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命名的傳統節日。節期為冬至節氣後105日,清明節氣前一、二日,是以有個“百五節”的别稱。清代湯若望行曆法改革後,寒食節固定在清明節氣前一日,并沿用至今。

寒食節沿襲于遠古改火舊習,原喚作“禁火節”,又稱“禁煙節”“冷節”。遠古先民每逢此時要舉行祭祀,熄滅上一年的火種,稱為“禁火”,再重新鑽燧取新火稱為“改火”,兩者之間有間隔時間,必須要準備熟食作冷食度日,即為“寒食”,節日也是以得名“寒食節”。但提及寒食節的由來,最廣為人知的還是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獻公之子重耳為避骊姬之亂流亡出走,流亡之路曲折颠沛,重耳的随從多數各奔前程,隻剩幾人忠心追随,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過衛國時,重耳一行誤入荒地,介子推割肉煮湯為重耳充饑,重耳深受感動,表示日後即位必有封賞。

19年後,重耳回國即位成了晉文公,犒賞功臣時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邀功請賞,帶着母親在綿山中隐居。後多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才猛然憶起舊事,趕忙派人請介子推回來首封,介子推卻拒絕了,哪怕晉文公親自去請,他也不肯相見。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John Jennings / 攝

為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下令由三面燒山,留一方給介子推逃生。卻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出來。等火滅上山,才發現介子推與母親抱着一棵大柳樹,已然殒命。安葬遺體時,在柳樹的樹洞中找到了介子推留下的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晉文公讀後,潸然淚下。

晉文公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下令為其修祠立廟,每年的忌日舉國禁火寒食,歲月流轉中便成了“寒食節”,兩千多年一直延續,從未間斷。

寒 食

唐·韋應物

晴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

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

長歌送落日,緩吹逐殘杯。

非關無燭罷,良為羁思催。

寒食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節俗衆多。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禁火。寒食“禁火”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到唐代甚至皇家也參與進來,中華追緬先賢的堅定與誠心可見一斑。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食俗。寒食專用的節食不勝枚舉,大多還有深刻的寓意。如山西、甘肅、陝西等地的“蛇盤兔”,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推,纏繞在一起,展現孝道,在山西介休的方言中,“蛇盤兔”和“必定富”是諧音,是以也是寄托美好祝願的方式。山西地區還有“寒燕兒”,又稱“子推燕”,做好後用柳條穿起來,以此紀念介子推,教導兒孫不忘養育之恩。晉南地區的涼粉、涼面、涼糕,還有全國可見的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都是寒食節常見的節食,先民們如此花心思在寒食的“研發”上,足見對寒食節的重視。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Anthony Ievlev / 攝

插柳。柳是報春使者,也是寒食節的象征。寒食節插柳有懷念介子推政治清明之意,從南北朝到清代的文獻中都有對”寒食插柳“的記載。在記錄中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有記“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插柳自古有之,在民間各處盛行不衰,古人以其預報天氣,記錄時令,宋代趙雲禛也曾寫下:”寂寞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足見這一習俗的風靡。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Zhang Kaiyv / 攝

詠詩。寒食、清明期間,人們祭掃、踏青、遊春,置身其中,觸景生情,無論文人騷客,都要留下詩句。清代洪升的“七度逢寒食,何曾掃墓田”講述了遊子的思鄉情切;五代雲表的“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中道出對人生來去的淡然;唐代王建的“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慨歎物是人非的唏噓……據查《全唐詩》中寒食詩詞就有三百餘首,另有宋金元詞曲一百餘首,不論數量還是品質都令人歎為觀止。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Luke Chui / 攝

秋千。秋千原是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的遊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嫔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唐宋之後,這一習俗得以普及,成為了民間傳統的遊戲。

抛堶(tuó)。“抛堶”是宋時的一種以石塊投擲他人石塊的民間遊戲,類似于後來的“打瓦”。 宋代張侃曾有詩雲:“五五三三抛堶忙,柳絲深處映陂塘。”可見“抛堶”在當時十分流行。

除上述習俗活動外,寒食節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镂雞子、牽鈎(拔河)、蹴球、鑽木取火、放風筝、鬥百草等活動,種類繁多。寒食節裡,到處都充盈着春日的生氣和溫暖。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寒食節是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與追求。盡管寒食和清明兩個節日的節俗也在世代更替中互相融合,但寒食作為展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傳統節日,最終留存下來,節俗也延續至今。

寒食節,禁滅的竈火,換了位置跳動,溫暖萬千心窩。

來源 | 潇湘詩會

編輯 | 譚甜

稽核 | 張激揚

監制 | 黃稱忠 瞿佳

寒食節|禁火的寒食有該銘記的“溫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