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戰役結束後,經過整編的我軍開始百萬雄師過長江的渡江戰役。而在渡江戰役中,我軍所到之處并沒有遇到多強的抵抗,不到3天就解放可南京。整個甯滬杭除了當時最大的城市上海之外,已經全部被我軍解放。而面對勢如破竹的3野大軍,老蔣則是在上海囤積了20萬大軍,誓要将其打造成國軍反攻的前哨站和“東方的斯大林格勒”。當時上海守備司令湯恩伯甚至還大放厥詞:說就算3野大軍全上,掌握着海空優勢的國軍也能堅守三個月以上。

号稱守衛上海3個月的湯恩伯
但整個上海戰役打下來,粟裕一共才用了半個月(16天)就解放上海全境,如果不是為了避免上海城區被戰火侵蝕不能使用重武器攻堅,這個時間可還要提前到10天以内。
那麼無論是10天還是16天,為何當時湯恩伯信誓旦旦要守3個月的上海,才半個月左右就被粟裕解放了呢?
硬實力相差懸殊
任何口号和的承諾都是要建立在絕對實力的基礎上,而對于湯恩伯而言,他顯然沒有這個絕對能抵擋的粟裕大軍的硬實力。根據戰史記載,湯恩伯布置在上海的部隊有8個軍25個師,加上特種部隊将近20萬人馬。
而我軍負責進攻第9和第10兵團,加起來也才30萬人,兵力比為1.5:1,按照兵法裡面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說法,進攻的我軍似乎不占優勢,再加上上海本身就是沿海城市,國軍可以得到來自海上和空中的支援。
但事實并非如此!
鬥志旺盛,士氣高昂的我軍
在這裡要注明的一點就是——國軍上海兵力都是東拼西湊而來。
雖然在上海戰役中,國軍的海軍第一艦隊有30多艘戰艦,不過隻有少數支援月浦戰場,剩下的都在港口轉移兵員和黃金,基本上對岸上支援很有限。空軍在上海還有4個大隊的,大約130架左右的飛機,但空軍能起飛作戰的飛機不足半數,而且機場還處于我軍的火炮射程之内。
是以所謂的國軍海陸空互相支援上海作戰的條件是不成立的。
在作戰前進行動員的我軍
别看湯恩伯集團雖然兵力有20萬,但許多部隊都是被我軍殲滅後重新組建,或是遭受我軍沉重打擊後到江南整補的,戰鬥力不強。在這8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号稱第六大主力的52軍和半美械的中央系54軍,不過這兩個軍一個軍在遼沈多次被重創,一個主力還在舟山群島。其餘的37軍、21軍、12軍和75軍中,37軍是大公子的青年軍改編過來,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戰鬥力還行,21軍在渡江戰役中被我軍重創不足為慮,12軍和75軍也是剛組建,缺乏戰鬥經驗,剩下的51和123軍則完全是魚腩部隊。
因想靠着士氣低落的20萬部隊守住上海無異于癡人說夢。
守衛上海的國軍在運輸火炮
而反觀我軍這邊,則是2大兵團聯手,而且作戰還是粟裕大将直接指揮。
我軍作戰序列中第9兵團和第10兵團,此戰我3野則是王牌盡出。其中9兵團(電影《長津湖》的原型)還是3野最強兵團。9兵團下轄(第20-27-31-33軍),合計12個師。其中20和27軍一直是粟裕手上的攻堅王牌,在華野時期這兩個軍分别是粟裕兵團和山東兵團的頭号主力,都參加過魯南、孟良崮和淮海等戰役。
而第10兵團則是(26-28-29-33軍)。在這裡面28軍是華野出了名能打硬仗的隊伍,所謂“排炮不動,必是10縱”說的就是他們,而且在渡江戰役後28軍一直在不斷補充,當時3野自上而下都沒把敵人放在眼裡,認為不費勁就能拿下上海。28軍在淮海戰役後發展壯大到7萬人,每個團就有五六千人,武器裝備是三野最好的。
粟裕大将親自指揮上海戰役(劇照)
而且粟裕為了保險起見,還從其他兵團增派和23軍(4縱)和26軍(8縱),這兩個華野中的一等主力。也就是說為了上海戰役保險起見,3野裡面的5個頭等軍除了24軍全都來了(20、23、26和27)。
而且在三大戰役後,3野的裝備已經實作了對國軍的反超。以整編後的3野一個軍為例,按照中央軍委決定,三萬人左右一個軍(炮兵團除外),但目前全國統一困難,暫時可以按一個野戰軍為機關統一編制。我們每個軍編九個步兵團,另一個炮兵團,共35000人左右。這個标準相當于國軍美械或精銳主力軍水準。
10個齊裝滿員的精銳軍,大編制不全缺乏實戰的8個軍,優勢在我!
