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開勾踐之父陵墓秘密,挖掘現場驚現8米盜洞!墓中究竟有什麼?

揭開越王勾踐之父陵墓秘密,挖掘現場驚現8米盜洞!真實紀錄片

1973年。浙江紹興的一座林場在山地劃分界限時,突然在附近印山上的一個斷面上,意外發現了人工堆築起的夯土層,要知道當時的印山隻不過是一座人員稀少的荒山而已,又怎麼會出現防護古墓用的夯土層呢?很快,林場人員就将這個發現,報告給了紹興的文物保護部門。在派出調查小組多次進行了勘察後發現,這很有可能是一座大規模的越國貴族古墓,當然也不能排除是越國王陵墓。由于當時的考古技術水準不夠成熟,文物部門就把印山列為重點文物保護中心,隻等待到恰當的時機進行挖掘。随着時間的推遲,文物部門開始對這個古墓的保護放松了起來,這就給了一些盜墓分子可乘之機。

1996年,文物部門發現印山上已經出現了三個現代盜洞,得到消息後,考古專家第一時間内就趕赴了現場,經過調查發現,三個盜洞順着封土的走向一字排開,互相之間的間隔大約有十米,位于中間的盜洞讓在場的幾個專家都大吃一驚,洞口周圍堆積的大量的青膏泥與木炭,這不禁讓衆人懷疑盜墓分子早就進入了墓室,雖然墓室裡面的具體情況他們并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确定的是,盜墓分子已經對這個墓地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通過盜洞的深度與散落的泥土判斷,這應該是當地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深土坑墓。

印山大墓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研究價值特别高,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盜墓分子造成的損失,經過國家文物局準許,考古代号為印山M1搶救性挖掘行動在紹興緊急啟動。印山位于紹興市的西南方向,整座山的高度就隻有隻有二十多米,這為挖掘行動提供了不少便利,而大墓就位于山頂的之中,考古隊也是第一次挖掘這麼大規模的古墓,在場的許多人都興奮的不得了,一部分人卻擔心盜墓分子已經把裡面的文物一掃而空了。

勘測地形時,專家們很快就發現了印山周圍一個奇特的地理現象,山腳下有一個寬闊規整的“L”型壕溝,看起來已經存在了很久的樣子,對照地圖一比較其他兩個地方也存在壕溝,隻有西北角方向什麼都沒有,經過實地考察發現,西北角的壕溝被村民們當作水庫蓄水,就沒有出現在地圖上,四個壕溝的位置與布局十分的規整,分别在四個方向把印山給圍住。根據考古專家們解釋,圍住古墓的四個壕溝就是“隍壕”,是用來表示墓地界限範圍的标志,環繞印山的隍壕 與陝西秦公大墓的隍壕極為相似,1976年,陝西鳳翔的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發掘中,曾經發現過類似的隍壕設施,隍壕另一個方面還是王陵的特征,同一曆史時期還出現過其他相似的陵寝,這在兩千多年前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隻能證明現在發掘的印山大墓,極有可能是一座越國王陵。

發掘工作陸陸續續進行了四個月,主要面對的還是巨大的封土工程,經過實地測量,整個表面墓室的長度達到了72米,兩側寬度将近40米,忠心最高處為10米 ,在史料《周禮·春官·冢人》有這樣的記載:“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意思就是封土的大小,往往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高低,是差別墓地等級的重要标志,按照現在的規模來看,這個印山大墓的确是一個王陵墓,既然墓地規模已經确定了,那接下來的就是清理封土層了,考古人員這才發現,這座大墓的封土并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成,而是有着多層緊密的土壤進行夯實。

在封土清理到兩米半的深度時,一件木質工具突然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工具長約一米八,整體形狀儲存的十分完整,通過研究證明是用來夯築封土的木杵,這個工具的出土讓考古人員對于即将發掘的墓室,充滿了期待,随着考古工作逐漸地向墓室推進,還出現了青灰色粘性很大的泥土層,這就是在江南古墓中常見的青膏泥,它是一種結構非常細的粘土,燒幹以後,青膏泥就會變得十分結實,别說雨水進不去,就連空氣也難以進去,可以到了很好的密封隔絕的作用。很快,另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情況出現了,印山上除了盜墓分子留下的三個盜洞外,又發現了其他七個巨大的盜洞。

