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姜宝兵

清明节是大陆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有上坟扫墓、祭奠祖先、悼念先烈的习俗,故又称“扫墓节”、“祭祖节”;还有植树、换装、打秋千、放风筝的习俗;还有到野外郊游踏青的习俗,故又有“踏青节”之称。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晋文公常把血诗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终于实现了晋国的强国梦。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逢清明节日,我便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古诗。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这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都起来了,要准备较为丰盛的上坟用的祭品,如鸡鸭鱼肉、糕点水果、鞭炮水酒等。随后,一家家老老少少地奔向各自的坟茔地。大人们除去坟墓上的荒草,铲一些新土培到坟墓的洼陷处;少儿们则把新的黄纸压在坟墓的尖顶上,大家七手八脚将坟墓修葺一新。最后,大家在墓前摆上菜肴,上香放炮,洒酒而祭。

清明节这天,我每年都要回到老家,跪拜在父母的坟前,点着祭祀的纸钱,捎去儿子对父母的思念。火在呼呼地燃烧,吞噬着那些黄色的纸钱、花色的幂币。据说纸钱烧的越旺,表明逝者越欢喜。袅袅的青烟,就在四月的天空里飘散。化成的纸灰,有几朵飘出来,在四月的晴空里缓缓地飘,像蝴蝶在飞。在心里默默地为父母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此时,我不禁回想起父母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们不容易,为我们操尽了心,费尽了力,还没有享福就撒手西去。每每想到这些,就不禁潸然泪下。父母的坟头已是绿草青青,含泪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一新。最后磕三个头,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墓地。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扫墓之余,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自有清明以来,不知在这变换着的世界中,有多少生者纷涌而来,祭拜逝者,追思先人。而又有多少生者来了又去了,又被后人追思。一代代,一茬茬,逝者与生者,都曾奔走在这茫茫的天地间。而在这追思奔走中,往来成古今!昔人已逝,来者熙熙。唯一不变的是每年在霏霏的细雨中,姗姗而来的清明节!它以对生命的悲悯让我们寄托着思念!但是它从来不悲不喜,只静候着一代代追思者的到来。

千百年来,人们在清明节通过扫墓祭祖的方式怀念先人,体现了感恩祖宗,传承家庭荣誉的文化传统。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成为法定的假日,这一决定得民心、合民意。清明假日化,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先人的感恩、敬仰,获得思想升华,通过对先人的缅怀,获是灵魂的熏陶。今天鼓励人们过清明节,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悟和认同。清明节不仅是扫墓这一形式,它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它对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起着巨大的作用。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