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是古代表章類文的“典範”之作。成書于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心雕龍》,說它是“志盡文暢”。
宋代的蘇轼說它“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并把它與伊尹、傅說寫給太甲、武丁的奏表相提并論。
蘇轼認為,自秦漢以降,以忠君為己任的臣子,沒有人寫出過這樣好的文章。

但是,當代
一名叫胡覺照的陝西教授,
因為這篇文章中帶有“忠君”的色彩,
曾兩度上書教育部,給《出師表》冠以“愚忠”的罪名,請求将其移出課本。
更有甚者,
這名教授還從《隆中對》裡看出了諸葛亮有“分裂華夏”的企圖。
隻恨諸葛武侯早已經作古千年,要不然,這位胡教授隻怕還要向他追責。
一、《出師表》是一篇不能忽略的好文章
諸葛亮的這一篇《出師表》最早出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這一篇文章的出名,固然和當中包含的“忠君思想”分不開,但是
它事實上是一篇文學價值頗高的“政治家範文”。
《出師表》的文字樸實而流暢,
“理周而情切,志盡文暢”。
在文章的開始,諸葛亮先是交代了自己上表的背景。
當時是他正準備進行第一次北伐,他擔心自己離蜀之後,後主劉禅不能正确處理朝廷内部的事務,是以語重心長地對他交代“修明内政”的必要性。
諸葛亮甚至連人員都給劉禅安排好了,哪一些是劉備留下來的谏臣,哪一些是經過他考察之後,覺得能信任的武将。并且他還不忘舉漢代興亡的例子,來說明“親賢臣,遠小人”的必要性。
講完了這些以後,諸葛亮又打起了感情牌。向劉禅介紹自己當初是怎樣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他又是怎樣感激并報答劉備的。用以取信于劉禅,并激發他的壯志。
從“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至“受命以來,夙夜憂歎”這一段,當中的内容完全出于諸葛亮的真情實感,是以千百年以來,感動了無數的後人。
諸葛亮在《出師表》的前半部分揭示劉禅“不宜妄自菲薄”,我們在後半部分看到,
他在感激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的同時,也沒有“妄自菲薄”。
一邊表明自己二十一年來立下的汗馬功勞;一邊鼓勵劉禅勤心事國。
一個老臣,即使他位高權重,能這樣直白地把心中話講出來,并鼓勵軟弱的皇帝要自信,這一份真誠之心也是實屬難能。但最重要的,是他講得入情入理,完全發自肺腑,能夠令人信服。
從行文結構上看,《出師表》寫得跌宕起伏,層層遞進,邏輯性很強。
先用“先帝崩殂”、“此危急存亡之秋”,把局勢的紛亂與危險講出來,讓人警醒。再用“待衛之臣不懈于内”開始,讓人情緒一緩。
蜀漢在當時已經失了“天時”,而“地利”并不能讓他們久守。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時他們尚有“人和”
。
但是要保持這種“人和”,皇帝就不能差別對待内、外之臣。
諸葛亮一步一步地,把劉禅引到對“修明治齊”的關注中來。然後以劉備的名義,詳細地安排文臣與武将的位置,這一點為保證他在出征之後大後方政局的穩定,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但是幹巴巴地說理,并不能打動人。無論從政治目的,還是文章本身的要求來看,都必須要有“動之以情”的部分。于是,就出現了後半部分“臣本布衣”那一大段内容。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當中的真情也是同類古文中少見的。并且
出現了不少成語,例如“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引喻失義”等等。可見,僅僅把它當成一篇鼓吹忠君思想的政治文章,是錯誤的。
二、諸葛亮的忠是“愚忠”嗎?
胡覺照教授曾經兩度上書教育部門,認為《出師表》裡的諸葛亮北伐,完全是出于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那時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
另外,胡覺照教授還認為諸葛亮
為了北伐,完全沒有顧及蜀地百姓的生計。胡教授的這種觀點,在近代還頗有一些影響力。
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有一家公司發售了一款以三國這段曆史為背景的RPG遊戲。而這個遊戲的作者,和胡教授持有相同的觀點。
于是,遊戲的作者把諸葛亮安排成了反角,并且讓男主角從諸葛亮的部下,變成了他的反對者。理由就是他連年發動戰争,導緻百姓死亡。
文章寫到一半的時候,我去查了一下,原來這位胡覺照教授第一次上書教育部的時間,正好也是同一年!真是太巧了,讓我懷疑他是不是受了這款遊戲的影響。
其實這一款遊戲的背景設定,表面上看反對的是諸葛亮這種勞民傷财的戰争,但是背後反對的是天下大一統,其作者恐怕更像是胡教授口中那個主張“華夏分裂”的人。
諸葛亮前後《出師表》中講得非常明白,他之是以要北伐,一方面是為了完成劉備恢複漢室天下的雄心;而另一方面,則是他不能讓蜀漢坐以待斃。
隻要認真看過兩篇原文的人,絕對不會得出諸葛亮是“愚忠”這樣的結論
。他之是以發動北伐戰争,純粹是因為他看出來,蜀地的天險不能永固,隻能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那麼,反對北伐的一般會是什麼人呢?一般是就是南宋君臣那樣的人。因為畏懼戰争而偏安一隅,年年向敵國納貢稱臣。吊着一口氣,最後被人滅國,造成十萬軍民投海而亡的悲劇!
當然,盡管我們多數人都看不上南宋小朝廷的窩囊,但是還是一直有人在鼓吹宋朝的繁榮富強,是以我就沒有什麼話好說的了。
結語
古代人的忠君和愛國,其實是根本沒有辦法分開的。因為在古代,忠君即是愛國,愛國即是忠君。
非要指責古人有忠君的思想,也是十分荒謬的事情。
《出師表》即使不談當中的“忠君”思想,光講文學技巧,也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政論散文。是以才會被包括劉勰、蘇轼在内的名人推崇,
清人丘維屏甚至把它與《離騷》相提并論
,而這都是從文學角度去分析的。
沒有浮華骈麗的風文,但是有“理周情切”的叙事,與感人至深、甚至催人淚下的“真情”。
這麼好的文章,為什麼要移出課本呢?
古代人的思想觀念和現代人有沖突,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時代不同,辯證地接納就好了,哪有潑髒水連孩子一并倒掉的道理呢?
這位胡覺照教授
還曾經向教育部門推薦用華歆《止戰疏》那篇幹巴巴的文章,來代替諸葛亮的《出師表》,由此可見他的文學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