這七個圓形盜洞也一字排列着,最大的一個盜洞直徑接近了十米,很有可能已經打通進了墓室,這種大規模的盜墓,必定會給墓室還來極大的損害,剛剛還滿懷信心的考古人員,這下算是徹底的絕望了,本來現代盜墓分子就已盜過一次了,沒想到就連古代的盜墓賊都沒有放過這所陵墓,不用想也直到裡面的文物基本都被盜走了,裡面能剩下一些漏網之魚就已經很不錯了,由于七個盜洞早已經被填充的非常結實,根據現場遺留下的盜墓工具,可以推斷出大約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末期就被盜了。三國時期的曹操雖然是盜墓行業的祖師爺,但并不是最早的盜墓者,史書上最早記載的盜墓者,是春秋時期為報家仇而開棺鞭屍的伍子胥,就連西楚霸王項羽也是一名盜墓者,他還曾打過秦始皇陵的主意呢,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考古界流傳着“十盜九空”的說法,許多考古人員都對發掘工作做好了最壞打算,可古代盜墓賊的出現,依然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打擊,重新燃起鬥志的考古人員,在青膏泥下發掘到了一層厚厚的木炭,這跟最初的盜洞口留下的木炭完全相同,還呈梯形覆寫在整個墓室表面,無數細碎的木炭鋪設得特别結實,還可以把各種蟲類都全部給隔絕,接着木炭層底下還覆寫着一層樹皮,這時木材最外面特别包裹的樹皮,全都被削成了薄薄的瓦片一樣,雖然隻有20cm的厚度,但足足鋪設了有一百四十多層。

要知道浙江所在的南方常年多雨,氣候也是悶熱潮濕,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越國人就知道了水對墓地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性,還會加速墓室與屍體的腐爛,是以他們就用青膏泥、木炭、樹皮三種結構嚴格的防水保護層,假如真的有水滲到墓坑裡裡面,首先就是被青膏泥給擋住,剩下小部分的水還會被防潮吸潮的木炭隔絕,萬一木炭也抵擋不住,最後還有一百四十多層樹皮做防禦,可以讓滲進來的水沿着斜坡狀樹皮表面,排向墓室的兩側。這才讓如今的考古工作,在墓地中沒有發現任何有積水的現象,在加上最外面的一層夯土,實際上一共有四道的防禦措施,在防水防腐防蟲方面做得相當科學,而如此大規模的防護工程,就連當時許多富有的王公貴族都難以做到這個程度,足以再次說明墓主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麼尊貴。

經過了七個月不斷的考古發掘,整個墓室的真正面目才赫然出現在大家眼前,整個墓室分成三段,都呈現出了罕見的等腰三角形狀,這類墓室在中國屬于首次發現,夯土、青膏泥、木炭、樹皮構成的防護結構,有效地保障了墓室曆經兩千五百多年後,依舊已久完好如初,不禁讓我們見識到了越國人的智慧與高超的技藝,這所越國王陵在經過了多次盜墓賊洗劫過後,其中還遺留下來多少文物也不得而知,清理完墓室的外圍後,現在首要的問題就是該如何進到裡面去,此前因為盜墓賊打穿防護層進入到了墓室内,造成的墓室的主要結構遭到了嚴重破壞,經過盜墓賊所造成的洞口,考古人員成功地進到了墓室裡面,可裡面的景象不禁讓人感到觸目驚心,整個墓室除了一小段空間外,其他大部分都填滿了厚厚的泥土,而泥土之下到底會不會覆寫怎樣的寶物呢?又會是哪位越國國君長眠于此呢?一切答案都在慢慢的揭曉中。

清理三段墓室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的心情越來越覺得沉重,為了防止倒塌,他們一邊仔細地清理泥土,一邊用鋼管支架将墓室兩側進行加強,清理到墓室東北方向時,忽然出現了裝尿素的編織袋與白色手套,考古人員經過反複鑒别,确認了這是現代盜墓分子留下的。說明他們之前趁着文物保護中心不夠重視,已經從洞口盜進了墓室裡面,現在這些考古人員隻有幹後悔的份,1982年在印山東部4公裡處,發掘出土了紹興306号貴族大墓,整個墓地面積是印山大墓的十二分之一,雖然也被盜墓分子光顧過,可裡面卻發現了青銅房屋模型跟其他許多精美的青銅器,是以考古人員仍然對于遭到洗劫的印山大墓,抱有特别大的希望,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青銅樂器是夏商周三朝的重器,是幾乎所有先秦時期大墓出土的常見陪葬品,可到了印山大墓中,墓室被考古人員翻了個底朝天,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的青銅樂器。這種奇怪的現象讓考古專家們十分不解。

