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帝後陵墓中,孝莊的陵墓及其下葬過程可謂是十分獨特。曆史上的孝莊,直到死後三十七年才入土為安是真,且違背祖制安葬在了清東陵外。在清朝帝後中,孝莊下葬一事無疑是非常特殊的,這其中的原因一直衆說紛纭,充滿争議。
孝莊,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孝莊太後,也就是皇太極生前的莊妃。順治(福臨)繼位後,其生母莊妃被尊皇太後,康熙(玄烨)登基後,又被尊奉為太皇太後。由于孝莊是一代賢後,在清初政壇上頗有建樹,故而被人們所熟知和傳頌。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病逝。按照清朝祖制,孝莊應與皇太極合葬。可是,孝莊臨終前曾叮囑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宮奉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勞民動衆,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于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清聖祖實錄》
孝莊的遺願,并不想和皇太極合葬,而是想在清東陵的孝陵附近安葬。可是,這一要求卻讓康熙十分撓頭。要知道,清代皇帝非常尊崇祖制,凡事都有依從祖宗成法。與此同時,康熙又是個很孝順的皇帝,不忍違背祖母。就這樣,孝莊的靈柩在宮中停奉十七天後,就被送往清東陵暫時供奉起來,直至三十七年後,由雍正做主将孝莊太後安葬。
那麼,孝莊為何給康熙出了這樣一個“難題”呢?
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顯然是違背祖制的。但是,她究竟為何如此,卻成了一個謎團。不少人覺得,這可能與“孝莊下嫁”有關。
孝莊下嫁一說,大家早已十分熟悉,所講的是皇太極死後,孝莊曾再嫁攝政王多爾衮,以謀求順治皇位的穩固。但事實上,此事多半是反清文人張煌言的诋毀之詞,真實性實難考證。
可以說,拿孝莊下嫁的傳說來解析孝莊遺願,是不甚合理的。事實上,《清聖祖實錄》中所記載的孝莊“懿旨”,還真不太适合過分解讀。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段文字還真就是表露出了這位老妪内心的真實想法。
孝莊年輕時,也不是特别得寵,其子福臨的皇位也不是皇太極所指定,而是多爾衮與豪格相持不下時,無奈“讓”出來的。可以說,孝莊早早地就做了寡婦,對自己的丈夫也沒有什麼太深的感情。
皇太極死後,孝莊先後輔佐了兩代皇帝,成為清初政壇十分重要的一位女性。及至孝莊臨終時,清軍早已入關多年,孝莊本人也習慣了關内的生活。此時,要讓她死後安葬到東北,與皇太極合葬,倒也真是難為她了。
另外,就個人感情而言,孝莊對兒子順治、孫子康熙的感情,無疑是遠超于對丈夫皇太極的感情的。可以說,孝莊的遺囑,說的情真意切,果真就是不願離兒孫太遠。
至于說不願勞師動衆,反倒是一種說辭罷了。要知道,清代帝後們的生活,即便是再節儉,也遠比平民百姓奢靡千萬倍,更别說死後不計成本的揮霍安葬了。當然,以愛惜民力為借口,還真就成為了孝莊的一大說辭,既能顯示自己的賢明,又多了個強有力的借口。
孝順的康熙,自然不願忤逆祖母。是以,他才命人標明了一處臨時安置梓宮的地方,并命人仿照孝莊生前所居寝宮搭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孝莊生前對慈甯宮東側的一處偏殿十分喜歡,康熙竟命人将其拆卸後于清東陵重建,以供祖母“安享”。
從康熙的本心而言,自然是很想讓孝莊入土為安的。可是,礙于祖制,康熙又不能将孝莊葬于清東陵。就這樣,孝莊的梓宮就擱置在了這個臨時性的“茔域”。
直到雍正二年時,雍正才決心就地為孝莊修建陵墓。這處陵墓,就是清東陵的昭西陵。在清代帝後陵墓中,孝莊陵墓與皇太極陵墓,可謂是相隔千餘裡,算是一個特例了。其中的原因和苦衷,在《清聖祖實錄》中展現地頗為清楚,隻是大家想得太過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