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鄉村紀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盡丹心

鄉村紀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盡丹心

姜寶兵

清明節是大陸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農諺雲:“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節,有上墳掃墓、祭奠祖先、悼念先烈的習俗,故又稱“掃墓節”、“祭祖節”;還有植樹、換裝、打秋千、放風筝的習俗;還有到野外郊遊踏青的習俗,故又有“踏青節”之稱。

清明|鄉村紀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盡丹心

清明最早隻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期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複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讨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争功讨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隐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恸哭。裝殓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複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谕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此後,晉文公常把血詩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終于實作了晉國的強國夢。

清明|鄉村紀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盡丹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逢清明節日,我便想起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這首古詩。清明時節,風和日麗,莺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

這天的早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都起來了,要準備較為豐盛的上墳用的祭品,如雞鴨魚肉、糕點水果、鞭炮水酒等。随後,一家家老老少少地奔向各自的墳茔地。大人們除去墳墓上的荒草,鏟一些新土培到墳墓的窪陷處;少兒們則把新的黃紙壓在墳墓的尖頂上,大家七手八腳将墳墓修葺一新。最後,大家在墓前擺上菜肴,上香放炮,灑酒而祭。

清明節這天,我每年都要回到老家,跪拜在父母的墳前,點着祭祀的紙錢,捎去兒子對父母的思念。火在呼呼地燃燒,吞噬着那些黃色的紙錢、花色的幂币。據說紙錢燒的越旺,表明逝者越歡喜。袅袅的青煙,就在四月的天空裡飄散。化成的紙灰,有幾朵飄出來,在四月的晴空裡緩緩地飄,像蝴蝶在飛。在心裡默默地為父母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此時,我不禁回想起父母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曆曆在目,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們不容易,為我們操盡了心,費盡了力,還沒有享福就撒手西去。每每想到這些,就不禁潸然淚下。父母的墳頭已是綠草青青,含淚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一新。最後磕三個頭,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墓地。

清明|鄉村紀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盡丹心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掃墓之餘,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放風筝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況寫或畫于紮制的風筝上,用線系着風筝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随着風筝一起飛走。後來,風筝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自有清明以來,不知在這變換着的世界中,有多少生者紛湧而來,祭拜逝者,追思先人。而又有多少生者來了又去了,又被後人追思。一代代,一茬茬,逝者與生者,都曾奔走在這茫茫的天地間。而在這追思奔走中,往來成古今!昔人已逝,來者熙熙。唯一不變的是每年在霏霏的細雨中,姗姗而來的清明節!它以對生命的悲憫讓我們寄托着思念!但是它從來不悲不喜,隻靜候着一代代追思者的到來。

千百年來,人們在清明節通過掃墓祭祖的方式懷念先人,展現了感恩祖宗,傳承家庭榮譽的文化傳統。從2008年開始,清明節成為法定的假日,這一決定得民心、合民意。清明假日化,我們更應該深刻領會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内涵,通過對先人的感恩、敬仰,獲得思想升華,通過對先人的緬懷,獲是靈魂的熏陶。今天鼓勵人們過清明節,正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悟和認同。清明節不僅是掃墓這一形式,它承載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寄托着炎黃子孫崇敬先人,仰慕先賢的情懷,它對延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精神起着巨大的作用。

清明|鄉村紀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