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俗話說

“一将功成萬骨枯”,古代王朝的更疊,離不開武将的身影。

不少大一統的王朝,都有一些絕世名将出現,比

如秦之白起、王翦,漢之衛青、霍去病,唐之李靖、李勣,宋之嶽飛、孟珙,明之徐達、戚繼光等。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但是,到了清朝以後,很多人都發現,這種可以影響整個戰争格局的絕世名将明顯少了。

要是問問大家清朝有哪些絕世名将,大家都得在腦子裡稍微想想這個問題。

但是,結果還是無法給出答案。

那麼,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會出現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這種情況呢?

是因為清朝的武将整體水準和戰鬥力不行嗎?

重視文化教育,從思想控制入手

清軍的戰鬥力,其實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成功消滅其他勢力,入主中原。不過差別就在于,

清朝吸取了其他朝代的滅亡經驗,在此基礎上加強了集權。

順治親政第二年,前有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殺,後有敬謹親王尼堪在衡陽遇伏身死。雖然

戰亂頻發,

但是,些都不足以動搖大清的根基。面對如此局面,

順治沒有選擇絕對的武力鎮壓,反倒是選擇了從文化入手。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順治一方面着手在貴族推行漢化,另一方面又采取滿漢聯姻的方式,來加深滿人和漢人的融合。

比如,順治就把皇室貴女嫁給了吳三桂的兒子。

有了皇帝的行動做榜樣,

下面人自然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得到皇帝的歡心。

于是,“滿漢一家親”的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而這也

有效避免了戰亂的出現。

之後,清朝的曆任皇帝也一直狠抓“思想”。

比如,令人聽之色變的文字獄。

這樣高強度的“洗腦式”思想控制,自然也從很大程度上鎮壓了戰争的爆發。

畢竟,對于古代的普通百姓來說,有飯吃、有錢花就行,到底是哪個皇帝在上面高高挂着,并不是那麼重要。

是以,清朝前期整體戰争不多。而少戰,自然也就少了絕世名将的出現。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當然,少戰不代表沒有戰争,就比如說康熙時候的平定三藩、蕩平準葛爾等。但是,

在這樣的戰争中,皇帝的禦駕親征就從極大程度上削弱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變低,開始“不務正業”

清朝前期的幾場大戰,康熙為了赢取民心,就選擇了禦駕親征。

比如為了震懾準葛爾,康熙不止一次親自上陣。

當皇帝親臨上陣的時候,誰還會去關注當時的領兵大将到底是誰呢?

在皇帝的鋒芒下,無人可以再出其左右。也就是說,

清朝前期也不是沒有名将,隻不過是鋒芒被選擇禦駕親征的皇帝遮蓋了。

于是,為了謀求出路,武将開始發展副業,立志往“儒将”上發展。

儒将一詞最晚産生于唐代,到了明清時期已經被廣泛應用了。而

清朝儒将的發展,就和武将整體社會地位受限制有關系。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清朝前期,戰争爆發,但是

集權加重,武将鋒芒在貴族階級的遮掩下已經所剩無幾。

在如此社會背景的影響下,

武将紛紛開始發展自己的文學素養。

為了能在朝廷上占取一席之地,武将

開始變得更加注重政治上面的勾心鬥角。

從雍正時期開始,清朝整體戰亂較少。

有的那些戰争,也并不足以改變清朝整體的分布形式,

打勝仗的武将自然也不會再有以前名将那樣的名聲和影響力。

再者,從雍正時期開始出現的各種監察制度,也使得武将紛紛收斂。

畢竟,誰也不想當下一個年羹堯。在性命和前途之間,還是性命更重要。

是以,自然不會出現足以改變清朝命運的絕世名将。

到了清朝晚期,清朝整體軍事實力偏低,處于被列強侵略的局面。朝堂之上政治鬥争越演越烈,武将地位本就不高;而朝野之外,清朝整體社會地位不高,清朝的武将自然也沒有什麼好名聲。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有一批優秀的武将出現,如左宗棠等人,但是也很快被曆史所淹沒了。提起晚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清朝被侵略、被瓜分,而想不起他們有何名将可以改變清朝的整體局勢。

其實,清朝末年的軍事發展也有過被提高的希望。但是在慈禧太後的鎮壓下,清朝軍事發展的希望很快就破滅了。

當朝統治者就立志向敵人求和了,将領們又有什麼底氣去抗戰呢?

僅有的幾場勝仗,也并沒有為軍人帶來應有的榮譽,但倒是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有鎮南關大捷。在此戰中,清朝名将馮子材臨危受命,率領手下将士大戰三天三夜擊退了法軍的進攻,保住了土地。

清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讓人感覺沒有任何的絕世名将?

消息傳至法國,法國總理茹費理引咎辭職。

但是,

還沒等人們開始享受勝利的果實,李鴻章就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此情此景之下,還有多少人能記得馮子材在戰場上的拼命搏殺呢?

結語

總的來說,清朝之是以給人留下沒有絕世名将的感覺,原因是兩方面的。

一、清朝早期戰争相對較多,但是清朝采取了“文化思想”控制,在思想文化的推行下,武将的功勞自然被瓜分了不少。

二、到了清朝晚期,清朝整體軍事實力不高,武将們的社會地位自然也就顯現不出了。

對比當時的勝利,人們可能更多地記住了那些失敗和侵略。

當然,這也不是說清朝就沒有優秀将領。清朝的優秀将領還是不少的,隻是他們大多沒有起到改變整個戰争局面的作用。

就拿漢之衛青、霍去病等人來說,他們在軍事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而在清朝,幾乎就沒有了這樣的将領。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才使得清朝落了個挨打的局面。

不過,曆史大勢本就是分分合合的。在這樣的變遷中,也能看出武将,特别是優秀的武将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這無論是在哪朝哪代,都是至關重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