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封建等級關系以及忠義道德影響的中國,在古代,君君臣臣的關系或蠻橫,或讓人動容。而封建統治下,必然湧現出許多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以介之推為例,感受一下古人的忠孝之道。
晉獻公在位時期,由于朝廷内部紛争,公子重耳一路逃亡,備受艱辛。流亡路上,一頓飽飯都難以滿足,更别說魚肉珍肴了。

一行人以野菜為生,吃久了,難免使人氣色欠佳。介之推看到公子重耳受苦,不忍心這樣,于是便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與野菜一起煮成湯,使其成為公子重耳的飯食。
逃亡路途漫漫,在路上,介之推強忍疼痛,拖着受傷殘缺的大腿走路,公子重耳問其緣由,愧疚自責,決定回國後嘉獎護主有功的大臣。
等回到晉國後,公子重耳平定了當時的叛亂,并且順利成為國君。毫無疑問,當時伴随重耳流亡的一行人,也都成為了國之有功者。
重耳獎賞了功臣,卻唯獨忘記了将身體上的肉割下來奉養自己的介之推。介之推并沒有将這件事看成國君的過錯,而是用一襲肺腑之言,勸慰自己和母親,這些話,也讓我們看到古代臣子的奉獻與忠孝。
介之推說:“國君流亡了這麼長時間回到晉國,是上天沒有滅絕晉國的子嗣,說到底,是上天的力量幫助國君而不是那流亡的一行人,現在那些人卻是以領到了豐厚的嘉賞,這就是偷盜,因為他們盜取上天的功勞作為自己的功勞。”
“更可笑的是,下面的人贊賞這樣的做法,上面的人嘉賞這樣的做法,這種君臣之間的互相欺騙,實在是我難以忍受的。”
介之推将重耳的順利回國看成上天的功勞,這是符合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這種勸慰,也超脫了一般的層次,用哲學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介之推的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對君王說出這番話,但是忠誠勇敢的介之推選擇了歸隐,因為他認為自己既然發出了怨言,如果再去讨賞,就如偷盜者一般,并下定決心不再拿國家的俸祿。
介之推與母親歸隐山林,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便下令讓人放火燒山,想用大火将當年救濟自己的大臣尋出來,好重用介之推。
但介之推與母親心意已決,即使面對熊熊大火,也不可以違背自己的誓言與良心。晉文公下令全國,嚴禁煙火,隻吃冷食,也就是用我們現在所說的寒食節來紀念介之推。
古人的精神在某些時候可以成為我們治療心靈的良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是古人的慣性思維,但值得我們肯定與欽佩的是他們能脫離這種慣性思維,在人人奔走的境地,用自己的淡泊與魄力超脫滿是欲念的社會,留下自己的一片清風。
生活在節奏快的現代社會的我們,更是應該像介之推一樣明白自己的責任,發揮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去斤斤計較自己得到的,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
或許介之推在當時如果向晉文公提出請求,會得到豪宅、美女、金錢财富,但是或許他的内心不會如此幸福。因為無雜念的心靈帶給了他最後的安慰,這種道德風尚是我們所感慨的。
介之推的一番話實在是展現了古代臣子的一片苦心,而縱觀整個曆史長河,這種忠言更是數不勝數,每一句都包含了自己對國家的深切期望,每一句都是一顆顆赤誠火熱的心靈,
這就是割肉奉王忠臣将,不受功不言祿,為國報效的介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