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視自己的陵墓,這是他們死後長眠的地方,尤其是皇帝們,大多數皇帝在登基之後,就開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他們要選擇風水最好的地方,這樣等到他們去世的時候,能保證他們的陵墓一定是最輝煌最好的。

但是清朝有個皇帝的墓地,卻總是能發生火災,這個皇帝就是康熙皇帝,曆史上也有過記載,說康熙皇帝的墓地有過三次火災。
第一次是在光緒三十一年,當時火勢非常猛烈,起火之後,陵寝的大門被全部燒毀,皇帝的陵寝失火,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慈禧趕緊派人救火,先後派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和戶部尚書鐵良前去。
從這兩個人的身份來看,可見慈禧很重視這次事件,他們也知道事關重大,到了之後就趕緊尋找發生火災的原因,結果是因為打雷,雷電擊中了景陵的建築,是以這裡就發生了火災。
古代建築的防雷措施,沒有現在這麼好,是以被雷擊也是有可能着火的,但當時是在冬天,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冬天是不會打雷的,而且一般雷電引起的大火,是在地面開始燃燒,而景陵則是在房檐。
大家也都是猜測紛紛,說法最多的,就是守陵人監守自盜了,說是他們為了掩蓋罪行,就放了一把火,不過這個說法也有些沒證據,最後他們決定上書,說是老天降火,稀裡糊塗就把這事給遮掩過去了。
第二次是在1945年的時候,據說當時有一夥盜墓賊,早早就觊觎上了康熙皇帝的陪葬,于是趁着社會混亂,他們偷偷的摸進了景陵,因為棺材的木材非常堅實,是以他們拿了個鋸子鋸木頭。
快要打開的時候,棺材裡面突然噴出了大火,就連這些盜墓賊的衣服都給燒了,他們以為這火也就這麼多,結果棺材裡再次出現了火,他們吓得四散而逃,這也是他們出來之後所描述的,不過這次人們看到的大火,是他們逃跑太着急,碰掉了殿内的蠟燭,是以引發了火災。
最後一次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了,當時也是遭了雷劈,把雍正為父親康熙寫的碑文,全部都劈毀了,因為火勢巨大,雖然後來下雨了,但大火并沒有被澆滅,有些村民冒着大火,搶救出來一些木頭,遵化市當地政府,也對這個村民給予了一些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