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經常聽到有人說:“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這句話雖然是半開玩笑半認真,但也能看出,我們對待孩子“不聽話”的态度,輕是罵,重是打。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打孩子,确實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當下就老實了。不過,他“好”不了幾天,就會錯誤重犯,你不得不又打一頓。
有一句話不是說:“我媽已經三天沒有打我了。”可見,打孩子,具有時效性。打完後,他不長記性,也沒有從錯誤中學會汲取教訓。

雖然我也是個暴脾氣的人,有時候忍不住想要打孩子。但我知道,打孩子,真的很多時候隻是為了發洩情緒,并不能起到教育意義。而且,打孩子多了,還會對他性格和心理狀态産生不好的影響。
特别是當孩子出現以下這2 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可不要再動手了,不然後果嚴重。
一:頂嘴,甚至還手
我見過有些孩子,小小年紀,面對爸媽的打罵,絲毫不示弱。他不但嘴巴像個機關槍一樣,惡語相向,甚至還會直接動手反擊父母。
看到這樣一個情形,你有沒有覺得,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的一舉一動,隻是在複制粘貼父母的言行?
模仿,是孩子天生的學習方式。
面對問題,如果父母的解決方式是打罵,那麼孩子也學會了,當他需要解決一件事時,除了發脾氣,還能動手。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可能就是以打罵的方式解決。不管是與陌生人的沖突,還是婚戀、親子關系,甚至是與父母的沖突,他都隻知道用這一種辦法解決。
孩子小一點,父母還可以利用身體優勢管制住。但當他長大一點,到了青春期呢?那時候,或許,父母就已經束手無策了。
二:不說話,但會怒視你
還有一類孩子,挨了打後,隻是怒視你,也不說話,任由你打。你能從孩子眼裡感覺到不滿,甚至還有些恨意。
你以為孩子隻是“倔”嗎?
不,他内心或許還在想着如何反擊你。可能是破壞家裡的家具,也可能是弄壞你珍愛的物品,還有可能,傷害幼小的弟弟妹妹。
遇到這類孩子,你會很迷糊,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心理學家魯道夫提出,孩子在尋求歸屬感時,會出現4個錯誤目的:尋求過度關注、權力之争、報複、自暴自棄。
上面那兩種行為,分别對應的就是權力之争和報複。
孩子不肯讓步、屈服,他在和你“争鬥”的過程中,争奪控制權。并且用行動告訴你:“你赢不了我。”
孩子的錯誤觀念是,隻有讓自己赢,他才是重要的。每次看到你沮喪的樣子,他會很得意,覺得自己赢得了控制權。
而孩子不吭聲,倔強,事後卻用别的事來惹你生氣。他的錯誤觀念就是:通過報複或傷害他人,來彌補自己受傷的感情。
其實這兩種情況的背後,都是孩子感覺受到了傷害,與父母斷開了親子連接配接,他需要得到正确的關注和對待方式。
三:該怎麼處理?
為什麼孩子甯願挨打,也不願認錯?
這是因為,孩子甯願接受懲罰,也要維護自己的需求。而且,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發展出更強烈的反抗和敵意。
那平時,孩子犯錯或者做出讓人生氣的行為,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控制自己的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打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失控。
同樣一件事,如果我們當時脾氣不好,情緒失控,那就容易打罵孩子。而如果當時我們心情特别好,那孩子的錯誤在我們看來,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是以,我們能察覺到當下的情緒很重要。
時刻記得,我們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會觀察我們的反應,并且模仿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控制情緒,那麼孩子也能學會控制自己。如果我們特别容易失控,那麼也容易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
●其次,有技巧地溝通
孩子如果是因為錯誤目的惹我們生氣,那他其實是在用行為告訴你:“看見我,看見我的存在,看見我的價值。”
我們這時候,就要把注意力從事情轉移到人身上來。往往隻有先處理好了情緒,才能解決一件事情。
可以表示了解孩子的感受:
“你這樣做,是不是因為内心覺得不公平/生氣/厭惡......”
隻有先“看見”孩子内心的感受,他才會放下防備,覺得自己被了解、被關注到了。
但并不代表認同孩子的行為
與孩子共情後,要告訴他你的感受,并且告訴他:“解決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種,你可以把心中的不滿說出來,我們一起找到雙方都滿意的方法。
或者,你也可以找一個你信賴的人尋求幫助。”
遇到事情,最終目的是找到方法解決,而不是一頓打罵了事。我們可以邀請孩子說出他内心的想法,然後一起找到雙方都滿意的方案。
這些方法,并不是使用一次就能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教,不斷地嘗試。這樣,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幫助他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檔來自網絡,侵立删】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交流育兒經驗,分享心理知識,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