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21日,在一聲聲告别一次次揮手中,“2020東京奧運會”内地奧運健兒代表團結束了為期3日的澳門通路,這也意味着東京奧運會結束後,“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内地奧運健兒訪港澳活動,正式落下帷幕。

一個月來,無論是香江之濱還是濠江之畔,這一抹耀眼的中國紅所到之處,皆是揮舞的手臂和歡呼的笑顔。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20日,内地奧運健兒訪澳代表團在澳門金蓮花廣場參加慶祝澳門回歸22周年升旗儀式。 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自2000年以來,每屆奧運會結束,内地奧運健兒都會通路香港和澳門,已經成為與港澳市民的“特殊約定”。而如今,這一次疫情下的雙向奔赴,則賦予了一場千裡之行更為厚重的時代意義。

當奧運健兒們走進香港理工大學,走進香港體育學院,走進澳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也走進澳門大大小小的社群……他們帶來的“港澳一課”,關乎信念,關乎勇氣,關乎堅持,關乎希望。奧運健兒們分享珍貴的奮鬥故事,也暢談積累沉澱的思考感悟。

而台下聆聽與呐喊的,則是來自港澳的大中國小生,是體育方向的專業運動員們,是社群街道裡的居民和志願者,更是每一個普通的港澳市民。那裡有港澳特區政府最高規格的禮遇,也有普通港澳市民最溫暖的回應。

這是奧運健兒們意義非凡的“港澳一課”。是汗水,是希望,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20日,内地奧運健兒代表團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參加“我們的驕傲——國家奧運精英運動員澳門聯歡會”活動,澳門市民比心互動。 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夢想一課

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關乎夢想。

蘇炳添的百米夢想,也是亞洲人的夢想,“向世界證明亞洲人可以跑進10秒,跑進決賽”,在這個夏天他實作了。帶着實作夢想的故事,蘇炳添來到香港來到澳門,他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粵語,與港澳市民講述着自己心中的“夢想一戰”。

東京奧運會比賽後,網友為表達對蘇炳添的支援和喜歡,稱呼他為“蘇神”。“但我心目中都有個蘇神,他叫蘇桦偉。他代表香港參加過4屆殘奧會、得到6金3銀3銅的好成績,同時保持多項世界紀錄。”前段時間,蘇炳添在社交網絡上推薦關于蘇桦偉的電影。“因為我在蘇桦偉的身上見到兩地青年為了夢想、奮鬥的同一種信念——就是不向命運低頭、排除一切困難,為了夢想拼搏向前!”

走進香港理工大學的演講台,蘇炳添也分享了一個自己關于“夢想”的故事。

“細個果時,同好多男仔一樣,我從細就鐘意睇香港嘅武俠小說,最愛金庸先生嘅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等,是以我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蘇炳添告訴台下的港澳青年,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成為跑得最快的追風少年。

2004年,蘇炳添15歲,以11秒72的成績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個100米男子短跑冠軍,屬于蘇炳添的田徑追夢之路也從這一刻拉開序幕。

蘇炳添的身高隻有1米72,100米要多跑7步。意味着他必須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同頂尖跑手較量。年齡和傷病,也都是他必須要克服的難題。2019年,他受到腰傷和骨裂的困擾,對于30歲的蘇炳添來說這是沉重一擊。“我真的想再跑一次,再搏一次。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走出低谷,在東京奧運會上,實作了自己的夢想!”