向上海進軍的3野精銳們
交戰雙方狀态對比
當然硬實力是一方面,在作戰中雙方的狀态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點,但在這一點上,國軍的差距更明顯。
首先是在老蔣陣營裡面幾乎沒人認為——他們還可能守得住上海。
雖然蔣在給前線的作戰湯恩伯打氣的時候,說國際社會會介入戰局裡面,但實際上美軍早已對老蔣失望透頂,司徒雷登失望地回國,就連一直以來支援老蔣的巴大維也在渡江戰役前悲觀地說道:
“自從我到職以來,沒有一次戰役是因為缺乏彈藥或裝備而失敗的。據我看來,他們的軍事崩潰,完全可以歸因于世界上最拙劣的上司,以及其他許多足以破壞士氣的因素,這些因素引起了戰鬥意志的完全喪失……蔣已經喪失了他在政治上和他的群衆的支援”
巴大維将軍(劇照)
而國際社會不看好老蔣,他下面的親信們更不看好自己能守住上海:
在給上海守将們的動員會上,老蔣信誓旦旦地說“上海戰略和經濟地位重要,守備上海的兵力是雄厚的,軍用物資是充足的,陣地也是堅固的。隻要守上三個月到半年,形勢一定會朝有利的方向轉化。”在那段時間,他又說整天找這些将領談心,做說服,但除了湯恩伯在那裡假裝聽懂的,其他人都是憂心忡忡。
時任國防部三廳廳長蔡文治認為幾十萬大軍守上海是死路一條,前無出路,後有大海,守不住大家隻好跳海甚至因為守上海的問題怼得湯恩伯都反駁不了,最後隻能搬出老蔣的手谕說:“總裁無意就守上海犧牲實力,隻要金銀運完就了事,這責任由我來負。你們這些長官、同僚們請到廣東去吧”。氣得這些軍官說老蔣人前人後一套,說什麼同上海共存亡,其實還不是為了轉移财寶讓他們當炮灰……
怒怼湯恩伯的蔡文治将軍(劇照)
其次,民心所向,上海人民早受夠了國軍
都知道老蔣是靠着上海發家的,但實際上在進入解放戰争之後,老蔣在上海群眾中的聲望早已下滑到了谷底,在1946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國軍高層們的不作為,讓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且老蔣還支援那些大家族壟斷上海經濟,群眾早已怨聲載道。
金融危機下的上海百姓們
在上海戰役中,國軍為了修碉堡,發現許多碉堡和居民的房屋建在一起或距離很近,嚴重影響射擊和視線,這在當時的上海地區人口稠密,這是難免的事。但湯恩伯還是将這些民房和建築物全部拆掉,造成大量的百姓無家可歸,但凡是敢阻止的,一律抓起來。而且在作戰中湯恩伯還強制征用民房做軍營、指揮部等借機斂财,造成上海80萬人無家可歸。
群眾受夠了湯恩伯,底下士兵們也是。
這些被強征過來的壯丁,除了少數人負隅頑抗之外,大多數還是不願意和我軍作戰,為了強迫他們作戰,湯恩伯還頒布了“10殺令”,投降連坐,不得擅自撤退,讓這些官兵對于前途更加迷茫。是以這也有了我軍進攻上海的時候,當湯恩伯走後大批士兵起義,百姓們夾道歡迎解放軍入城的場面。所謂“民心所向,就是如此。
渡江戰役後被俘虜的國軍
最後,是我軍在上海的布局。
上海是老蔣的錢根子不假,但也是我軍和我黨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在大革命時期的勞工糾察隊,再到紅色政權活動,上海這座包容開放的城市,還是保留着很多的革命的火種。雖然湯恩伯在上海戰役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多場慘案,但仍有大量的地下黨員和前進群衆,在為我軍解放上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他們有的提供地圖,有的加入我軍,有的當向導帶領我軍穿越街巷作戰。
在上海解放前,國軍制造的慘案
根據《上海地方志》記載:
上海解放前夕,9000餘名地下黨員和近10萬人黨的外圍團體、人民保安隊、人民宣傳隊的積極分子形成了一支陣容強大的力量,為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和接管上海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上海軍民歡迎我軍入城
在上海戰役前,湯恩伯和老蔣揚言要将上海打造成“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企圖通過上海戰役作為吹響他們反攻的前哨。但号稱能守半年的上海,卻在僅僅半個月的時間裡就被我軍攻克,将其黃粱美夢徹底擊碎。
而我軍之是以能兵不血刃地拿下上海,除了絕對的硬實力支撐之外,還有就是我黨和我軍的政策,皆是民心所向,腐朽不堪的國軍早已被時代和人民所抛棄……