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導讀

衆所周知,齊威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君主,但是在他執政的期間,齊國國力的變化之大可謂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齊威王本人說起。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齊威王

齊威王名叫田因齊,是齊桓公的兒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齊桓公并不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那個名叫小白的齊桓公,而是名叫田午的齊桓公,他們兩個人隻是重名了而已,大家千萬不要搞混了。同時,齊威王執政時間前後長達三十六年。我們現在就來具體說一說,他在執政期間到底經曆了哪些事情,當時的時局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齊國國力又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大的起伏?

一、整天不問政事,隻知喝酒淫樂

齊桓公執政期間,廣招天下賢士,為治理國家收納了很多能人賢士,而作為他的兒子,按理來說也應該是勵精圖治的,但是剛繼位的齊威王,不僅一點兒也沒有他父親執政時的風範,反而是每天隻顧吃喝玩樂,從來不過問朝政之事,而他的這個事情也被寫進了史書當中。

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并伐,國人不治。(引自《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從這些文字的表達,我們可以看出,齊威王在繼位之初,确實是一點也沒有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如果按着齊威王這個執政态度,讓齊國這麼發展下去的話,那麼整個齊國必将會亂作一團。果不其然,這種場面終究還是發生了。

齊威王之時喜隐,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引自《史記 滑稽列傳》)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齊威王不聽勸谏

在齊威王的不作為之下,整個國家都已經危在旦夕,比較大的戰争就已經出現了三次。是以說,齊桓公在位時齊國的風光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齊國國家山河風雨飄搖的景象。試問,有誰看到自己的國家出現這樣的局面,心裡會不感到十分着急呢,也就更别說是當朝的一國之君了。

但是,齊威王對于這種情況,沒有絲毫的危機感,他此時依然還未意識到齊國存亡之迫切,隻知道運用自己剛剛到手的權力進行享樂,早就忘記了自己身上擔負着繁榮齊國的重任。

那麼,齊威王到底會怎麼做呢?難道真的要眼睜睜地看着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齊國,就這樣在自己手中滅亡嗎?

二、受到多人勸谏,終于幡然悔悟

事實上,看到齊國處于如此危險境地,很多大臣也都是心急如焚,便紛紛上前勸谏,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數我們最熟悉的鄒忌了。

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見三月而受相印……居朞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引自《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鄒忌與齊威王

經過鄒忌等大臣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谏,齊威王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目前面臨的狀況已是極度惡劣,再加上原來許多不如齊國的小國都已經稱王稱霸了,這讓齊威王心裡感到非常不舒服。于是,齊威王就此幡然悔悟,痛定思痛,決定聽從鄒忌的建議,于是便廣開言路,多多聽取别人的意見。這一舉措幫助齊國重新回到繁榮昌盛局面,成為了齊國這一衰敗帝國重生的轉折點。

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節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谏》)

這也就是“門庭若市”這一成語的來源了,從中也能看出齊威王采納谏言的影響力之大。除了廣開言路之外,在軍事方面,齊威王還任用田忌和孫膑等能臣幹将,把曾經攻打過齊國的那些國家都一一擊敗,這才勉強算使自己滿意了。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戰國時期局勢示意圖

其實仔細一想,齊威王身上的這些缺點也是大多數人都有的,我們總是習慣于在壞事未發生之時不屑一顧,直到危機已經迫在眉睫,才會在慌亂不堪中想辦法去應對解決,臨時抱佛腳就是對這一現象最好的描述。

反正不管怎麼說,齊威王此時已經悔悟了,并且下定決心要當個賢明的好君主。盡管他在繼位伊始時期有過貪圖酒色、昏庸無道的階段,但是好在在他統治後期總算及時挽回了這種不堪的情況,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他用自身經曆給後人留下了諸多啟示,其中最讓人感觸深刻的就是“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難以正人

”。此外,齊威王這種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的特點,跟兩百多年前的楚莊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勵精圖治,積極改革

上文中提過,齊威王已經有了改革的決心,那麼他到底是如何做的,又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能将齊國迅速發展壯大呢?這就要具體地好好講一講了!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孫膑畫像

1、重視人才,視若珍寶

開始改革的齊威王,對于人才的渴求非常強烈,而求賢若渴的君主總是不會差不到哪裡去的。雖然齊國曆代君主都有珍惜人才的傳統,但是能把人才視為國寶的,恐怕也就隻有齊威王一個人了。

比如曾經坐過牢,且長相相當醜陋的淳于髡,以及平民出身的鄒忌和其他一大批寒門子弟,在齊威王這裡都被當成難得的寶物看待。齊威王自己也對這種态度做出了獨特的見解,在與魏王的一次狩獵中,威王就“寶物”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寡人之是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引自《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齊威王與魏王狩獵時讨論“寶物”

由此可見,齊威王的确是把招攬人才這件事當成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去看待的,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超出很多的君王了。

2、以法治國,賞罰分明

齊威王這個人講究以法治國,向來都是賞罰分明,說一不二,無論是誰犯錯都會不徇私情,不偏聽偏信他人言論。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嚴明的法律體系,才使得整個齊國的風氣良好且高潔,人人都不敢欺上瞞下。是以,很長一段時間内,齊國都是太平昌盛的局面。

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緻兵於充二十馀年。(引自《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3、廣開言路,虛心納谏

齊威王深知個人的智慧遠遠不能夠讓齊國強勝,于是就虛心聽取各位大臣以及百姓的意見。前文提到的鄒忌等人的進谏,就是齊威王齊威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谏的開始,而後他在自己執政過程中,也都是如此做的。這一舉措讓人才更加向齊國靠攏,而臣子和百姓也敢于向齊威王提出各種有利的建議。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大臣向齊威王進谏

完成各項改革,終成一代霸主

上述改革的政策一出台,整個齊國上下都煥然一新,不管是在經濟文化領域,亦或是軍事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并終于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齊威王本人也從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轉身成為人人稱贊的明君,完成了自身一次華麗的蛻變,成為了一代新的霸主!

不鳴則已,一鳴動九霄——齊威王的轉變,帶來的是一個帝國的重生

齊威王雕像

結語

不得不說,齊威王這種能夠迷途知返的君主是令人非常吃驚的,他在齊國統治如履薄冰時幡然悔悟,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舉措,扭轉了齊國内憂外患、國将不國的破敗局面,這才讓整個齊國松了一口氣。齊威王的及時轉變,帶來的是齊國這個帝國的重生!

不過在筆者看來,齊威王的轉變固然讓人驚喜萬分,但是大家也不要去盲目地模仿。畢竟齊威王這樣的奇才,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隻是極少數,如果人人都隻是一味地貪圖僥幸,那麼到最後失敗的也隻能是自己。做事情還是要講究腳踏實地,從一而終才是最靠譜的!

參考資料:《史記 滑稽列傳》、《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鄒忌諷齊王納谏》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