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的日軍,為什麼“以下克上”的風氣如此嚴重?

在二戰時日軍犯了四個嚴重的錯誤。

一、逐次增兵,欲戰又止,遲疑不決。

二、随意更改“主戰場”。

三、軍、政不和,下克上之風氣嚴重。

四、該出手時作壁上之觀,不該出手時南進襲美。

其中“下克上”之風尤為嚴重。

抛開民族情感來講,日本在中國發動的戰争程序也算是可圈可點,想象一下,日本一個島國,在當時連一億人口都沒有的小國家,在對華戰争過程中竟然侵占了大半個中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最終他們還是失敗了,雖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國民萬衆一心緻力抗敵,但是其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下克上。

二戰時的日軍,為什麼“以下克上”的風氣如此嚴重?

那究竟什麼是“下克上”呢?

下克上不難了解,中國古代的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将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也就是指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感到不滿甚至對上級下達的指令不理不顧,按道理說軍人是以服從軍令為天職的,但是下克上出自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在強調對上級忠誠的同時,也希望上級能尊重下級的利益,如果下級認為上級違背了這個約定,下級是可以反對上級的。

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結果,因為這些下層軍官後面都站着一個人——天皇。“下克上”也可以說是天皇一手促成的。他希望以此來平衡下面人手中的權力,并且增強自己手裡的權力。

20世紀30年代,日本右翼大力宣揚“下克上”,在全國範圍内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右翼認為國家出現衰弱的原因是天皇被内閣架空,這該如何是好?

二戰時的日軍,為什麼“以下克上”的風氣如此嚴重?

隻有除掉這些中間的官員,直接聽命于天皇的上司,這樣就能迅速對外擴張,通過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來壯大自己的祖國,聽上去是不是覺得很感動,持有這種“愛國情懷”的軍官大多數是草根出身的中下級法西斯官員,正是他們的這種“下克上”的思想讓日本日益膨脹,開始四處侵略擴張。

但這種現象其實是從918事變之後開始的。918事變并不是由日本高層一手策劃并實施的,而是由石原莞爾和闆垣征四郎等關東軍将領背着日本軍方高層秘密實施的一個計劃。

對日本而言918事變的冒險嘗試是非常成功的,東北軍的不抵抗使得東三省以席卷之勢淪陷。而那些參加了對東三省進行了作戰的官兵嘗到了甜頭後越發狂熱,認為918事件完全可以重演。

二戰時的日軍,為什麼“以下克上”的風氣如此嚴重?

由此那種下克上之風越發嚴重,後來的七七事變有對戰果的擴大和不擴大兩派,而被奉為英雄的石原在當時卻屬于不擴大派,有部分擴大派軍官就效仿石原,直接繞開了上層上司制定各種戰略規劃,于是中國爆發了全面抗戰。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比如說諾門坎戰争,英帕爾戰争都是各軍司令部獨自策劃并上司各種戰役決定,也是以影響了全局。其實根本原因還是海外軍團獨立性過大,是日本下克上風氣所緻,同時也讓這種失敗成了必然。

這種模式雖說在理上說不通,可是有許多軍官卻是預設接受這種“潛規則”了。畢竟手底下人瞞着自己做事,做成了有自己的一份禦下有方的功勞,沒做成的話就把下屬推出去自己撇得幹幹淨淨。

二戰時的日軍,為什麼“以下克上”的風氣如此嚴重?

而那手底下人呢?一旦做成了事情那可就是平步青雲了,可謂是進入了官職晉升的快車道了。

可是這種方式有利有弊,畢竟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日軍下克上風氣直接導緻了日本軍部的戰略部署的錯亂,導緻其慘敗。就比如說日本在攻打南京的問題上出現的分歧導緻其被徹底陷入持久戰的泥潭而無法自拔了,日本一線指揮官越過日本軍部直接攻打南京,導緻軍部被迫認可了這個決定,再後來又繼續獲得了政府和天皇的追認。

其實究其根底,日本的失敗一是在于中國國民對侵略者一緻對外的決心。二是其戰略方針的錯誤,而戰略方針的錯誤又在于軍中的互相制衡,互相猜忌,更有本文中提到的——下克上風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