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廢名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作家。陳建軍教授研究廢名多年,成果累累。本書是他關于廢名文字的最新結集,涉及廢名的生平、創作和交遊等,頗多新的發見,不僅大大有助于廢名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也大有禆益。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子善

陳建軍教授的《說不盡的廢名》是部功力深厚、别開生面的著作,考辨詳盡,求真求實,論從史出,兼及廢名生平、創作以及研究和出版領域的方方面面,使廢名及其作品成為“一個說不盡或難以說盡或不可能說盡的話題”,有助于讀者和學界認知廢名的豐富性和獨異性,進而體悟廢名的經典性和未來性。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曉東

廢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物,其小說獨具特色,為人及行狀也有頗多傳奇性。這本書把廢名的故事寫得平實、細緻,又趣味盎然,澄清了不少訛傳,于廢名研究者是難得的可信史料,于普通大衆則會讓你讀後會心一笑,懂得作家的孤傲中原來也有溫暖的人情。由此識人明性,實在是開卷有益,妙處盡收眼底。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陳國恩

廢名傳略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廢名,原姓馮名勳北,字焱明,号蘊仲(又号蘊中或蘊重),乳名焱兒,學名文炳,筆名另有蘊是、病火、春風、丁武、惠敏、非命、法、補白子等。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作家、學者,有“奇才”“僻才”之稱。

1901年11月9日(清光緒辛醜年九月二十九),廢名出生在湖北黃梅縣城東門一個小康家庭。其祖父馮汝順為制作竹器的手工業者。兩個叔父都經商,一開南貨店,一開布店。父親馮楚池,讀書人出身,曾任縣勸學所勸學員。母親嶽氏,為縣城近郊嶽家灣農家女,後皈依佛門,法名還春,修持甚謹。廢名兄弟姐妹六人。姐遠嫁,妹早夭,大哥幼亡。廢名和另兩個兄弟均畢業于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并先後在武漢任國小教員。二哥馮文清,又名力生,為本縣本省知名教育家,曾任省立第四國小校長,參與創辦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并任校董。抗日戰争時期回黃梅避難,一度任縣中心國小校長、縣初級中學校長。戰後,就職于考試院湖北湖南考铨處。後定居武昌,1972年去世。弟馮文玉,又名經平,1935年病逝于漢口第一國小教師任上。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1906年,廢名進縣城大南門内都天廟私塾,從師讀《三字經》《百家姓》和《四書》等。封建書塾生活,幾乎與世隔絕,使他感到“烏煙瘴氣”。不久,他因患淋巴腺結核病而辍學。一次,随外祖母、母親和姐姐到五祖寺進香,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黃梅縣乃“禅宗聖地”,家鄉的佛禅文化,對廢名日後的思想和創作都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1908年,病愈,複入都天廟讀書。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聽說武昌招募學生軍,他想跑去當兵,“立志做一個英雄”。13歲時,父親要他當學徒,将來經商,自謀生路,他不聽從。父親無奈,隻得送他入黃梅縣八角亭第一高等國小堂讀書。

