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风起陇西》大结局:杨仪才是罪魁祸首,陈恭对决荀诩,郭淮赢了

看到杨仪面无表情地指示陈恭,说荀诩必须死,观众才顿悟了《风起陇西》谍战的来龙去脉,原来杨仪才是罪魁祸首。

风起

听到杨仪告知荀诩,“烛龙”案结案了,陈恭被枭首、弃市,

风起

风起

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杨仪之前还说陈恭潜伏到目前已经价值连城,现在却又弃之如草芥,为何?

何为“兴复汉室”?

用杨仪的话说,“都是为了兴复汉室”!

风起

观众纳闷了,杨仪这是要兴复谁的汉室?不管他对刘禅是否效忠,杨仪的言行与诸葛丞相也背道而驰呀。

不要忘记,二十年前,诸葛丞相就告诉童年的荀诩,说这天底下,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江山社稷,没有了人,要这江山社稷又有何用?所以,每个人都值得万金,要善待他们。

风起

可见,诸葛丞相最看重的是人,而杨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大批人,只为他的仕途铺路。

李严的憋屈

其实辅汉将军李严在大结局中很憋屈。

衣带诏被柳莹乔装蒙面潜入书斋后焚毁,李严对柳莹的卿卿我我可谓“老房子”着火、没得救的状态,搞笑的是“红颜知己”却给他背后捅刀子了,感觉李严这情伤会是心口拔凉拔凉的吧。

风起

柳莹作为魏谍,行动起来毫不手软,侍女影儿看到了她乔装打扮,为了避免提前暴露,柳莹一刀杀死侍女。

风起

这场面太冷血了,战争和谍战好残酷,人命如草芥,无奈中的悲哀。

李严手握已经化为灰烬的密诏,欲哭无泪,知道自己彻底完了。

风起

走投无路时,李严在马背上连续嘶吼,他要见诸葛。这是多么悲愤的心绪,太憋屈了!

风起

杨仪却洋洋得意,吩咐陈恭等人,先将李严之罪坐实。

风起

杨仪又交代马岱将军,该下最后一步棋了。

风起

不得不说,杨仪这只用他人之血荐轩辕的行径,太自私太狠毒了。

蒋琬和邓芝跟诸葛丞相议事时,都觉得李严虽然跋扈,但不至于做出背叛蜀汉的行为。

整个“烛龙”案中,李严确实心急昏了头,有自己的过错,但是杨仪挖坑后还煽风点火,加剧了将相失和,让北伐一次次落空。

风起

可见,李严谋逆,分明是被杨仪逼的。

李严的憋屈之处,不在于衣带诏的真假,而在于密诏被人烧毁了,更在于昭烈皇帝临终托孤时特意看了李严两眼、似乎有所暗示。

可以说,刘备的帝王心术,加上杨仪的不择手段,注定了李严的悲剧。

风起

杨仪在诸葛丞相面前,说李严腹中有鳞甲、心术不正;杨仪还说魏延身上有反骨,结果日后马岱受命斩杀魏延,造成蜀汉无将可抵御曹魏,日渐败亡。

马岱的忠心

在连环计对决中,马岱的力量不容小觑。由于出身和过往,马岱一直担心自己的忠心不被认可,向来谨小慎微,从不议论庙堂之事,只履行军人之职责。马岱虽然被迫在李严那里按下了同意入伙的血手印,但马岱内心始终忠于蜀汉。

风起

作为蜀汉丞相的心腹,杨仪口口声声“为了兴复汉室”,其实他的忠心远远比不上马岱将军的。

杨仪自以为是,不惜牺牲掉丞相的第二次北伐,也要彻底扳倒李严,力求自己上位。杨仪在夜幕的竹林里告诉陈恭,二次北伐可以继续失败,北伐能够有三次、四次,甚至无数次,但是李严不除,永无宁日。

风起

这是忠臣该说的话吗?杨仪作过长史,就不晓得一次北伐要死多少官兵,耗费多少物资,将让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吗?

剧中有个细节对比,诸葛丞相将王双的部队包围在山谷之中,听到幕僚说时机成熟了,诸葛丞相却满脸呈现出那迷人也谜一般的忧郁来。

风起

一将功成万骨枯,诸葛丞相在无奈战争的残酷,知道自己一下令,山谷中将染满鲜血,除了王双战死,大批士兵将葬身此处。

此战非常惨烈,蜀军使出了“元戎”和“蜀都”这两种杀手锏,下图中的弩机就是“蜀都”,需要三个人配合发射,杀伤力巨大。如果借助牲畜之力,也要弩机两边站两人配合才行。

风起

“元戎”弩机则很精巧,适合单兵携带。曹魏“青萍计划”的一部分,就是盗取这两种先进的弩机。

杨仪的自私

杨仪“兴复汉室”这虚无缥缈的四个字真的能够撑得住吗?如下细节可以揭穿杨仪的假大空。

冯膺为了心中大计不惜拿自己作饵引李严入局,要知道承认自己跟郭淮早有情报沟通,这通敌之罪,可是重罪,冯膺确实够拼,拿命相搏。

冯膺指出,整个“烛龙”案,都是他与杨仪反复推敲过的,诸葛丞相不知情。

风起

听到郭淮要求陈恭亲手杀掉荀诩,冯膺有所犹豫,毕竟启用荀诩来查“烛龙”案,是冯膺的主意。冯膺肯定了荀诩的执著精神,认为连环计实行到目前,荀诩功不可没。

风起

因此,冯膺提醒陈恭,如何抉择要三思,把选择余地留给了陈恭。

杨仪得知郭淮要陈恭用荀诩的人头作为投名状,就毫不犹豫地说出荀诩必须死,因为孝和的作用已然完成,没有价值了。

风起

好冰冷啊!任务完成、不再有利用价值的人,都得死,这就是杨仪的逻辑。

如果说冯膺还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尚有那么一点点人情味,那杨仪的人性则完全泯灭了。杨仪在竹林里,拍着陈恭的肩膀,力劝陈恭无论如何要杀了荀诩,大义面前别顾及兄弟情深。