站在香港理工大學的演講台上,蘇炳添關于“夢想”的故事,赢得了台下的掌聲,赢得了眼淚,更赢得了尊重。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5日,内地奧運健兒代表團成員蘇炳添在香港理工大學作報告。 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熱愛一課

帶給全亞洲人驚喜的不隻是田徑,還有乒乓球。在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奪得4枚金牌,馬龍蟬聯了男單冠軍并幫助球隊衛冕男團冠軍。

在此次的港澳之行中,馬龍數次分享着自己關于熱愛與夢想的故事。“隻要心懷熱愛,永遠都是當打之年。”馬龍帶着這份信念,32歲的他再次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并最終收獲兩枚金牌。比賽結束後,馬龍給所有人比了個心。這個暖心的舉動,也成為港澳之行中,市民見到馬龍最溫暖回報——隻要有馬龍出現的地方,就有港澳市民比心的手勢。“這個心也送給自己,送給在艱難時刻沒有放棄的自己。”

他是5歲開始打球的。一路刻苦訓練,直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馬龍獲得單打冠軍,終于成為了“大滿貫”選手。在大多數人看來,裡約奧運會後28歲的馬龍也應該急流勇退了,但他心中關于乒乓球的熱愛之火并沒有熄滅。

從2018年下半年起,馬龍因傷退賽多次,曾經8個月遠離國際賽場。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後,他的腿部傷勢再次爆發,距離東京奧運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手術是擺在馬龍面前唯一的選擇。手術前,他剃了光頭,希望自己能從頭開始。

“這麼長時間沒有打球,反而讓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熱愛這項運動。那段日子,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在康複館度過的,偶爾在球台前拿起拍子揮兩下,都覺得特别開心。如果說2016年之前我的目标是拿冠軍,那麼在這次傷病中,我的目标變成了能夠站在我熱愛的球台前,繼續打球。我告訴自己,就算因為傷病沒有趕上奧運會,我也會繼續站在球台前,繼續打下去。”

手術後三個月,馬龍重回賽場,大家印象中的“六邊形戰士”從輸球開始。“傷病擊垮馬龍”“他太老了”“六邊形戰士的時代已經結束”……那段日子,各種議論迎面撲來。

“被傷病和失敗折磨的時候,我也問自己:我還能重回巅峰嗎?堅持走下去的意義是什麼?但也正是在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我才意識到,乒乓球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無法替代和割舍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住進了我的身體一樣,我太熱愛乒乓球了。”帶着這份信念,32歲的馬龍再次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最終收獲兩枚金牌。

馬龍帶着這個關于“熱愛”的故事,無數次令在場的港澳青年們熱血沸騰。

在澳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全場上千名觀衆高舉雙手,一起給龍隊比心。無數雙手疊在一起,無數笑臉彼此映襯,此刻再無需過多言語,這一幕就是來自港澳的最好回應。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4日,内地奧運健兒代表團成員馬龍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進行乒乓球表演。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堅持一課

在此次的港澳之行中,鞏立姣所到之處,無一例外萦繞着歡呼和掌聲,來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的一群初三女生說,“我喜歡鞏立姣,這次親眼看到她,真的好激動。其實我平時不是一個很自律的人,聽到奧運健兒的故事,感覺自己還要再努力才可以。”

堅持夢想不放棄的故事,是鞏立姣港澳之行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我想告訴大家,女生的美,不僅僅是身材和臉蛋,追逐夢想的那種堅持更美。把體育精神帶給港澳同胞,沒有遺憾。”

這一次的港澳之旅,鞏立姣分享了一個她在 11 歲時與鉛球結緣的故事,她笑稱是“一個球童變成一個球員的故事”,“當時和發小一起訓練,她投鉛球,我是球童。有一天,鉛球滾過來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鉛球怎麼這麼可愛,就撿起來一扔 ……”鞏立姣說,這一擲被體育老師看到了,覺得不錯就讓她一塊練。後來,鞏立姣從球童變成運動員,一步步走進了國家隊。

“剛開始,我也不是很喜歡鉛球,但鉛球帶給我了不一樣的感覺。當然,我也有痛苦和受傷的時候,也會在無數個夜裡反問自己:為什麼練這樣一個枯燥和冷門的項目?”

