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清末年的能臣之一,我們對于李鴻章其人還是非常的熟悉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的清廷劇之中,也有很多有李鴻章的形象,應該說在清朝的曆史之中,李鴻章的一些所作所為還是有很大的過錯的,尤其是與列強簽訂的一些不平等的條約。
但是我們明白一點,當時的李鴻章雖然權力不小,但是在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之中,他還是聽命于清朝,聽命于慈禧太後的,而李鴻章隻是在執筆者而已,是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李鴻章還是挺無奈的,因為他即使知道自己做的一些事會留下罵名,但也隻能是硬着頭皮上了。

而且相比于同時期之内的很多的清朝人,李鴻章的眼界還算是比較的開擴的,當年他曾出方過很多的列強國家,還包括當時已經強大起來的美國。在1896年的8月份時,李鴻章來到的美國通路,對于美國的高樓大廈和一些現代化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大大超過清朝的工業水準,這位垂垂老臣還是非常的新鮮的。
而對于李鴻章的到來,美國的普通人也有很大的興趣,當時對于李鴻章在美國時的一舉一動,甚至是包括吃飯,住宿這樣的事情,美國的媒體都非常的感覺興趣,都會做大篇幅的相關的報道。
在初到美國之時,李鴻章身着黃馬褂,表現的氣度不凡,而當時有多達五十萬的普通群眾紛紛的湧上街頭,大家都想看一下這位來自古老的東方古國的大臣,當時的《紐約時報》稱之為“盛況空前的歡迎儀式”,也足以看得出普通的美國人對于李鴻章的一個關注的熱情。
當時很有意思的是,因為李鴻章是身穿着黃馬褂來到美國的,一些美國媒體甚至在自己的報道之中稱“清國總統李鴻章訪美”,“清國皇帝李鴻章出訪美國”,這些标題可以說是非常的吸引人們的注意,但其實隻是他們不了解所導緻的罷了。
那麼,我們可能要問了,當年的美國人對于李鴻章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熱情呢?他們真的了解清朝嗎?
其實,這在筆者看來,應該是有一種莫名的心酸的,雖然當時的美國人并不了解清朝,但是他們都知道一點,那就是那個遙遠的東方古國是非常的落後的,而且他們的穿戴和行為方式也與美國人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一些是非常的可笑的。
而大量的普通人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想法,是以才對李鴻章非常的有興趣,想看一看這位清朝大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筆者說句不好聽的話,當時的美國人更多的感覺隻是在看一種新奇的事物甚至是新奇的”動物“罷了,而我們很難說,這裡面有什麼所謂的尊敬的意思,有的隻是好奇心罷了,是以,堂堂的李中堂到了大洋彼岸被當作是一種”新奇事物“來觀看,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心酸現實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