风起

“兴复汉室”再次从杨仪口中轻易说出,陈恭都听得麻木了,也困惑了。为了这四个字,陈恭死了父亲,永远失去爱妻翟悦,现在又要他亲手去杀结义弟兄,太难了。

小人物

陈恭潜意识觉得荀诩必须活下去,不为别的,只因为荀诩一腔热血、执著敬业,与一般人不一样。荀诩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荀诩一定要活着。

风起

陈恭与林良诉衷肠的场景,很感人。陈恭交代林良,要像护他周全一样去保护荀诩,甚至舍命相护。林良举杯,已经潸然泪下。

风起

《风起陇西》剧名有“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的意思,借助家国之事,演绎小人物的人生悲喜。

裴绪在树林里看着中箭的荀诩,以为荀头死了,就拿树枝将其掩盖,以免被敌人毁尸。裴绪那“碎碎念”令人动容,说今天是自己殉国的日子,没机会照顾荀头了,希望他与山河同在。

风起

像裴绪、林良这样的小人物,还有很多,他们人微言轻,但是有情有义,是活生生的存在,不该被忽视。

牺牲

还有那些被牺牲掉的很多人,比如翟悦、谷正、廖会、马盛,还有糜冲等人。

当糜司马的身影湮没于魏兵乱刀之中时,糜冲仍在以一抵众、身受重伤还提刀蹒跚挥舞,怒睁的双眼里充满悲愤与不甘。

风起

资中之战时,杨仪觉得为了打赢,陈恭的父亲必须死,于是让冯膺将军情故意泄露给郭淮,这导致陈黻战死,令陈恭从小丧父。

风起

风起

别人都实打实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杨仪付出了什么?

杨仪不当官就感觉浑身难受,诸葛丞相觉得杨仪没格局,让他静下心来,多读书。

很明显,杨仪读书没读进去,他在丞相面前要官,说自己现在只是一介白身,不便工作。

诸葛丞相让杨仪以丞相从事的身份从旁襄助、督查。

风起

内斗

杨仪却以丞相的心腹自居,自视甚高,要求冯膺、陈恭等人“一切为了兴复汉室”,还说这涉及蜀汉最高层,见不得光。

由于杨仪是丞相心腹之人,这种无形中的权力背书很能迷惑人,才有了利用“烛龙”扳倒李严这样见不得光的计划。

风起

蜀汉的长史杨仪气量狭窄,是个敏感刚愎之人,容不得别人对他的权势有质疑,一心想在仕途中往上爬。镇北将军魏延与杨仪不睦,这是众所周知的,杨仪视魏延为死对头。

从荀诩伪造冯膺令牌去定军山偷偷给陈恭打开军技司大门然后受刑致残来看,司闻曹与蜀汉军方有罅隙,双方暗地里较着劲儿呢。

如果杨仪可以代表蜀汉司闻曹,那魏延就能够代表军方,两人最剑拔弩张的一次对峙,是在诸葛丞相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

风起

某日,杨仪与魏延在丞相府里争执得脸红脖子粗,魏延一怒之下拔剑抵住杨仪的喉咙。冰冷的剑刃架在脖子上,这让杨仪感触到死亡的可怕,杨仪立刻就蔫了,浑身哆嗦着求饶,央求魏延饶他一命。

诸葛丞相见状,训斥魏延知道自己如此冒失的后果吗?镇北将军用武器威胁文官,成何体统?

风起

魏延这才将佩剑收起,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杨仪则对魏延恨之入骨,有意伺机报仇。

杨仪被魏延持剑吓得屁滚尿流之事,很快就传遍了司闻曹,这让司闻曹员工感觉羞耻,在军方面前矮了一截似的。

杨仪的结局

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主动上表自贬三级,降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杨仪却为了除掉李严,不惜迫使李严在北伐军的粮草上做手脚,此举害得诸葛丞相第二次北伐失败。不得不说,杨仪真的是猪队友。

诸葛丞相在五丈原去世后,安排的接班人是蒋琬,仅让杨仪任职中军师。

但杨仪不服,觉得接班人应该是自己,就继续作妖,多出怨言。杨仪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仍不自我反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终杨仪被下狱,自杀身亡。

风起

原著小说中,狐忠是“烛龙”,剧中的狐忠却平淡了些,他试图劝说魏延将军在北伐粮草事情上延后一下。看来在大结局中,狐忠会继续在粮草上动手脚了。

狐忠自认为是李严的左膀右臂,其实李严压根就没怎么看重他。

风起

郭淮赢了

郭淮是曹魏名将,他看得出诸葛亮此次北伐不得天时,就坚守陈仓等地与之对峙。利用时间差,挫败蜀军的北伐。郭淮之所以反间陈恭,推出一个“青萍计划”,是因为他看透了蜀汉的内斗。

风起

结果,诸葛丞相北伐失败了,等于郭淮的青萍计划成功了。

风起

郭淮靠的不仅是间谍,更重要的是利用了蜀汉内斗,还有杨仪这样的猪队友。

风起

要将反派角色塑造成功,这反派人物须被观众恨得牙根痒痒才行,剧中杨仪这个角色就是这意思。

反正对比,更能凸显正派人物的光亮。

风起

荀诩的执著精神和满腔热血之情,从他能用半边烂碗挖透土墙,可见一斑。关键时刻,荀诩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作为陈恭示忠郭淮的投名状,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难能可贵。

大结局,“衔烛而行,以照幽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