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让,还是绝对的信任

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是一切权力的中心。作为下属的臣子,是绝对没有权限左右一代帝王的想法,他们的作用,就是服从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君主的命令,任君差遣。这是封建制度下君臣的特点,然凡事都有意外,君臣关系也并非只能是上下属,如诸葛亮与刘禅,他们两人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理想型。而促成这一理想型,正是刘禅之父刘备。当年刘备病危,托孤与诸葛亮与李言,更是嘱咐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这托孤背后,一代枭雄刘备又有着怎样的深意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让,还是绝对的信任

一、君可自取,刘备拱手相让江山于诸葛亮?

“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即可安天下。”刘备听水镜先生之言,三顾茅庐,请得卧龙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隆中对,火烧博望坡与新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亦鞠躬尽瘁死而后。刘备对诸葛亮,可以说是百般信任。为报兄弟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之劝,执意要攻打吴国,最后落得个狼狈而逃的结局。也正因此,他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幼子刘禅全身心的托付给了诸葛亮,即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病卧床榻时,对诸葛亮说的话。意思很明显,若刘禅是个可造之材,望君辅佐。如刘禅没有治国之能,则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这句话,代表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最高信任与依赖。我们都知道,刘禅被一直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他的才能的可想而知。难道刘备临终前是认清了现实,想要把他好不不容易建立下来的蜀汉拱手让出去吗?

显然这个答案是“不可能”三个字,作为汉室的后代,刘备一直都有兴复大汉王朝的野心,当初请诸葛亮出山,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加码。那既然如此,刘备又敢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来呢?万一诸葛亮的真的有野心,真的践行了这八个字,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蜀汉不就要改姓了吗?刘备当初的难道没有这样的担忧吗?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让,还是绝对的信任

二、拱手相让的背后,是信任与感恩戴德

作为一代枭雄,能在时局动荡的时期得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多位能者相助,可见刘备不一般。通过一次又一次才华的展示,刘备深知诸葛亮的高深智谋。他的小儿刘禅虽然从小的被当作太子来培养,但终究其能力有限,在这能者当道的乱世之间难以掌管江山。所以,刘备要把诸葛亮留下来,继续辅佐他的蜀汉。正如当当初三顾茅庐,刘备用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这次的托孤的操作,也是这个意思。

首先,刘备能说出这句话,是基于对诸葛亮的基本信任,亦是表达对诸葛亮对感谢,不管是先前对他的辅佐,还是之后对后主安邦,诸葛亮都功不可没。三国之中,刘备眼光极狠,看人极准确。多年的相处,他对诸葛亮的的忠心早已经了然。自然也敢放心大胆的托付此重任。有人问,那为何不找刘禅的救命恩人赵云呢?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以兄弟之情相称,而赵云被刘备冠以“四弟”的名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那时赵云已经是甲子之年了,比刘备还要年长。其次基于他们的兄弟之情,不管有没有言语上的嘱托,赵云也会尽心尽力辅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明确表达了他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谢,并愿意为此奔走效劳。而刘备当初托孤也正是这个有这个意图,激发诸葛亮的效忠蜀汉的决心,让他感恩戴德,对蜀汉永存忠义之心。刘备能成为一代枭雄,从这心术来看,便有其必然性。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让,还是绝对的信任

三、托孤第二人李严背后的含义

人尽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却不知当时被托孤的还有一人,他就是李严。公元前218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不了“背后失火”,近数万人起义造反。李严率兵五千,击败叛军,解决了刘备的后顾之忧。自此这位将才脱颖而出,得到刘备的重用。有言论说刘备选了李严,是为了平衡诸葛亮之下士族与其他士族的势力,使彼此相互制衡。这有其道理,但刘备的心思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上文提及刘备的善看人,所以对诸葛亮甚为了解,比如诸葛亮在看人用人方面缺了点火候,如他重用马谡,最后失了街亭,导致后续的北伐受重挫。刘备重用李严,临终前更是提拔李严为尚书令,命其镇守东方之地永安。尚书令,这个职位正常来说是要待在皇帝身边辅佐的,但是刘备却把派去了防御吴国的要塞永安。如此做法,就是出于对诸葛亮的担忧。他知道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会联和吴国共同抗曹。但是同样的,他也担心会再出现“马谡失街亭”的类似事件。为此,他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保持对东吴的警惕心,预防万一。所以,能带着五千人击败叛军的李严,在刘备心中,是最好的人选。

不过不得不说一句,刘备重用李严,并非出于对的诸葛亮的不信任。虽然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这个高职,但是他实际的权力却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在蜀汉,除了后主刘禅,诸葛亮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中枢。由此可见,刘备提拔李严,也并非是想要的让他跟诸葛亮处在同一地位,共同辅佐后主。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将江山拱手相让,还是绝对的信任

四、父亲的嘱托,君王的命令

能在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成就一番大业,鼎力于三国,刘备身为的才能可想而知。简单的一个托孤,背后就有着多层高深的含义。一代枭雄的心思,果然是不简单。以诸葛亮的才能,要拿下蜀汉,成为下一位后主,绝对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刘备却能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赋予诸葛亮至高的权力与自由,最后借由此牢牢的稳住了他的忠心。正如《三国志·先生传》中陈寿所言:“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与其想着如何防范,不如完全放权,将信任全盘托出。

最终,这样一份信任,换来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在这托孤背后,经过后人多层的解析,有了各种意义的。但回到最初,归根结底刘备是想让诸葛亮好好照顾他的二字,他的国家。这是一个父亲的嘱托,也是一个君王的命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