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二倍,飲馬長江,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吳三桂失敗的最終原因并不是輸在了兵力上,更何況我國古代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比比皆是。縱使吳三桂傭兵幾十萬,但是“一步錯,步步錯”的他似乎在很多方面都尚且不如清朝。在我個人看來,吳三桂起兵反清的過程好像和太平天國反清運動有些相似,雖然前期都曾風光無限好,但最終的失敗卻證明了一切。決定勝利與失敗的關鍵往往不是一時之間,而是戰争相持、相鬥的這個過程,吳三桂縱有部分優勢,但是從其自身來看,他最初起兵造反的決定就是錯誤的。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二倍,飲馬長江,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公元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吳三桂因殺南明永曆帝于昆明故立功。“永曆政權”的覆滅使得清代民間“反清複明”的過程則更為艱難,與此同時,吳三桂此舉甚得滿清歡心。同年10月,吳三桂因功受封為平西親王,當時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公元1672年,康熙帝以“撤藩令”昭告天下。同年11月,南方爆發了著名的“三藩之亂”。

其一:自古未有不行險而得天下者

這句話說白了,其實就是特别諷刺了吳三桂自起兵以來一直想要空手套白狼的心态。試問天下人,哪有從未兵行險招,而後輕松奪得天下之人?就怕是有,那也是大浪淘金、屈指可數。三藩之亂開始的時候,已經坐擁南方數省的吳三桂在飲馬長江後便停止了乘勝追擊,此時此刻的他還寄希望于西北戰場。如果西北戰場一開辟出來,那麼就會對北京城形成包圍之勢,順利的話,清朝便會死無葬身之地,革命就可成功了。但是關鍵之時,王輔臣當時已經攻克了蘭州,西北邊陲危矣!奈何吳三桂仍然停留在長江邊而觀望了三個月,是以便喪失了大好時機。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二倍,飲馬長江,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其二:自古以來,兵不厭詐

《清史稿》記載:“三藩之亂”爆發後,以吳三桂攻陷湖南為标志,此時的三藩之亂發展到了最大規模,可以說是直扼康熙咽喉。但是此時吳三桂共有兵力五萬多人,其中還包括了耿精忠和尚可喜兩位藩王的各8000精兵。如此一來,吳三桂總共就隻有兵力三萬多人。反觀清政府,當時僅僅鎮壓三藩之亂的八旗兵就有數十萬人,其中還不包括由漢人組成的軍隊。題目當中所說吳三桂兵馬是清朝的兩倍之多的說法尚且不為可信。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二倍,飲馬長江,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其三:孤苦伶仃,無以為依

王輔臣被招降之後,康熙帝随即指令西、南、東三軍全線進攻長江邊上仍在觀望的吳三桂,面對三藩之亂,康熙帝采取的則是“打擊吳三桂,安撫二藩王”的政策。如此一來,耿精忠、尚可喜二人在面對清軍的猛烈反撲之時,果斷采取了“臨而變之”的謀劃。一方面,耿精忠拖延住了前來支援吳三桂的叛軍;另一方面,尚可喜和其子尚之信則選擇在廣州起兵,自此吳三桂“孤立無援,且後院起火”。面對當時垂垂危矣的吳三桂,就連盤踞在台灣島的鄭氏家族也沒能及時出手相助。吳三桂叛亂到最後,最終落得個孤家寡人的下場,最終兵敗身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