1916年,廢名離開黃梅,來到武昌,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開始接觸新文學,想把畢生精力放在文學事業上。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受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和新文化思潮的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接觸科學與民主思想,關心當時的革命和文學運動,有較強的政治熱情。1921年2月,以名列全班第四的甲等成績,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于武昌模範國小(省立第四國小前身,即今武昌閱馬場國小),業餘時間學習寫作白話詩文。同年,與其二舅之女嶽瑞仁結婚,開始與周作人通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并在胡适主編的《努力周報》上發表文學作品。1924年,正式升入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系。4月9日,作雜感《“呐喊”》,稱魯迅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1925年10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作為“文藝叢書之九”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内收小說14篇。1926年6月9日,起筆名為“廢名”。6月11日,讀魯迅《馬上支日記》後,在日記中寫道:“倘若他槍斃了,我一定去看護他的屍首而槍斃。”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入京,下令将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9所院校合并為“京師大學校”,引起北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反對,廢名憤而休學。冬,蔔居西山,先住四棵槐樹,不久搬到山北北營,後遷居西郊門頭村正黃旗十四号一戶貧寒人家。以後常在此過冬,夏天則每每因事進住城内。如此長達5年之久,故将其書齋取名為“常出屋齋”。這一期間的山居生活經曆,對他創作長篇小說《莫須有先生傳》影響很大。1928年2月,第二本短篇小說集《桃園》由北京古城書社編譯所印行,内收小說10篇。6月,國民革命軍正式接管北平。不久,京師大學校先後更名為中華大學、北平大學,廢名複學,仍在英國文學系讀書。1929年夏,北京大學校名恢複。同年秋,廢名從北大英文系畢業,女兒馮止慈出生。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1930年,與馮至共同創辦《駱駝草》周刊,并著文抨彈列名于《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宣言》的魯迅、郁達夫等人。1931年1月,赴青島暫住,一度在青島鐵路中學任教,講授高中之“文學史”“學術史”等課程。楊振聲時任青島大學校長,廢名拟在青島大學謀得短期教職,曾寫信求助周作人、俞平伯,未果。3月,傳回北平。同月,編成《天馬》詩集,收詩80餘首,後散佚。5月,又輯成詩集《鏡》,收詩40首,未出版。10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棗》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内收小說8篇。同年11月,經周作人推薦,在北大國文系任教,講授“作文(一)(附散文選讀)”“新文藝試作(散文、小說、詩)”等課程。1932年4月和12月,其長篇小說《橋》和《莫須有先生傳》先後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1934年6月,作《〈周作人散文鈔〉序》,高度評價周作人的散文創作、曆史态度和在新文化(文學)運動中的地位,并比較魯迅與周作人的“不同之處”,對魯迅頗有微詞。同年,接妻女到北平,住東安門内北河沿甲十号。7月,作《知堂先生》,盛贊周作人。1935年,魯迅寫了一篇題為《勢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短文,嚴厲批評廢名的文學觀。同年,兒子馮思純出生。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1937年7月7日,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北京大學規定副教授以上人員随校内遷,其他人員自行安排。廢名是講師,不在内遷人員之列。因交不起房租,便住在雍和宮的喇嘛廟裡。10月26日,母親辭世。廢名接到噩耗後,于12月離開北平。時交通大亂,曆經千辛萬苦回到黃梅。1938年8月,日軍入侵黃梅縣城,遂率妻兒躲避至南鄉鄉下。1939年夏,日軍借口飛機失事,大規模騷擾黃梅,山區不得安甯,寄居東鄉多雲山姑母家。同年秋,往北鄉任黃梅縣金家寨第二國小國文和自然教員。先至臘樹窠,後借住在停前鎮龍錫橋邊一戶農舍裡。1940年2月,黃梅縣初級中學複學。廢名改教中學英語,但仍有不少學生從其學國文。不久,随縣立國中遷往東山五祖寺。1941年5月,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1942年春,得熊十力從重慶所寄《新唯識論》語體本,決定著《阿賴耶識論》。同年冬,日軍占領黃梅縣城,炮擊五祖寺,縣立國中暫時解散,舉家遷居東山腳下的小山村水磨沖。1943年春,縣立國中複學,遷南山寺和北山寺。1944年4月,詩集《水邊》(與開元合著)由北平新民印書館印行,其中收廢名詩16首。11月,北平新民印書館印行其詩論《談新詩》。此書系廢名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大學國文系開設“現代文藝”課時的講義,共12章。1945年春,因校舍不能集中,管教困難,學生賭博,且與中學校長辦學思路沖突,于是辭職,在其祖籍地後山鋪馮仕貴祖祠堂辦學館。5月,詩文集《招隐集》由漢口大楚報社出版,内收詩15首、文8篇。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秋,撰成《阿賴耶識論》,原計劃寫20章或更多,終得10章。

1946年春,傳回縣城。為了生計,在縣城與嶽家灣之間的雞鳴寺招徒課書。7月,經俞平伯、楊振聲、朱光潛向校長胡适、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力薦,被北京大學聘為副教授。9月,由九江乘船至南京,通過葉公超之關系,探視關押在老虎橋監獄的周作人。後因火車不通,遂坐飛機抵北平。連載于《文學雜志》(朱光潛主編)上的長篇小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即以其在黃梅近十年的避難生活為藍本而創作。到北平後,開始住袁家骅家,後被學校安置在沙灘校園内蔡孑民先生紀念堂後面的一排平房裡居住,與熊十力、遊國恩、陰法魯等人為鄰。複校初,除每周教授兩小時的《論語》課外,還開設有“大一國文”“孟子選”“英文文學選讀”等課程。不久,國民黨反動派常搜捕進步學生。對此,廢名憤激地說:“這年頭道理也講不通……”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廢名開始認真學習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聲言“相信黨,相信毛主席”。8月,周作人回到北京,生活比較困難。廢名經常去周家,并給周家捐款贈物。是以,北京大學中文系開會批判他,說他立場不堅定。1950年,晉升為教授。1951年,主動報名,随北京大學中文系師生赴江西吉安專區潞田鄉參加土地改革運動,負責第三代表區工作。數月後,傳回北京大學。不久,向北京大學中文系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1952年9月,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廢名和楊振聲、劉禹昌、趙西陸等人被調到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工作。11月,加入中國教育工會東北人民大學委員會互助會。1953年8月,參加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動工建設。勞動了半個月,右眼突然看不見東西,後被确診為視網膜脫落。手術後,因效果不好,右眼幾近失明,但仍堅持寫文章、編講義,按時上課。1956年7月,《跟青年談魯迅》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0月19日,發表《魯迅先生給我的教育》,聲稱魯迅給他的教育不是魯迅生前給他的,而是在魯迅去世後,在中國解放了之後,并說這是他的“痛苦的經驗”。同年,擔任中文系主任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4月,被推選為長春市文聯副主席。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廢名小說選》,内收小說32篇(章)。1958年8月,東北人民大學更名為吉林大學。1959年,當選為政協吉林省第二屆委員會常委。1962年5月,當選為吉林省第三屆文聯副主席。同年夏,周揚到吉林大學視察,親自召見廢名,并要求學校給他配秘書,他拒不接受。1963年,患膀胱癌。自此,再未上課,在家看書,修改講稿。同年,再次當選為吉林省政協常委。1966年,癌細胞擴散。1967年9月4日,因醫治無效,逝世于長春,終年67歲。1994年清明節,其骨灰盒被安葬在黃梅後山鋪,緊鄰馮仕貴祖祠堂。

