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負你的殷勤……”,說起郭沫若,就想起這首詩,郭沫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曆史的舞台上,他也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他在考古學和曆史學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詣。

很多人對郭沫若的印象,停留在他的詩上,一說他是個“考古學家”,都很震驚,詩人還能跟考古扯上關系?其實郭沫若除了是一個優秀的詩人,考古學方面也非常出色,他對考古極其癡迷,一生中尋找的那些失蹤在曆史上的文化瑰寶,想要讓它們重見天日。
皇帝的陵墓一向是奇珍異寶衆多,很多古籍也會被當成陪葬品放入其中,曆代皇帝的陵墓都是盜墓賊偷寶藏的首要選擇地點,郭沫若也想到了這些,是以他一直想要趕在别人之前,找到那些珍貴的寶藏,加以保護。
郭沫若身為一個作家,又是考古學家,對于古代文學作品更是熱枕,為了找回那些失傳的古代文學,并加以研究,郭沫若做了很多的努力。古代有一本奇書記載了世間萬物,但其副本經曆戰争的洗禮,時間的更疊,逐漸隕落在了曆史之中,隻有一些殘卷散落在世界各地,郭沫若對這本書近乎癡狂。
這部書就是編撰于明朝永樂年間的《永樂大典》,這是一部曠世之作,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它不能被流傳下來,是一個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損失。
曆史上對于書在何處一直有很多種說法,此前,郭沫若為了找尋《永樂大典》,對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進行了勘察,認為書在長陵之中,當時長陵還沒有被盜墓賊光顧,儲存完好,衆人勘察一番,大緻有了了解,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卻有傳聞說,那部書的正本在萬曆墓中,為了找回這部《永樂大典》,郭沫若強行打開萬曆皇帝的定陵。定陵相比長陵,規模要小很多,結構卻和長陵相似,打開定陵一方面是為了《永樂大典》,一方面是為長陵積累經驗。
中國的考古工作興起的比較晚,之前都是盜墓賊強行打開的,是以對文物的破壞也很大。可想而知當時強行打開萬曆定陵的後果,考古技術不佳,文物的保護措施也很落後,定陵一開,大量文物在氧化作用下,瞬間就有了很大程度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定陵墓中也沒有《永樂大典》的蹤迹,這一次考古成為了一次災難。
不久後,郭沫若又聽說《永樂大典》在嘉靖皇帝墓中,因為史書記載,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非常喜愛,不惜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将一萬多冊的書複刻,但工程太大,嘉靖皇帝未能等到完工,便駕崩了。隆慶帝即位,為滿足父親的遺願,将嘉靖皇帝的下葬時間延後,等到工程完成,才一起将《永樂大典》正本和嘉慶帝一起下葬。
聞此,郭沫若又有了打開嘉慶皇陵的念頭,但因為定陵挖掘的失敗,上級也認為技術未成熟,否定了郭沫若的想法。盡管如此,郭沫若一生也沒有終止過尋找這些古代優秀文學的行為,時至今日,《永樂大典》也還是下落不明,這樣一部書,真是消失在了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