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讓,還是絕對的信任

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君主是一切權力的中心。作為下屬的臣子,是絕對沒有權限左右一代帝王的想法,他們的作用,就是服從淩駕于他們之上的君主的指令,任君差遣。這是封建制度下君臣的特點,然凡事都有意外,君臣關系也并非隻能是上下屬,如諸葛亮與劉禅,他們兩人的君臣關系,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一個理想型。而促成這一理想型,正是劉禅之父劉備。當年劉備病危,托孤與諸葛亮與李言,更是囑咐劉禅“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在這托孤背後,一代枭雄劉備又有着怎樣的深意呢?

劉備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讓,還是絕對的信任

一、君可自取,劉備拱手相讓江山于諸葛亮?

“卧龍、鳳雛,兩者得一,即可安天下。”劉備聽水鏡先生之言,三顧茅廬,請得卧龍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大業。“隆中對,火燒博望坡與新野,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報答知遇之恩,諸葛亮亦鞠躬盡瘁死而後。劉備對諸葛亮,可以說是百般信任。為報兄弟之仇,劉備不聽諸葛亮之勸,執意要攻打吳國,最後落得個狼狽而逃的結局。也正是以,他一病不起。臨終前,他将幼子劉禅全身心的托付給了諸葛亮,即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病卧床榻時,對諸葛亮說的話。意思很明顯,若劉禅是個可造之材,望君輔佐。如劉禅沒有治國之能,則諸葛亮可取而代之。這句話,代表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最高信任與依賴。我們都知道,劉禅被一直被稱為”扶不起的阿鬥”,他的才能的可想而知。難道劉備臨終前是認清了現實,想要把他好不不容易建立下來的蜀漢拱手讓出去嗎?

顯然這個答案是“不可能”三個字,作為漢室的後代,劉備一直都有興複大漢王朝的野心,當初請諸葛亮出山,也正是為了這一目的加碼。那既然如此,劉備又敢說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話來呢?萬一諸葛亮的真的有野心,真的踐行了這八個字,好不容易建起來的蜀漢不就要改姓了嗎?劉備當初的難道沒有這樣的擔憂嗎?

劉備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讓,還是絕對的信任

二、拱手相讓的背後,是信任與感恩戴德

作為一代枭雄,能在時局動蕩的時期得到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多位能者相助,可見劉備不一般。通過一次又一次才華的展示,劉備深知諸葛亮的高深智謀。他的小兒劉禅雖然從小的被當作太子來培養,但終究其能力有限,在這能者當道的亂世之間難以掌管江山。是以,劉備要把諸葛亮留下來,繼續輔佐他的蜀漢。正如當當初三顧茅廬,劉備用誠意感動了諸葛亮。這次的托孤的操作,也是這個意思。

首先,劉備能說出這句話,是基于對諸葛亮的基本信任,亦是表達對諸葛亮對感謝,不管是先前對他的輔佐,還是之後對後主安邦,諸葛亮都功不可沒。三國之中,劉備眼光極狠,看人極準确。多年的相處,他對諸葛亮的的忠心早已經了然。自然也敢放心大膽的托付此重任。有人問,那為何不找劉禅的救命恩人趙雲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以兄弟之情相稱,而趙雲被劉備冠以“四弟”的名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那時趙雲已經是甲子之年了,比劉備還要年長。其次基于他們的兄弟之情,不管有沒有言語上的囑托,趙雲也會盡心盡力輔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明确表達了他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謝,并願意為此奔走效勞。而劉備當初托孤也正是這個有這個意圖,激發諸葛亮的效忠蜀漢的決心,讓他感恩戴德,對蜀漢永存忠義之心。劉備能成為一代枭雄,從這心術來看,便有其必然性。

劉備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讓,還是絕對的信任

三、托孤第二人李嚴背後的含義

人盡知劉備托孤于諸葛亮,卻不知當時被托孤的還有一人,他就是李嚴。公元前218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不了“背後失火”,近數萬人起義造反。李嚴率兵五千,擊敗叛軍,解決了劉備的後顧之憂。自此這位将才脫穎而出,得到劉備的重用。有言論說劉備選了李嚴,是為了平衡諸葛亮之下士族與其他士族的勢力,使彼此互相制衡。這有其道理,但劉備的心思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上文提及劉備的善看人,是以對諸葛亮甚為了解,比如諸葛亮在看人用人方面缺了點火候,如他重用馬谡,最後失了街亭,導緻後續的北伐受重挫。劉備重用李嚴,臨終前更是提拔李嚴為尚書令,命其鎮守東方之地永安。尚書令,這個職位正常來說是要待在皇帝身邊輔佐的,但是劉備卻把派去了防禦吳國的要塞永安。如此做法,就是出于對諸葛亮的擔憂。他知道在北伐的路上,諸葛亮會聯和吳國共同抗曹。但是同樣的,他也擔心會再出現“馬谡失街亭”的類似事件。為此,他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保持對東吳的警惕心,預防萬一。是以,能帶着五千人擊敗叛軍的李嚴,在劉備心中,是最好的人選。

不過不得不說一句,劉備重用李嚴,并非出于對的諸葛亮的不信任。雖然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這個高職,但是他實際的權力卻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在蜀漢,除了後主劉禅,諸葛亮就是這個國家的政治中樞。由此可見,劉備提拔李嚴,也并非是想要的讓他跟諸葛亮處在同一地位,共同輔佐後主。

劉備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讓,還是絕對的信任

四、父親的囑托,君王的指令

能在一個混亂動蕩的時代,成就一番大業,鼎力于三國,劉備身為的才能可想而知。簡單的一個托孤,背後就有着多層高深的含義。一代枭雄的心思,果然是不簡單。以諸葛亮的才能,要拿下蜀漢,成為下一位後主,絕對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劉備卻能看似簡單的幾句話,賦予諸葛亮至高的權力與自由,最後借由此牢牢的穩住了他的忠心。正如《三國志·先生傳》中陳壽所言:“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與其想着如何防範,不如完全放權,将信任全盤托出。

最終,這樣一份信任,換來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在這托孤背後,經過後人多層的解析,有了各種意義的。但回到最初,歸根結底劉備是想讓諸葛亮好好照顧他的二字,他的國家。這是一個父親的囑托,也是一個君王的指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