就在墓室的北側,終于有了驚人的發現,兩件精美的玉器,由黑白兩色的玉料雕刻而成,其中一件已經斷裂成三節, 兩個玉器都是龍首狀的鈎子,上面都雕刻着許多精細的花紋,從造型與各種迹象來看,是用來插進木結構裡面的玉鈎,是用來挂青銅樂器的 ,這就說明墓室中曾經存在着大型青銅樂器,隻不過全都被盜墓賊偷走罷了, 整個墓中最令人驚人發現就是一把玉劍了,可惜的是當發掘到它時候,劍身已經斷裂成了五節,分布在墓室的各個地方,經過對比發現玉劍的造型與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劍極其相似,在整個春秋時期中,越國鍛造兵器的能力領先其他國家一大步,連中國古代鑄劍的鼻祖歐冶(yě)子也都是越國人,就是因為他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才開創中國冷兵器的先河。鮮為人知的是另外兩名鑄劍大師,莫邪是他的女兒,幹将則是他的女婿。歐冶子還曾給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阙、勝邪、魚腸、純鈞,是以這次玉劍的出土顯著地為印山大墓增加了一些分量,還充分代表了越國頂級鍛造技術。

随着考古發掘工作逐漸進行到了尾聲,對于墓主人的身份,大家都抱有了極高的期待,在加上墓室内就剩下獨木棺沒有打開,說不定裡面還有極其精美的陪葬品呢,獨木棺被發現的時候,表層的油漆還塗的十分完整,獨木棺是由一根巨大的圓木雕刻而成,一半作為棺身另一半則作為棺蓋。棺身巨大的尺寸超過了以往發現的記錄,專家們經過多次商論開棺方案後,終于打算揭示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準備掀開棺材闆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員都屏住呼吸,想要見證這即将震驚考古界的一刻,棺材打開後,的确震驚了整個考古界,原來裡面竟空空如也,墓主人的屍體早已不翼而飛,更不用說什麼陪葬品了,這些都為整個考古行動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号?

盜墓賊為了打開緊緊密封着的棺材,就把木棺的一個角都給鋸開了,把裡面的一切都掠奪走了,就連墓主人的屍首都沒有放過,讓這個巧奪天工的木棺損壞十分嚴重,而想要制作這個巨型木棺所采用的樹木,生長年限至少要走兩百年以上,工匠們把木棺由内而外塗抹上了一層厚厚的油漆,整個棺椁極其的精美,除此之外整個獨特的三角形墓室,建造的技術十分高超,可遺憾的是墓主人對于防盜措施缺少重視,這就給了盜墓賊趁虛而入的機會。

另一方面關于墓主人身份一直沒有下定結論,在查閱諸多的史料并結合現有資料來看,墓地的主人是一名越國國軍,隻不過并不是越王勾踐,而是他的父親——越王允常,因為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越王就隻有允常和勾踐,而勾踐曾在獨山為自己修建了陵墓。從七個真實盜洞分布的情況來看,全部都排列得井然有序 ,竟然還與墓坑的方向完全吻合,無一例外地打入了墓室内,互相之間并不幹擾,再從幾個開口巨大的盜洞來看,不像是單憑幾個經驗豐富的盜墓賊就可以做到的。這顯然是有人在背後故意指使。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有着這樣的記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郡,置會稽郡。”,會稽就是現在的紹興,意思就是說,王翦平定了長江以南的土地,使越國的君主降服,并在那裡設定了會稽郡,而秦朝在收複越國後,秦始皇還懷疑那裡有天子氣,為了防止強悍的越國人民東山再起,就對印山越國王陵行了政治性的盜掘破壞,從風水上來講就是把越國的龍脈破壞掉了,連越王允常的屍首都沒有放過,至于裡面的珍貴寶物很有可能都在秦始皇的陵墓中。

印山大葬作為迄今為止經正式發掘,并被确認的第一座越國王陵,規模宏大,形制獨特,充分顯示了越國王陵制度的各個特點。不僅對越文化考古有着的重大發現,還是推動越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