廢名的一生,以1949年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文學創作為主,兼及詩學、佛學研究。其中,1922—1937年和1946—1948年是其創作的兩個重要階段。後期主要從事學術研究,涉及《詩經》、杜甫、魯迅、新民歌、美學、語言學等領域。廢名是一個複雜而獨特的存在,早在1936年,劉西渭(李健吾)就說過:“在現存的中國文藝作家裡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偉大的、生動的、新穎而且時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凡他寫出來的,全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創造……”無論是在文學創作上,還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廢名都自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然而,或許正因為他過于“特殊”,是以生前身後并不被大衆所接納,獨自承受着“光榮的寂寥”。1996年,汪曾祺曾斷言:“廢名的價值的被認識,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真正的被肯定,恐怕還得再過二十年。”二十年早已過去,廢名的價值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否真正地被認識、被肯定了呢?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

紀念詩人、作家、學者廢名誕辰120周年

集著名學者、廢名研究專家陳建軍

數十年廢名研究之大成

收錄近三十篇文章,近一百幅珍貴圖檔

對廢名形象及其作品進行全面研究和展現

本書作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建軍,一直緻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廢名的研究,本書集他數十年廢名研究之大成。書中既有對廢名生平事迹的鈎沉、佚文佚簡的發掘、作品版本的梳理、學術著作的研究,也有對具體史實的考辨、商讨或争鳴,還有對廢名文集編纂問題的看法、對廢名研究著作的介紹與評議,等等,全面展現了作為詩人、作家、學者的廢名的方方面面,并對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恪守“論從史出”的典範之作

書中不少資料系初次公開披露

作者以數十年來學術研究所積累的報刊、信件、手迹、照片等資料為依據,對照史料原本對全文進行反複、細緻的校訂,涉及廢名文本處均盡可能保留原刊原貌,堅持用事實說話、用證據說話、用第一手材料說話,力争接近廢名、抵達其“真”。

除此之外,書中收入的近百幅曆史圖檔中,不乏初次公開披露的珍貴文獻,如廢名和周作人、林語堂等大家的通信手迹,關于魯迅文章的手稿,課程講義手迹等,具有相當的史料性和資料參考價值。

内容簡介

廢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作家、學者,有“奇才”“僻才”之稱。本書内收錄近30篇文章、近100幅圖檔,集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廢名研究專家陳建軍數十年廢名研究之大成,也是對廢名形象及其作品的一次全面研究和展現。其中,許多圖檔系首次公開披露。

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比較駁雜,既有對廢名生平事迹的鈎沉、佚文佚簡的發掘、作品版本的梳理、學術著作的研究,也有對具體史實的考辨、商讨或争鳴,還有對廢名文集編纂問題的看法、對廢名研究著作的介紹與評議,等等。作者恪守“論從史出”的基本原則,用事實說話、用證據說話、用第一手材料說話,力争接近廢名、抵達其“真”。

20世紀末,汪曾祺曾斷言:“廢名的價值的被認識,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真正的被肯定,恐怕還得再過二十年。”直到21世紀的今天,廢名依然是“說不盡”的。本書通過詳實的考據和珍稀的圖檔資料,展現廢名作為詩人、學者的方方面面,也可從中一窺廢名所處的時代,具有很強的史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陳建軍,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廢名研究專家,《寫作》雜志副主編。著有《廢名年譜》、《廢名研究劄記》等,編訂有《我認得人類的寂寞:廢名詩集》、《廢名講詩》、《橋》(手稿整理本)、《廢名作品精選》(四卷本)等,發表廢名研究文章數十篇。

目錄

說不盡的廢名

3廢名傳略

13廢名的童年記憶

27廢名的“真”

39廢名與魯迅

55葉公超批廢名

65“馬良材”是誰

73廢名緻周作人信二十四封

99談廢名的一封殘簡

107廢名的一則題箋

113廢名的幾副對聯

121說說廢名的印章

127《橋》版本摭談

151别忘了,廢名還是位學者

167廢名對胡适新詩理論的反撥與超越

183廢名對進化論的反思與質疑

199廢名講《詩經》

219廢名關于杜甫“三吏”編次等問題的考辨

231廢名的兩部魯迅研究專著

239一場沒有結果的争鳴——關于廢名的《阿Q正傳》研究

255關于《廢名年譜》

271再關于《廢名年譜》

277《我認得人類的寂寞:廢名詩集》前言後語

293《廢名集》:一個可供讨論的“範例”

305《抗戰時期廢名論》:一部填補空白的學術著作

311《關于廢名》序

319序《廢名先生》

附錄

325廢名生前未刊著作目錄

333已版廢名著作目錄

341廢名研究著作目錄

345後記

陳子善、陳國恩、吳曉東教授聯袂推薦《說不盡的廢名》|數十年研究之大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