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二倍,饮马长江,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

吴三桂失败的最终原因并不是输在了兵力上,更何况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比比皆是。纵使吴三桂佣兵几十万,但是“一步错,步步错”的他似乎在很多方面都尚且不如清朝。在我个人看来,吴三桂起兵反清的过程好像和太平天国反清运动有些相似,虽然前期都曾风光无限好,但最终的失败却证明了一切。决定胜利与失败的关键往往不是一时之间,而是战争相持、相斗的这个过程,吴三桂纵有部分优势,但是从其自身来看,他最初起兵造反的决定就是错误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二倍,饮马长江,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

公元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吴三桂因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故立功。“永历政权”的覆灭使得清代民间“反清复明”的过程则更为艰难,与此同时,吴三桂此举甚得满清欢心。同年10月,吴三桂因功受封为平西亲王,当时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公元1672年,康熙帝以“撤藩令”昭告天下。同年11月,南方爆发了著名的“三藩之乱”。

其一:自古未有不行险而得天下者

这句话说白了,其实就是特别讽刺了吴三桂自起兵以来一直想要空手套白狼的心态。试问天下人,哪有从未兵行险招,而后轻松夺得天下之人?就怕是有,那也是大浪淘金、屈指可数。三藩之乱开始的时候,已经坐拥南方数省的吴三桂在饮马长江后便停止了乘胜追击,此时此刻的他还寄希望于西北战场。如果西北战场一开辟出来,那么就会对北京城形成包围之势,顺利的话,清朝便会死无葬身之地,革命就可成功了。但是关键之时,王辅臣当时已经攻克了兰州,西北边陲危矣!奈何吴三桂仍然停留在长江边而观望了三个月,因此便丧失了大好时机。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二倍,饮马长江,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

其二:自古以来,兵不厌诈

《清史稿》记载:“三藩之乱”爆发后,以吴三桂攻陷湖南为标志,此时的三藩之乱发展到了最大规模,可以说是直扼康熙咽喉。但是此时吴三桂共有兵力五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耿精忠和尚可喜两位藩王的各8000精兵。如此一来,吴三桂总共就只有兵力三万多人。反观清政府,当时仅仅镇压三藩之乱的八旗兵就有数十万人,其中还不包括由汉人组成的军队。题目当中所说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两倍之多的说法尚且不为可信。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二倍,饮马长江,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

其三:孤苦伶仃,无以为依

王辅臣被招降之后,康熙帝随即命令西、南、东三军全线进攻长江边上仍在观望的吴三桂,面对三藩之乱,康熙帝采取的则是“打击吴三桂,安抚二藩王”的政策。如此一来,耿精忠、尚可喜二人在面对清军的猛烈反扑之时,果断采取了“临而变之”的谋划。一方面,耿精忠拖延住了前来支援吴三桂的叛军;另一方面,尚可喜和其子尚之信则选择在广州起兵,自此吴三桂“孤立无援,且后院起火”。面对当时垂垂危矣的吴三桂,就连盘踞在台湾岛的郑氏家族也没能及时出手相助。吴三桂叛乱到最后,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最终兵败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