答案是,無論如何,堅持到最後一刻。“就是因為堅持夢想,是以在我參加第四屆奧運會的時候,我終于實作了夢想。想告訴大家,無論遇到任何困難,我們一定要咬牙再堅持一下。”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賽場上,“四朝元老”的鞏立姣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老兵傳奇”。 女子鉛球決賽中,她一再重新整理個人最好成績,最終以20米58的佳績奪冠。對鞏立姣來說,這不是終點,32歲的她正期待着下一次奧運之旅。

在澳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鞏立姣再次說出了她的座右銘,也赢得了現場的掌聲。“人還是要有夢想,萬一實作了呢?是以我拿到了奧運會金牌,成功沒有秘訣,就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21日,在澳門婦聯樂滿家庭服務中心,内地奧運健兒代表團成員鞏立姣(左一)與社群小朋友合影。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拼搏一課

“大家先來猜猜我的年齡?”在港澳之行中,臉上總是挂着笑容的“軍神”呂小軍,讓來自香港和澳門的市民們猜猜自己的年齡。“在你們的認知和觀念中,舉重運動員是不是十幾歲二十幾歲最有勁?我已經37歲了,這個年齡在很多人看來可能是一個中年大叔了。但舉重讓我依然年輕充滿活力。”

從1998年開始練習舉重,呂小軍算得上是舉重界的大哥。2012年拿到倫敦奧運會冠軍時,呂小軍的舉重生涯已經實作了各種金牌的大滿貫。“但我遲遲沒有選擇退役,就是因為我真的太愛舉重了。”

在香港澳門兩地,呂小軍都與市民們分享了自己站在東京奧運會領獎台上的故事。

2018年國際舉聯時隔20年重新更改了比賽級别,參加奧運會,新級别意味着要求呂小軍從77更新到81公斤級,這并不僅僅是體重數字的增長,漲上去的體重要轉化成更穩定的技術、更強大的力量、更出色的體能。

“備戰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比賽是2019年在芭堤雅舉行的世錦賽。”當時抓舉試舉165公斤支撐起身時太趕,導緻他的腰肌小關節錯位,“在抓舉比賽結束時我的腰完全不行了。當時走路都困難,隊醫給我進行了緊急冰敷治療。挺舉比賽中我咬着牙舉起191公斤後,教練和隊醫都勸我放棄後面兩把試舉。當時我憋着淚,練了20年舉重,每一場比賽都來之不易,是以我說我還要舉。”

第二把呂小軍舉起了205公斤,此時他的總成績已經重新整理了世界紀錄。而他的隊友,比自己小14歲的李大銀第三把舉起了206公斤,“把我這個老大哥剛剛創造的世界紀錄打破了。”回憶起當時的經曆,呂小軍忍俊不禁笑了出來,台下的觀衆也笑聲不停。

“這時,全場比賽隻剩下我的最後一把試舉,我要了207公斤。可以說,這是一個哪怕在10年前,我個人運動生涯最巅峰的時刻,也未曾在國際比賽挑戰過的重量。當我頂着腰傷将這個重量穩穩舉過頭頂,放下杠鈴的那一刻,我幾乎要跌倒,在場很多人的眼眶都紅了。賽後,我是纏着冰袋上台領獎的。當時的國際舉聯主席阿讓親自走到後場,與我握手表示祝賀。”

關于“拼搏”,呂小軍用自己的故事向在場的港澳青年們诠釋了何謂中國力量。“軍神,你接下來的目标是什麼,37歲了你考慮過退役嗎?”在澳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有澳門市民向呂小軍發問。

“我的體育生涯都在你的問題裡了。練了21年舉重,我對舉重感情太深,這是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我作為體育人,無論是什麼身份,還是離不開舉重圈。”呂小軍說道。

特寫|奧運健兒的“港澳一課”,是激蕩人心的中國力量

12月20日,内地奧運健兒代表團成員呂小軍,在澳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與當地青少年運動員互動交流。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采寫:南都記者董曉妍

圖源: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