人們依舊保持着正常的生活。
外交戰場,舌燦蓮花
195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
赫魯曉夫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訪華。
此行的赫魯曉夫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兜售他圓滿的美利堅之行,第二個則是質問中印戰争。
10月2日,赫魯曉夫就中國在中印邊界進行自衛反擊行為提出質問和指責。
陳毅直率地反駁:
你們怎能發表這樣一個聲明,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正義究竟是在哪一邊,你也曾經說我們是兄弟黨,兄弟黨為何不站在正義一方。
赫魯曉夫望了一眼穿着鑲繡着金線花邊元帥服的陳毅,話題轉到一邊:
我知道你是元帥,我隻是個中将,但是别忘了,我是蘇共的第一書記,你對我不禮貌。
聽聞此話,陳毅瞬間拍案而起,握緊了拳頭,橫眉冷對。
赫魯曉夫往後縮了縮,語氣緩和了一些,一旁的
周總理
,拉了拉陳毅元帥的衣袖。
這是電影中的一個片段,但也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陳毅不僅僅是一位武将,他更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1958年2月,陳毅兼任外交部部長,作為外交部長,陳毅的外交手段極為豐富,他是令赫魯曉夫都畏懼的人。
1959年10月2日,中蘇會談中陳毅回敬赫魯曉夫:
你說得對我可以聽,說的不對我們就不能聽你的。
1961年5月16日,陳毅帶領中國代表團在日内瓦義正言辭駁斥美國代表的無禮主張,使美國代表團相顧無言狼狽不堪,他一句:“
不談政治隻談友好
”,一場“圍棋外交”成功促成了中日關系的破冰之行,從此中日兩國全面實作邦交正常化。
自二戰結束後,美國插手亞洲事務,日本唯美國馬首是瞻俯首稱小。
新中國建立後,中日兩國民族關系如履薄冰,隻留有一小部分民間交流往來,政府之間沒有任何的交往。
漸漸地,民間的交流也開始磕磕絆絆艱難維護,這時,在本來形勢就不太樂觀的情況下突然爆發了“
長琦國旗事件
”。
1958年5月2日,中國産品展覽會于濱屋百貨公司舉辦,會場上挂出了五星紅旗。
然而在當天下午,會場中突然闖入兩名日本暴徒,當場将我國懸挂着的五星紅旗撕扯下來,扔在地上,仿佛要将中國人的尊嚴與臉面一同撕扯下來狠狠踐踏。
這引起了我國人民強烈不滿,強烈要求将暴徒逮捕行刑,日本政府也确實照做,
但是當政的岸信介内閣很快将暴徒釋放,沒有任何的回饋,僅僅隻是關了幾天而已。
這樣的敷衍,這樣的縱容和包庇,這樣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放在眼裡的行為,使中國人民燃起了滔天的怒火。
岸信介内閣這樣近美辱華的行為,幾乎将中日民間本就艱難維護的關系推入了絕境。
為了打破這樣“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10月,日本自由民主黨顧問
松村謙三
帶領着團隊訪華以示友好。
松村是日本自由民主黨元老,他一直想要改善中日沖突,實作正常的中日邦交。
他認為,亞洲是亞洲人的,是亞洲人的管轄範圍,日本作為一個亞洲國家應該與周邊鄰國,尤其是與中國搞好關系,他反對岸信介内閣敵視新中國的政策。
松村懷着緊張不安的情緒,于1959年10月19日到達北京。
在此之前,他沒有與中國其他上司人有過任何的交往,他僅僅是和他的校友廖承志有一定的交流,但是次數也不多。
是以,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外交部長陳毅,但卻和他一見如故,結為棋友。
原來松村從小就極為熱愛圍棋,而陳毅正是明白了這點,同樣也是圍棋高手抓住這個突破口,用圍棋拉近了兩人的關系,極大地緩解了松村的緊張感。
當時陳毅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親切地向松村建議,
“圍棋、乒乓球、書法、蘭花都可以交流,不談政治,隻談友好”
,松村欣然贊同,并之後數次與陳毅博弈,一次次的博弈下,兩人成了惺惺相惜的棋友。
受陳毅的啟發,在通路即将結束時,松村謙三提出自己的想法,将圍棋作為突破中日關系沖突的推動槳,在中日兩國今後貿易往來擴大發展時,中國派一個圍棋代表團訪日,促進兩國深刻親切交流,陳毅當然是欣然應允。
這就是後來傳為美談的“
圍棋外交
在松村的支援與推動下,1960年中國迎來了第一個日本圍棋代表團。
之後,日本與中國的圍棋愛好者及著名棋手廣泛接觸,互相之間博弈切磋,結交了許多新的異國棋友。
1962年,岸信介内閣倒台,日本内閣在更新換代之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中方考慮可以開展一些活動,于是中央決定派
李夢華
(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圍棋協會主席)為團長,負責訪日工作。
1962年,日本也引來了以李夢華為團長、孫平化為副團長的中國圍棋代表團首次訪日。
代表團出發前夕,陳毅副總理對随行廖承志特别叮囑:“
随團家屬,要搞兩套活動,即圍棋團的活動和你個人的活動。不過,後者要順乎自然,見機行事,不要操之過急。
在周總理和陳毅的訓示下,中國圍棋代表團的首次訪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此之後,陳毅一直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和各種棋手對弈,使得棋手們成長飛速,這也為之後中日圍棋大賽中國圍棋手橫掃四方做出了鋪墊和貢獻。
1964年,日本29位著名圍棋手呼籲,集結了日本八百萬圍棋愛好者,要求恢複中日正常邦交,又組織了三千萬人簽名活動。
在中日各界人士,不僅是圍棋界長期不懈地努力推動下,
1972年9月29日,中日雙方在北京簽署聯合公報,正式宣布中日兩國結束戰争狀态,破冰之行成功,中日兩國恢複邦交。
這一段光輝曆史中,“圍棋外交”有着其不可忽視的貢獻,陳毅出色的外交手段也廣為人知,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的高大鮮明。
結語:
在疆場上,陳毅率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浴血奮戰;在學校裡,陳毅幽默風趣,身體力行,也正是因為共産黨人有如此的信仰和魄力才能奮勇向前所向無敵。
1949年10月1日,陳毅信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他心潮起伏,激動不已,他的腦海裡閃現過幾十年的刀光劍影,終于盼來了執掌江山的這天,他大聲說道:
看了這,總算是此生不虛了。
1972年1月6日,陳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毛主席不禁想起曾經的日子,那時彭大将軍橫刀立馬,那時林副主席血戰遼沈,那時和朱老總并駕馬車,自己也不甘心隻是當一個圖書館長,可以說好友一個個離去有多悲傷,當初相逢就有多快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革命的浪潮裡,是唱不盡的英雄氣,流不盡的英雄血!
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讨論,喜歡本期内容的朋友點贊評論關注支援一下吧,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