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志摩幼子過世後,他在給陸小曼的信中:這樣描述喪子後的張幼儀

徐志摩因為教科書裡的一首《再别康橋》為人所熟知,他的風流浪漫、他對林徽因的追求、與陸小曼的交往也被人們津津樂道。但男人浪漫過頭就成了濫情,他今天瘋狂地愛着這一個,明天就舍生忘死地戀上那一個。男人濫情受傷的是女人,在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中,正是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受傷最深。

張幼儀出身于江蘇大戶人家,12歲時進入女子學校就讀,當時是1912年,可以說張幼儀接受了國内最先進的中學教育。但張幼儀的學業未能持久,對20世紀初的女子來說,婚姻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

她的四哥為她選中了一個人物,正是在浙江一中嶄露頭角的徐志摩。兩家門當戶對,婚事很快被敲定。張幼儀在15歲的年紀上就到徐家做了少奶奶。結婚之後,徐志摩繼續讀書。張幼儀卻隻能在家裡當個賢妻。三年後,這頭銜上又加一個良母。

徐志摩幼子過世後,他在給陸小曼的信中:這樣描述喪子後的張幼儀

此時,徐志摩即将出洋留學,他的人生還有一番廣闊天地。可張幼儀的人生卻隻有一個徐志摩。兩人的情感隔閡由此變得越來越深,本來徐志摩心裡并不願與張幼儀結婚,他說這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在接受了梁啟超的教育之後,徐志摩心中追求自由戀愛的理想越發牢固。

林徽因适時地出現了,她成為了一個導火索,讓徐志摩決心與張幼儀離婚。當時張幼儀追随徐志摩旅居在英國,身上還懷着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徐志摩對林徽因有多熱情,對張幼儀就有多冷漠。他棄妻兒于不顧,隻身遠走他國。張幼儀蓦然間失去了她人生的中心,若是尋常女子也許就自尋短見了。但張幼儀既是一個男人的妻子,同時也即将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孩子,張幼儀操着生疏的英語,輾轉歐洲,最後到了柏林,在二哥的幫助下生活。

徐志摩幼子過世後,他在給陸小曼的信中:這樣描述喪子後的張幼儀

1922年,張幼儀生下小兒子彼得,徐志摩在這時又出現了。不要誤會,他回來并不是想認錯,隻是因為林徽因将要回國,徐志摩迫切地想把這樁婚事了結掉。張幼儀在此時終于明白這個男人是絕不愛她的,她在離婚協定上簽了字,就此在法律上與徐志摩一刀兩斷。

被徹底抛棄的張幼儀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開始了新的生活,她撿起了荒廢近十年的學業,在德國攻讀幼兒教育。這段時光讓張幼儀學會了獨立,她将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去德國前,凡事都怕;去德國後,變得無所畏懼。

獨立的張幼儀再一次遭受到了打擊,她的小兒子患上腹膜炎,在三歲時去世了。兒子的死把徐志摩召喚過來,彼時的徐志摩已經放棄了林徽因,轉而和陸小曼熱戀。在寫給陸小曼的信中,徐志摩說:她今天挂着兩行眼淚等我,好不凄慘。

徐志摩幼子過世後,他在給陸小曼的信中:這樣描述喪子後的張幼儀

這話是形容張幼儀的,不過,千萬别以為張幼儀是舊情複發,她隻是見到了和兒子酷似的一張臉,忍不住悲傷而已。徐志摩在柏林呆了一段時間,頻繁地給陸小曼寫信,後來的信裡,他又這樣寫道: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小,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

張幼儀也确實如徐志摩所說,成了一個堅強的女人。她回國後做過上海女子銀行副總裁,管理過初創的國家社會黨的财務,還做過染料生意。1972年,張幼儀移居美國,晚年一直生活在紐約。

徐志摩給了張幼儀不可彌補的情傷,在這方面他絕對是個“渣男”。但不得不說,如果不是徐志摩的絕情,張幼儀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相夫教子了,她也不會在風雨中站直身體,挖掘出自己的潛力,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新女性。

參考文獻:

《徐志摩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