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門外漢”李一男,造四輪汽車是認真的嗎?

“門外漢”李一男,造四輪汽車是認真的嗎?

造兩輪電動車,李一男絕對是認真的,他創立的小牛電動在成立四年後就于納斯達克上市。如今,李一男再次創業,宣布造四輪電動汽車。對此,業内戲谑“不造電動汽車的中年男子,就不是足夠成功的中國商人”。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小牛電動将通過北汽新能源常州工廠跨界造車,但這一消息随後被小牛電動官方否認。然而還未過一年,小牛電動孵化了三年的“牛創科技”就宣布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

牛創科技近日釋出全新汽車品牌,同時公布品牌英文命名“NIUTRON”、中文命名“自遊家”。釋出現場,自遊家還透露了更多新車資訊,表示首款車型NV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預訂,同年9月啟動傳遞。

李一男每一次出手,都能站到風口浪尖。那麼,這次造車他是認真的嗎?

李一男的“三不”論

跨界造車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外界更感興趣的是創始人李一男,尤其是他的造車“三不”論,着實重新整理了一衆造車人的三觀。不缺錢、不缺人、競争力最不重要,這樣無厘頭的觀點,想必隻能出自李一男之口。至于創業感想、未來目标等等,李一男一律回答“沒想過”、“答不上來”、“不清楚”。

搜尋百度百科,李一男有很多重身份:任正非傳說中的前接班人、港灣網絡創始人、華為“打港辦”挨打人、李彥宏心中全球唯三配做百度CTO的其中一人、中國移動12580前操盤人、創投人、廣東省獄友……如此多的标簽有褒有貶,給李一男蒙上傳奇色彩的同時,也讓外界看到了一個随性甚至有些任性的李一男。宣布造車,牛創科技顯得很低調,僅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内部溝通會。但李一男憑借一己之力讓這場溝通會發出了最大聲量。

不缺錢。“我們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天偷懶,也沒有一天缺過錢。”李一男表示,“汽車制造毫無疑問是一個高資金門檻的行業。别人也問過我,為什麼之前沒做汽車,現在想着要做汽車。2014年的時候,我自己判斷融不到30億美金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我大機率應該能夠融得到這個錢來做這個事情。”李一男現在為何有信心融到30億美元的資金?不得不說,李一男本人在資本市場一直擁有不錯的影響力。此前,憑借李一男的過往名聲,小牛電動車還未問世就獲得了GGV、IDG、紅杉等多家機構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據悉,目前自遊家汽車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融資總額為5億美元,IDG資本、COATUE等機構參與了投資。

不過,相較其它新勢力領頭羊累計幾百億的融資明顯遠遠不夠,而且留給牛創的機會和時間視窗已不多。根據天眼查顯示,李一男在小牛電動的持股在過去一年間從接近40%快速減持到如今的5%。業内人士分析,李一男不斷減持套現,很可能是為了給造車項目輸血。

不缺人。“我們啟動高管招人的時間是在2019年,那時候我覺得挺好招人的,我覺得我們沒碰到任何問題。”對于目前造車新勢力的搶人大戰,李一男顯然有着置身事外的超然。據介紹,自遊家汽車總部位于北京,研發中心設在上海。人員方面,自遊家汽車目前擁有核心研發人員接近1000人。

競争力是最不重要的東西。當被媒體問及和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自遊家有哪些優勢時,李一男直言“競争力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能給客戶帶來什麼。說實話我真說不上來,反正我們就把自己的東西做好就行了。”在智能化方面,自遊家并沒有做過多的鋪墊,同時明确表示“自遊家NV不會裝配雷射雷達”。 對于造車新勢力最後将僅剩3至5家的觀點,李一男的回答更是直接,“我的車還沒出來,我都還沒有上台,我就沒有資格說這個話。我能不能活,這種話我回答不了。第3名肯定是說這個世界上隻剩3個,第5名的說這個世界上隻剩5個,是以我既然現在沒資格,我也不想去讨論這個事情。”

複刻理想汽車“不丢人”

根據牛創科技規劃,自遊家産品布局采用純電動和增程式并行,已經開發了Gemini雙子平台。基于該平台推出的首款産品自遊家NV定位于中大型高端SUV,将為使用者提供純電與增程兩種動力總成。在品牌定位上,李一男稱“肯定是高端”。不過對于首款産品的目标人群,自遊家的高管團隊還沒有給出明确的定義,但明确“不會對标市場現有品牌的某一款車型”。

從産品的定位和技術路線看,自遊家NV與理想ONE較為接近,外觀設計風格則有點像路虎衛士。據透露,自遊家NV已經累計進行了三輪工程試制,研發測試裡程超過百萬公裡,首輪冬夏試驗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冬季測試。随着制造基地改造完成,自遊家NV預計于2022年3月進行小批量生産。此外,與大多數造車新勢力一樣,自遊家汽車也将采用直營的銷售模式。

牛創科技的智能制造基地——大乘工廠位于常州,距離北汽新能源常州工廠30公裡,距離理想汽車的常州基地僅40多公裡。據了解,李一男與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私交甚好,這兩個人也很快将在新賽道相遇。當媒體問及如何評價理想one月傳遞過萬輛一事,李一男表示:“我沒做之前,李想也給了我很多分享,我問他問題,李想知無不言。但我從自己決定做這個事情以後,就沒有跟李想來交流了,因為交流就不合适了,這個事我覺得也是對别人起碼的尊重。李想做的好,我們鼓雙手表示衷心的祝賀。”不過,有業内人士也指出,牛創科技對理想汽車難免要産生一些影響,同為常州企業,同造增程式電動車,包括高管、員工的跳槽等等都在所難免。

對于造車,業内一句名言是“少兩個輪子,就是少兩把刷子”。不得不說,李一男在造汽車這個領域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就連他自己也承認,“沒啥經驗,造兩輪和造四輪完全不一樣,汽車産業的複雜程度和兩輪車至少差三個數量級。”但在創業路上命運多舛的李一男,在知天命的年紀仍不願相信命運,也許他始終記得自己那句話,“不管對多少事情失望,都沒有理由對最好的時代失望”。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